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语俚语故事(共1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超级英语俚语故事(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级英语俚语故事(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唠嗑: Chew the fat北方话把“闲聊”称作“唠嗑”,chew the fat是个俗语,和“唠嗑”的意思很相近。不过,也有人对此产生异议:chew the fat明明是“细嚼肥肉”,似乎和“聊天、唠嗑”八杆子打不着!呵呵,寻答案还得细查辞源。Fat在短语中指“咸腌肉”,所以,谈到“chew the fat”往往会让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几个朋友,几瓶啤酒,几个家常小菜(牛肉干,豆腐干,烟熏肉),于是乎,大家伙酒劲儿足,话头儿兴,喝酒、吃菜、谈天说地几不误而从辞源上讲,短语“chew the fat”确实由此而来。所以,若邀朋友到家中唠嗑您可这么说:“Hey, J
2、ohn, why not come over and chew the fat?”另外,chew(咀嚼)在英语中常用来比喻“沉思,抱怨,闲谈”等一些行为,如短语chew the cud(深思);chew the rag(聊天,争论,发牢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看到这句话,就想起武侠剧里一位面无表情、修行颇深的方丈在开导某位施主。那么,这个“恶有恶报”该怎么用英语表达呢?那就是:“chickens come home to roost”。郑中基在左右为难里唱道:“我的决定,会有怎样的伤害?面对着爱人和朋友,那一个我该放开?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爱情,左右都不是,为难了自己
3、。”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情境吧。那么,英语中如何表达呢?请看:“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一个朋友,刚进一家公司没多久,就成了上司的得力助手。有一次他胃疼,上司都特地打电话来慰问。我们赶紧套他的秘诀,结果他说:其他人都懒,我比较勤快而已。哪个上司不喜欢能干活的员工呀。看来,我们要向他学习了,做上司的“man Friday”。一直很佩服一个大学同学,那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当时,大家上选修课都是能不选就不选,腾出时间玩。而人家却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说,把课排得满满的,一直坚持到毕业。这样的人用英语说就是:“stick to his guns
4、”。还记得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里一个很搞笑的镜头:电视台的记者来给老太太录象,让她从门外走进来。结果,老太太一紧张,不知道该迈哪只脚,就一直把右脚放前面,像螃蟹一样横着就进来了。显然,老太太知道要把最好的那只脚放前面(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网络上流行着一部小说,名字叫你是不是我那杯茶,讲的是一个漂在上海的女子寻找爱情的故事。从名字可以看出,她在寻找的那杯茶就是她理想的意中人。其实,这个浪漫的名字是来自英语中的“my cup of tea”。小时候,自从看了神笔马良,就梦想着自己也有一支神笔,画一棵摇钱树。想吃零食、买玩具的时候就摇一下,钱就掉手里了。那么,摇钱树
5、用英语怎么说呢?请看:“cash cow”。俗语有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句话告戒我们,就算有人口若悬河,跟你吹得天花乱坠,我们还是要擦亮双眼,看看他有没有真本事。英语中也有个类似的俗语,叫“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记得巩汉林和赵丽蓉曾经演过一个讲功夫的小品。巩汉林吹牛说自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结果被“老妈”赵丽蓉揭穿,是“样样稀松”。英语中有一个俚语说的就是他这种什么都懂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的人:“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种人就是很
6、喜欢推卸责任。明明事情搞砸了,错在他(她),可他(她)偏偏就是不承认,还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行为用英语说就是“pass the buck”。小时候,每当遇到晴天下雨,小伙伴们都会边跑着躲雨,边喊:“晴天下雨浇王八”。跑得不够快,来不及躲雨的小伙伴就被大家笑称“王八”。在英语中,晴天下雨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叫“monkeys wedding”(猴子的婚礼)。 大喜的日子每个人都有对于自己来说特别的、值得纪念的日子,比如,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走进婚姻殿堂的日子、宝宝出生的日子,等等。这个特殊的日子在英语中叫“red-letter day”。刚刚走出校园、参加工作的毕业
7、生们听的最多的祝福莫过于前途了吧。家长们、师长们、学弟学妹们会真心地祝愿你前程似锦、前途无量、大展宏图那么,“前途无量”用英语怎么说呢?请看:skys the limit。弥天大谎找借口编谎话也需要一套本领。没有“翔实”的细节,言语过于简单不行;但细节若过于“翔实”,编得天花乱坠也不行。对于后种情况,“故事”一旦炫得过了火候,等于告诉别人你在瞎掰。 英语中,浓墨重彩的“鬼话”可用“cock and bull story”来形容,很应了鬼话“连篇”的内质。打个比方,“我车胎爆了”是借口,但如果,“比尔盖茨的车胎爆了,我顺便把他送到机场,他又邀我飞往纽约,并在派拉蒙酒店共进午餐”,就是弥天大谎了。
8、据记载,“cock and bull”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当时指英国一家设在路边的酒馆,酒馆的名字叫“The Cock and Bull”。疲倦的旅客在此过夜时,常聚在一起侃大山,讲他们所经历的奇闻逸事。当然,这些经历不要求真实,怎么奇特就怎么来。久而久之,“cock and bull story”就成了“鬼话连篇”的代名词。看个例句:She couldnt pay her debt; instead she told me a cock and bull story about having been robbed. 她还不了债,遂编了个弥天大谎骗我说她遭劫了。俚语: AA制关于中国的“
9、AA制”,其渊源众说纷纭,据维基记载,“AA”非舶来品,大概是中华的独创。“AA制”在国外,英美人习惯上叫“Dutch treat”。看来,源于17世纪那场“英荷战争”,荷兰人真的要永留英国“史册”了。 17世纪的“Anglo-Dutch Wars”(英荷战争),不仅让荷兰人丢掉了“海上马车夫”的殊荣,而且,一系列非褒义性“Dutch”用语由此融入英国词汇。由于英国人的偏见,荷兰人似乎是“抠门”的代名词,外出就餐如果“各付己帐”就可以说成是“Its a Dutch treat”(直译为“荷兰人请客”,treat在此指“招待、请客”)。此外,“AA制”还可表达为“Lets go Dutch”或者
10、“Lets split the bill”(此种说法比较直接,欠委婉)。有趣的是,意大利语中的AA制“pagare alla romana”,意思是“象罗马人那样付账”;而在南美洲,一些西班牙人称AA制为“pagar a la americana”,表示“以美国人的方式付账”。看来,哪个民族都不愿说自己“抠门”噢。口语:“改天吧!”在美国,棒球用语种类繁多,棒球文化更是融入于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继续刚讲过的俚语“”,我们再来看个源于棒球的口语“Rain check”(字面意:“雨票”;引申义:“改天再赴约吧!”) 想个语境:朋友邀你看电影或共进晚餐,偏你有事不能赴约,这时就可用婉谢的口吻告
11、诉他:“May I take a rain check(改天可以吗)?” 或者,简单来句:“Rain check?”“Rain check”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指“棒球赛因下雨延期举行时观众得到的未来入场券”。 随着时间的推移,“rain check”的语义范围逐渐扩大,可用来形容不同情况下对未来的许诺,如:“比赛改期举行时的展期入场券”、“缺货商品未来出售时的不涨价保证”或“谢约时的改天建议”。看个例句: A:How about a cup of coffee? (一起去和咖啡?)B:Rain check.(改天吧。)俚语:“在行、有一手” 2006-11-07 08:48 棒球有“
12、美国国球”之称。或许,一本“棒球百科全书”比一本简单的字典更能反映美国文化。据迪克逊新棒球词典(Paul Dickson所著)记载,俚语“have on the ball”源于棒球运动,指的是“某人有一手,做某事很在行”。 “Have on the ball”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用来形容棒球手出手不凡,击球、投球、守球以及跑垒和偷垒样样精通,赛场上能完全控制局势,令对手“望球生畏”。当然,由“have on the ball”,我们还可衍生出一系列短语:have something on the ball(有些能耐);have nothing on the ball(不中用);have mu
13、ch on the ball(很有一手,很能干)。 另外,“on the ball”还可和其它动词如stay、keep和be连用,依据具体语境表示“提防”、“机灵”、“勤奋”或“能干” 看几个例句: He will do well in that work because he has a lot on the ball.(他很有一手,肯定能做好这件事。) As a politician, you must be on the ball in the election.(你是一名政治家,必须在选举中时刻警惕。)Her typing is on the ball.(她打字顶呱呱。)“事不过三”中
14、国有句古话,“事不过三”。在美国,有项法律名为“Three strikes law”(“三振出局法”,力在严惩累犯),与我们的古话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若再深究“Three strikes law”的得名,你会发现,该法源于美国的棒球运动。 在棒球用语中,有一句名言“Three strikes, and you are out”,意思是,棒球比赛中,击球手若三次都未击中投球手所投的球,必须得出局(“strike”在棒球术语中指“未被击球手击中的球”)。引申至法律,“Three strikes law”规定,因暴力或严重罪行“进宫”两次者,以后每被判一次,无论新罪严重与否,至少得服刑25年甚至是终身
15、监禁。 这下明白了,对有三次犯案的累犯而言,即使在随后的25年里不老死狱中,重见天日时也已白发苍苍了。你说他能不完蛋吗?“乱穿马路”怎么说? 2006-08-04 09:00 嘿,红灯亮了,别乱穿马路!“乱穿马路”用英语怎么说?Jaywalk(乱穿马路)常用来形容“行人走路不遵守交通规则擅闯红灯”,它的渊源颇带有歧视性意味,可以说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一种嘲弄”。早在16世纪,当城市刚刚在英国发展起来的时候,进城的乡下人常被城镇居民戏称为jay(“一种呆头呆脑、唧唧喳喳叫不停的鸟”,此处可理解为“乡巴佬”)。乡下人说话声音大、不懂交通规则、看到城里“巨大”建筑时惊诧不已这种少见多怪、缺乏“文明”
16、的举止遭到城里人的耻笑,jay(乡巴佬)几乎成了“呆子、傻子”的代名词。因为“不懂交通规则”是jay(乡巴佬)的重要标志,到20世纪初,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擅闯红灯”的行人就被戏称为jaywalker,相应的,“乱闯红灯”则可表达为jaywalking。俗语:诡计给拆穿了爱耍小聪明?善于耍诡计?不过,再高明的诡计也有穿帮的时候。所以说,日常会话里,“诡计给拆穿了”实难绝于耳。英语中,其相应的表达为:The jig is up。 如果熟悉爱尔兰民间舞,想必您听说过“Jig”(吉格舞,后发展为宫廷舞,),一种快速粗犷、无特定形式限制的民族舞蹈。由于吉格舞“欢快”的民间特性,16世纪,“jig”拥有
17、了“舞蹈”之外的扩展意:玩笑、花招、把戏、恶作剧。 正是基于这层“玩笑”意,“The jig is up”诞生,用来形容“诡计、阴谋在未实现之前破产”,暗含有“因为诡计、阴谋败露,你完蛋了”之意。看例句:The jig is up this time. The police found marijuana in his briefcase.(这回他完蛋了,警察在他的提箱里发现了大麻。) 另外,除The jig is up之外,“诡计给拆穿了”也可表示为:The game is up或The game is over.俗语:“话中有话,别当真!读讽刺大师的作品,比如读契诃夫、读马克吐温,若能读出
18、话里玄机实为一种享受,否则,你还真有点找不到北。为什么?话中有话呗!没听说过“厚道的文化人始终少见”,骂你、捉弄你还让你以为他在夸你、恭维你。 英语中,如是文字、如是话语,可用“tongue in cheek”来形容。比如,不得人缘的Mike被John鼓动着,要去竞选学生会主席。明摆着耍人嘛!好心的你这时可告诉Mike:“Don t be fooled by Johns complimentary words. They were all said with tongue in cheek.”(别让他的恭维话给糊弄住,那些话可当不得真.) “Tongue in cheek”最早出现于19世纪,
19、据说,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吐舌头”。其实,一直到现在,我们也有这样的“鬼脸” 开了玩笑后,别人还没辨出真假的当,你把舌头伸出来,伸左、伸右伸哪个方向都可以,反正伸到了脸上,告诉对方,“逗你玩儿呢,别当真!” 再看个例句:Be careful in reading G. B. Shaw. He often had his tongue in his cheek.(读肖伯纳的作品可得注意,他常常话中有话。)新鲜出炉“烫口”吃!看到“piping hot”,不仅想到新鲜出炉的麦当劳“派”家族 。“烫口吃”的代表嘛! 呈泡状的酥脆薄片嘶嘶作响,轻轻一咬,齿间是烫口的细腻,随即,水果馅的清香瞬时溢满口
20、中 哦,这诱人的“热烫”! 形容食品的“烫”,用“hot”当然可以,不过,如果想让语言“形象生动”,不妨在“hot”前加上一个“piping”。“Piping hot”(烫口的)早在14世纪就进入英语词汇,尤用来形容刚烘制的糕点,当然,新沏的热茶,刚出炉的烤鸭或其它烫口食品都可用“piping hot”来形容。 注意了,这里的“piping”可不是指日用的“管道系统”。“Piping”取意于“管乐”,大概人们觉得烘焙糕点的“咝咝”声与笛音颇为相似。 看个例句:There is nothing as good as a cup of piping hot cocoa on a cold wint
21、ers evening.(冷冬的夜晚,没有什么能比烫口的可可茶更好的了。)Over the hill: 走下坡路、风光不再古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谓人生之理想:顶峰之上,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只是,登顶之后,终得下山。话虽悲观,却是不可逆转的生理规律。短语“over the hill”很形象地表明:人过了巅峰期,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要走下坡路。言外之意:老了。 在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所以,有种说法认为,年过40就是“over the hill”(过了巅峰期),人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当然,这种观点与其消费文化一脉相承,颇遭批评家的质疑。日常生活中,“巅峰期”并无特定年龄界限,过了
22、某个年龄段,若你觉得做起事来力不从心,都可用“over the hill”来形容。 词源上,“over the hill”源于军营俚语“当逃兵的”,罗斯福新政时,该短语还曾一度用来形容“土木工人擅离职守的”。不过,这层“开小差”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意义上的“over the hill”仅用来指“韶光已过、风光不再”。 看句台词:Butch: “Im over the hill-it can happen to you-every day you get older-thats a law.”(布奇:“咳,我老了你也会这样的人每天都在老去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老姑娘”的来历无独有偶,既
23、然有“单身汉”,自然也有“老姑娘”。“老姑娘”在英语中可用“spinster”来表达。发现没?Spinster(老姑娘,老处女)似乎与spin(纺纱)有那么一点点联系。 早在14世纪,“spinster”确实指“纺纱的人”,不过,当时可不单单限于女性,“男纺纱者”也可用它来形容。 到了17世纪,“spinster”开始变成“未婚女子”的专利。想一想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 女子在出阁之前务必在闺房习练女红 spinster这种词义上的变化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又过了100年,大概是在18世纪,“spinster”语义范围进一步缩小,特指“到了一定年龄还未出嫁的老姑娘”,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Fro
24、m pillar to post: 四处碰壁在一些词汇书中,“from pillar to post”常被译作“东奔西跑”,严格上来说,这种解释并不确切。“From pillar to post”指“为某事四处奔波,这种奔波往往得不到回报,被认为是徒劳无功的行为”。 从词源上看下面两种说法,也许您会得到某种启示:“四处碰壁”或“走投无路”更能诠释“from pillar to post”的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from pillar to post”源于美国的“real tennis”室内网球,又称“纯网球”,现几乎被“lawn tennis”(草地网球)所取代。室内网球馆的四周林立着墙柱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超级 英语 俚语 故事 1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