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题含答案(共5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桃花源记复习题含答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复习题含答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桃花源记复习题一 写出画线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1缘溪行 2才通人: 3仿佛若有光: 4复前行: 5豁然: 6开朗 : 7便要还家: 8乃大惊 9有良田之属: 10皆叹惋: 11便扶向路: 12屋舍俨然: 13交通: 14妻子: 15无论: 16绝境: 17遂与外人间隔: 18乃不知有汉 19欣然规往 20问津 21寻病终 22寻向所志 23处处志之 24便舍船 25屋舍俨然 26悉如外人 27咸来问讯 28遂迷 29后遂无问津者 30避秦时乱 二 选择题:1.画线字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 皆若空游无
2、所依 C百废具兴 D. 前人之述备矣2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田间小路 C.黄发:指小孩 D.辞去:告辞离去3、下列句中 “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A、欣然规往 B、屋舍俨然 C、怡然自乐 D、吴广以为然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无论魏晋5.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同的一项是( ) A.良田 B.绝境 C. 妻子 D.交通 三 翻译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土地平旷,
3、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四 问答:1、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美好的自然环境)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宁静的社会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2、“见渔人,乃大惊”推断“大惊”的原因?桃花源人在这里生活太久了,他们来到这后从来没有见过外人。3、“皆叹惋”为什么“叹惋”?他们知道自己与外面隔绝很长时间,外面变化大外面战争频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4、第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4、有汉,无论魏晋。5、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6、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想离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不仅自然环境优美、生活宁静,而且百姓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7、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人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不愿别人破坏宁静祥和的生活。8、概括桃源中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厚道、与世无争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
5、容?(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10、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11、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1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 貌:黄发
6、垂髻 行:往来种作 神:(见人)大惊 情:怡然自乐。14、第段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民热情好客、淳朴民风?“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16、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17、渔人出去后对外
7、人说了吗?用原文语句回答。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18、第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们生活:(自由、快乐)19第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生活的句子: 土地平旷怡然自乐。20根据第2、3两段文字理出“渔人”和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发现桃花源)- (进入、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21、写出具答之中的具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悉、咸、具、皆)2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
8、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这样。)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见课文第一段。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
9、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以及却永远见不到着美丽世界的感伤,体现对现实世界黑暗封建的批判憎恨。熟记课文的中心思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 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生活的社会理想。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 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则不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 复习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