西方音乐史-总结(共10页).doc
《西方音乐史-总结(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总结(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的音乐诗、歌、舞三位一体。乐器有里拉琴、基萨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和排箫式的西林克斯。罗马音乐的特点:实用化、仪式化、职业化。第二章 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又称平素歌或固定调,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吸取了古代东方音调、古希腊音乐及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创编的教堂歌调,是基督教会举行弥撒时所用的音乐,单声部,唱词拉丁文,内容取自圣经。格里高利意义:体现中世纪刻板严格的精神,统一了天主教音乐,摆脱了民间音乐的即兴表现,口传心授的形态,是中世纪音乐中一部经典的文献。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仪式音乐,主要为合唱,也有重唱与独唱,采用固定调的拉丁文歌
2、词,多为无伴奏的复调风格声乐套曲,六个乐章,求主怜恤荣耀信仰圣哉祝福上帝的羔羊。复调音乐奥尔加农:1419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原有圣咏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两个声部基本保持严格的平行关系。复合奥尔加农:在平行奥尔加农的基础上,两个声部又单独进行八度重叠,从而构成四声部,实际是平行奥尔加农的复合形式。复调音乐的其他形式:第斯康特是由作曲家自行创作,各声部用相同节奏。节奏模式遵循“三分法”的原则。声部之间类似音对音的形式。孔杜克图斯:拉丁文单声部,也可以是多声部的。克劳苏拉:是13世纪第斯康特向经文歌过渡的一种复调形式。经文歌:是13世纪下半叶最流行的复
3、调形式,各声部间的曲调不同,歌词也不同,听起来饶有趣味。圣母院派的复调:巴黎圣母院是12-13世纪这一时期重要的复调音乐创作中心。因此将其称为“圣母院乐派”。代表人物:莱奥南,编写奥尔加农大全,尤其是以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而著称。佩罗坦:继莱奥南之后的圣母院乐派的第二代大师,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做过修订,佩罗坦的音乐注重节奏性,原来存在于奥尔加农中华丽的旋律被鲜明的节奏性所取代,奥尔加农也有过去的二声部扩展为三至四个声部。佩罗坦与莱奥南不同的是,各声部都采用有量记谱的形式。音乐思想波依提乌的音乐体制是中世纪时期的重要音乐著作。他提出“天乐”的观念,认为音乐包含着宇宙的和谐和数的秩序,他还将音乐
4、分为:“人的音乐”和“乐器的音乐”。法国音乐家维特里写作的新艺术一文,介绍当时新的音乐概念。后来“新艺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特征。记谱法的发展“纽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手势标记”纽姆谱:最初是单纯的声乐记谱方法,它采用的是一些特殊符号,形象的表示旋律的大致走向和基本轮廓,但无法标记具体的音高。13世纪弗朗科采用“有量记谱体系”。使用三种符号来表示音符的时值:长音符、短音符、次短音符。古艺术圣母院派与13世纪经文歌的发展与兴盛是古艺术时期的主要特征,在音乐理论方面,弗朗科的有量记谱法也代表着古艺术时期的主要音乐风格特征。古艺术时期的音乐创作更加注重精神的客观与理性,作曲家力图在音乐创
5、作中严格遵守教会音乐创作的形式框架,以保持音乐风格的宗教气质。新艺术是相对于1213实际的古艺术而言的,新艺术的音乐风格主要有如下特征:(1)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2)新艺术的记谱法,维特里提出的“二分法”。(3)等节奏经文歌(4)新艺术时期的新音响法国新艺术的代表马肖,世俗复调歌曲最具影响,马肖的音乐创作十分注重旋律的精致与灵巧,善于在各声部间构造和声基础,从而突出上方旋律声部,马肖的复调歌曲形式有三种:维勒来、回旋歌和叙事歌。世俗音乐的发展中世纪采用拉丁文的歌曲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孔杜克图斯;另一种为戈利亚的歌曲(既有讥讽社会、谈情说爱、饮酒作乐的内容,又有歌颂生活、爱情等极富诗意的
6、内容)。法国世俗音乐的发展:中世纪早期演唱英雄业绩史诗的世俗歌手常是一些被称为“戎格了”和“游吟诗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的流浪艺人。法国游吟诗人在法国南部被称为“特罗巴多”在北部被称为“特罗维尔”。意大利的抒情歌曲主要有:牧歌(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世俗复调音乐体裁)、猎歌(采用意大利世俗歌曲体裁内容以描写狩猎活动为主,一般为两个声部,常用卡农形式)和巴拉塔(原为舞蹈歌曲,14世纪出现复调的巴拉塔形式,常为二至三声部)。德国恋诗歌手主要是德国城市中的工匠艺人,有自己的行会组织,被称为“工匠歌手”或“名歌手”中世纪的乐器:拨弦乐器是 竖琴,其次为琉特琴。维埃尔琴是14世纪人们最喜欢的乐器之一,维埃尔琴属
7、弓弦乐器,是当时古提琴和轮擦提琴的总称,也是现代小提琴的前身。有五根弦。管乐器有:竖笛、横笛、肖姆管、短号、风笛等。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1世俗音乐的发展2专业音乐的发展3复调音乐的空前繁荣4七月开始走向独立的发展道路。英国作曲家:代表人物是鲍威尔,以首宗教作品为主,创作了50首宗教作品,至少有23首被收入奥尔德霍尔藏稿音乐作品大多具有和谐的音响和优美悦耳的旋律,并且他也是15世纪最早创作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一。邓斯泰布尔:音乐作品多为三声部,上声部最为突出,三个声部常采用相同的节奏,声部间多采用三度、六度音程形成和谐丰满的音响,邓泰布尔同鲍威尔一样,是最早写作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
8、一,不采用素歌旋律。英国的第斯康特最为典型,英国的第斯康特采用音对音的主调和声式的创作手法,在使用三度和六度音程的同时,还倾向采用大调的调性形式,从而使音乐风格更加清新悦耳,结构单纯清晰。勃艮第派:代表作家:杜费,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经文歌、弥撒曲和尚松。有9部弥撒曲,其中有6首存留下来,4首是定弦律弥撒曲。在杜飞的带领下,康布雷大教堂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复调艺术中心。勃艮第音乐有巨大的吸纳性和国际倾向化。班舒瓦:擅长写作世俗音乐,以尚松最为代表,是采用法语诗歌谱曲写作的复调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清新,其中又略带忧伤,特点:六度和三度的使用使音乐风格饱满、深邃,2在注重表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的同时
9、,又与含蓄、内敛的宗教精神相结合。3勃艮第音乐有巨大的吸纳性和国际化倾向。法佛兰德乐派。奥克冈,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奥克冈的弥撒曲都为四个声部,其中有4首为较大型的定旋律弥撒曲,除13首弥撒曲之外,还有10首经文歌和近20首尚松。他的音乐语言庄重威严,音乐风格具有一种哥特式象征主义特征。 若斯坎:文艺复兴音乐兴盛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创作了18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70首尚松。奥布雷赫特:与若斯坎同时代的荷兰作曲家,一生创作了29首弥撒曲,28首经文歌和一些尚松等世俗音乐体裁。拉絮斯:法佛兰德乐派的最后一位重要作曲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重要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两千部作品,其中70首弥撒曲,17
10、6首牧歌,135首尚松93首利德和520首经文歌。他的经文歌西比尔的预言采用的半音化的手法。创作无伴奏合唱回声,至今仍广为传。专心-专注-专业德国的马丁路德组织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还收集、改编、创作了许多适合会众演唱的礼拜歌曲众赞歌,众赞歌是马丁路德教会歌曲改革的核心内容,德国宗教改革时期,常在音乐创作中采用 换歌词 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将世俗歌词改为宗教歌词。众赞歌经文歌的产生,标志着新教作曲家摆脱了传统众赞歌曲调的束缚,为新教派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罗马乐派:帕勒斯特里那,主要成就是宗教音乐,一弥撒曲最为突出,创作首弥撒,约250首经文歌,50首意大利歌词的宗教牧歌和其他宗教
11、作品。创作了100多首世俗性的牧歌。帕勒斯特里那的创作风格:1歌词不再为复杂的声部进行所遮蔽,可以听得清楚,2声部进行平稳而流畅,没有激烈的跳动,3声部间形成的和声,清新而协调,没有尖锐的不协和音,尽量避免伴音化,4创作了无伴奏合唱的先例。威尼斯乐派:维拉尔特 ,1527年被任命为圣马可大教堂的指挥,奠定了威尼斯乐派的独特的音乐基础,是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牧歌发展的中心,他还创作了“复合唱风格”,即将唱诗班和乐队分为几组,安排在两侧,两侧均有管风琴。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G.加布里埃利是继维拉尔特之后的威尼斯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威尼斯乐派音乐带有双重特点,既是教权的象征,又是皇权的象征。因此,威尼
12、斯乐派的宗教音乐的风格富丽堂皇,色彩绚丽,并以其丰满充实的肢体著称。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20-1550年,以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为中心,多为四声部主调风格,也运用少量模仿等复调手法。第二阶段1550-1580,以威尼斯为中心,音乐结构以五声部为主,也有四或六声部,既有主调风格,又大量运用复调手法;第三个阶段1580-1620这时期意大利牧歌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成为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大量采用半音化的和声、绘词法,音乐风格多样,音乐的戏剧性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作曲家有:卢卡马伦奇奥卡洛杰苏阿尔多和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蒙特威尔第的牧歌最具影响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
13、,而且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性。法国尚松: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用法文歌词的世俗歌曲,成为,法国尚松(巴黎尚松)。法国尚松多为四声部织体,主旋律在高声部下方各声部以同样的节奏陈述歌词,较少运用模仿的手法。音乐开始的段落一般要在作品的结尾再现。德国利德: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世俗歌曲体裁。德国作曲家海因里希伊萨克等把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利德相结合,使利德成为一种新型的的世俗声乐复调体裁。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管乐器:竖笛、肖姆管、横笛、小号、木管号、萨克布号。弦乐器:维奥尔琴。 琉特琴、管风琴、古钢琴。器乐的发展如坎佐纳、利切卡尔、幻想曲、前奏曲和托卡塔等。舞蹈音乐
14、、变奏曲。古钢琴(维吉娜又称“少女”)产生于14世纪,16世纪已经发展成熟。器乐的发展如坎佐纳、利切卡尔、幻想曲、前奏曲和托卡塔等。舞蹈音乐 、变奏曲。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成就:1歌剧艺术的产生2大小调式、和声体系的逐步完善,3器乐艺术开始于声乐艺术并驾齐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1新音乐思想观念,2两种规则(蒙特威尔第最早提倡)3情感类型化4节奏与记谱5同奏低音6新对位法与调性和声7特色写作与乐器制造。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咏叹调:是歌剧主角的独唱,相当于戏剧中的独白,它的任
15、务是表现歌剧中主要人物各自的特性,描绘他们的肖像,咏叹调是歌剧中最精彩的音乐,他有完善的结构和情感层次,可拿来单独演唱。宣叙调:又名朗诵词,是一种朗诵式的歌调,相当于戏剧中的对白,不过它是根据自然语气而谱写的旋律具有伴奏,在表现各个主角同一场合中的不同性格,情绪以及相互对北海的一般用重唱较为适宜。序曲:是当歌剧还未开幕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它的使命在于综合的叙述,全部歌剧发展的重要观念,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图,歌剧序曲一般常用没有展开部的变体奏鸣曲式结构。1597年非正式的上演了达芙妮就将这一年视为歌剧诞生年。达芙妮乐谱没有保存下来,1600年上演尤丽迪茜是现存第一部音乐
16、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里努契尼做脚本。罗马歌剧:斯特凡诺兰迪,罗马最著名的歌剧作家。他最重要的歌剧是由尤里奥罗斯皮利奥西合作台本的圣阿莱西奥。它是由四段(慢-快-慢-快)或三段(快-慢-快)组成,前者预示教堂奏鸣曲的形式。后者则是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前身,而第二幕之前的前奏曲还预示了法国式歌剧序曲的轮廓。晚期的罗马歌剧:路易吉罗西,开始更加注重歌剧的音乐创作,不在限于戏剧,更加注重场面及华丽效果,题材上不局限于神话故事,变得追求情节复杂,虚张声势,同时增加了许多角色,以及更多的独唱、合唱和舞蹈。威尼斯歌剧:1637年威尼斯建成了第一座公众剧院圣卡西亚诺,上演了歌剧安德罗梅达。克劳
17、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巴洛克早期音乐第一规则到第二规则的转变,是巴洛克时期的戏剧性精神的第一为代言人。他的奥菲欧是他的第一部歌剧,也是他现存最早的舞台作品。蒙特威尔第更加注重发展歌剧中的戏剧力量。在这部歌剧中,大量的运用了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介于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二重唱以及舞蹈。在乐器运用上提琴族弓弦乐器占有重要地位,首创了震音、拨弦等新的演奏方法。蒙特威尔第首创了他称之为“激情风格”的音乐技术,来表演灵魂中隐藏着的振颤。继蒙特威尔第之后,威尼斯重要的歌剧作曲家:彼尔弗朗切斯科卡瓦利,他是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的的宣叙调富于戏剧性,咏叹调舒展、华丽。安东尼奥且斯蒂:在166
18、7年维也纳为庆祝奥波德一世的婚礼上演的金苹果,奥隆泰阿则成为17世纪上演场数最多的歌剧之一。且斯蒂的歌剧与卡瓦利的歌剧相比,风格上比较注重精雕细琢,他注意抒情旋律的应用,擅长创作抒情咏叹调和二重唱。A斯卡拉蒂:1679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无辜的过错,1680年上演第二部忠于爱情。共有歌剧100多部,600多部康塔塔,100多部清唱剧和大量弥撒曲与经文歌、牧歌,器乐作品有合奏曲、协奏曲、奏鸣曲等,在他现存的50多部歌剧中,绝大多数是正歌剧。法国在17世纪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吕利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的第一部抒情悲剧是卡德姆斯与埃尔米奥,他的音乐以壮丽的合唱,节奏性强的芭蕾舞音乐,以及适合台本的
19、豪华风格而立即吸人里巴黎人的兴趣,并被后来的许多作曲家所改编。吕利歌剧的主要特点:1创造了适合法语特征的宣叙调,2“抒情悲剧”取材大多源于希腊神话或拉丁文与西班牙文的骑士传奇,都是由一个序幕与五幕戏组成,成为法国歌剧的固定形式,3歌剧乐队包括五个声部的弦乐器、双簧管和大管,以及数字低音乐器,4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英国歌剧:英国的约翰布洛玻塞尔的老师,亨利玻塞尔:被誉为英国的“莫扎特”。英国歌剧以法国序曲开始,乐队使用了弦乐和通奏低音,混合了法、意及英国的音乐特点,运用了很多合唱与舞蹈。特别是咏叹调迪多的悲歌,是17世纪音乐的里程碑之一。德国歌剧:德国歌剧的形成主要受来自校园剧和德国独唱歌曲
20、的影响。西勒维希,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的德国歌剧。在1700年左右德国人吧歌剧成为“歌唱剧”,作品大部分用说白而不用宣叙调,它显示了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在17世纪的德国所具有的活力。清唱剧:“圣剧”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清唱剧与歌剧的区别是:清唱剧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原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教堂中为非神职人员集会听布道或唱奉献歌曲的小室内演出,现在躲在音乐会上演出,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1600在罗马演出的卡瓦利埃利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白。还有一种对话体的宗教剧,也是清唱
21、剧的来源之一。在巴洛克中期,为清唱剧这一体裁最终确立做出贡献的是贾科莫卡里西米。清唱剧到巴洛克晚期,在亨德尔笔下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康塔塔: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愿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来发展成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1620年,意大利作曲家,A.格兰迪在气度常用的康塔塔与咏叹调中,后来这一体裁从抒情性的独唱曲逐演变为接近小型室内歌剧或相当于格局中一场,并从室内类型向合唱类型过渡。无论是从剧本还是音乐的角度看,康塔塔是从歌剧中分离出来的独立部分,他与歌剧的区别在于没有舞台布景或服装,听众人数较歌剧少,但是鉴赏水平及技艺要求表
22、较高。早期康塔塔创作的中心是罗马,主要作曲家是罗西。17世纪中叶卡里西米把康塔塔引入教堂,产生了宗教题材的康塔塔,A.斯卡拉蒂创作了600多首康塔塔,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古老的体裁。17世纪中期以后,类似清唱剧的作品,被称为“清唱剧受难乐”,巴洛克时期的乐器占据了突出地位,器乐作品第一次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次在创作领域中繁荣昌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即兴演奏、通奏低音、室内乐、变奏与模进(同一旋律在不同音高位置上的重复)以及平均律的使用。四重奏:二个小提琴、中大提琴。五重奏:钢琴+四重奏。键盘乐器:“木契” 槌键琴:也称击弦古钢琴,仅限独奏在室内演奏
23、。羽管键琴:拨弦古钢琴,上下双键盘。用来研究通奏低音的声部。钢琴:1709年有意大利人巴尔托落梅奥克里斯托福里在佛罗伦萨首先发明。管风琴。提琴族乐器:三个著名提琴制作家:阿玛蒂、瓜尔内里、斯特拉迪瓦里。琉特琴继琉特琴后在欧洲盛行的拨弦乐器是吉他。管乐器:双簧管、大管、长笛。铜管:小号、圆号、长号。打击乐器:定音鼓。赋格曲类:是指那些由单一(几个)主题作为基本材料,通过系统性的模仿手法发展而成的一类对位性曲式结构的总称。赋格:原意是“逃走”“逃遁”。他的主题在主调上,答题在复调上。变奏类:键盘乐器是变奏类体裁的主要媒介。舞蹈组曲:舞蹈的媒介经常是羽管键琴、室内重奏乐团和管弦乐队。晚期巴洛克出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音乐史 总结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