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共18页).doc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共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一、编写提纲前言任务来源情况(包括合同签订),组织领导,监测计划确定,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监测布点、现场监测),监督管理(监测资料的检查核定),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阶段报告,上级检查。1 项目区及项目概况2 监测时段和监测点布设2.1划分监测时段2.2扰动地貌类型划分和监测点布设3 监测内容与方法3.1监测内容3.1.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3.1.2 扰动面积监测3.1.3 弃土弃渣监测3.1.4 临时防护措施监测3.1.5 植被恢复监测3.1.6 工程措施监测 3.1.7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3.2监测方法3.2.1 定位监测(沉沙池、简易观测
2、场等)3.2.2 临时监测3.2.3 调查监测3.2.4 巡查4 不同侵蚀单元土壤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4.1 原地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4.2不同扰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4.3 不同防治措施土壤侵蚀模数5 水土流失监测动态结果与分析5.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5.2 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5.3 扰动地面动态监测结果5.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与分析6.1 弃渣处理及防治效果6.2 工程措施防治效果6.3植物措施防治效果6.4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7 结论7.1 防治达标情况7.2 水土流失及防治综合评价7.3 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二)监测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防治责
3、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数量、强度、成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为竣工验收提供依据;积累建设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数据资料和监测管理经验,给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从而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1、监测原则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及其批复文以及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确定如下监测原则:(1)全面调查监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全面调查是对整个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而言,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
4、流失及防治措施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全面了解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重点观测即对特定地段较长期的连续监测,主要针对侵蚀强度监测、特殊地段及突发事件监测。(2)以地表扰动类型确定水土流失量开发建设项目地表扰动类型决定了水土流失速度。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扰动类型(各扰动类型的面积和侵蚀强度)确定水土流失量。(3)地表扰动类型监测以弃土弃渣和平台监测为重点 本工程的弃土弃渣量(包括临时堆渣)达396.6104m3。平台的侵蚀模数相对较小,但面积很大,基本上每个标段都有,因此选为监测重点。22监测内容与方法2、监测内容(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
5、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分为永久征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征占地面积在项目建设前已经确定,施工阶段及项目运行阶段保持不变,临时占地面积及直接影响区的面积则随着工程进展有一定变化,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临时占地和直接影响区的面积,确定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面积。(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主要监测弃渣量、岩土类型、弃土弃渣堆放情况(面积、堆渣高度、坡长、坡度等)、防护措施及拦渣率。(3)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监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数量、质量;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
6、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植被措施拦渣保土效果。(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分别采用标桩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以及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进行多点位、多频次监测,经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及水土流失量。3、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包括调查监测、地面定位观测。(1)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线路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1:5000地形图、照相机、标杆、尺子等工具,按标段测定不同工程和标段的地表扰动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面积。填表记录每个扰动类型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堆渣和开挖面坡长、坡度、岩土类
7、型)及水土保持措施(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等)实施情况。面积监测面积监测采用手持式GPS定位仪进行。首先对调查区按扰动类型进行分区,如堆渣、开挖面等,同时记录调查点名称、工程名称、扰动类型和监测数据编号等。然后沿各分区边界走一圈,在GPS手簿上就可记录所测区域的形状(边界坐标),然后将监测结果转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监测区域的图形和面积(如果是实时差分技术的GPS接收仪,当场即可显示面积)。对弃土弃渣量测量,把堆积物近似看成多面体,通过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即可求出堆积物的植被监测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的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20m20m、灌木林5m
8、5m、草地2m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为:Dfdfe Cf 式中:D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C林(或草)植被覆盖度,%;fd样方面积,m2;fe样方内树冠(草冠)垂直投影面积,m2。f林地(或草地)面积,hm2;类型区总面积,hm2。需要注意:纳入计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都应大于20%。关于标准地的灌丛、草本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国际通用分级标准进行。(2)地面观测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如桩钉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等,并以桩钉法和侵蚀沟
9、法为主。同时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桩钉法将直径0.6cm、长2030cm、类似钉子形状的钢钎相距1m1m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时,为提高精度,钢钎密度可加大。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以及时段末,观测钉帽出露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计算公式采用:A=ZS/1000COS,式中A土壤侵蚀量,Z侵蚀深度(mm),S侵蚀面积(m2),坡度值。侵蚀沟样方法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510m宽的坡面,侵蚀沟按大(沟宽10
10、0cm)、中(沟宽30100cm)、小(沟宽30cm)分三类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上、中、中下、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推算流失量。侵蚀沟样方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必须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简易径流小区法用木板、铁皮、混凝土或其它隔湿材料围成矩形小区,在较低的一端安装收集槽和测量设备,以确定每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径流小区设置依据监测点实际地形,通过简单布置形成简易径流场,测定径流、泥沙。简易径流场分固定式和临时式两人工模拟降雨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选择适当的降雨强
11、度进行高土堆流失试验。研究堆渣的产流产沙规律。人工模拟降雨器选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产的便携式降雨器,降雨器喷头高度36m,采用双喷头和单喷头两种方式,雨强范围为2589.82mm/h,降雨时间1060min。降雨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用自记雨量计,常规雨量观测每日进行。4、监测时段划分项目所在区域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以4-9月为重点监测时段。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项目区降雨规律,监测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段: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为第一时段,制定监测方案并细化、全线调查及各种面积监测、部分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及监测设施布设,完
12、成阶段报告1。2002年3月至2002年7月为第二时段,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同时进行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2。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为第三时段:完善侵蚀强度监测、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3。2003年2月至2003年8月为第四时段:重点进行植物措施监测、各种面积核实监测、弃土弃渣整治监测等。完成总报告。5、监测点布设监测点布设主要指定位监测点。桩钉监测点31个,分别布设在莲湖泵站、旗岭泵站、官仓倒虹吸、石山涵洞、隔水倒虹吸、金湖泵站及渡槽、地下涵、雁田箱涵。侵蚀沟样方监测点21个,分别为莲湖泵站、石山涵洞及箱涵、金湖泵站及渡槽、雁田箱涵简
13、易径流小区监测点6个,分别为莲湖泵站、旗岭泵站、石山涵洞、金湖渡槽、雁田箱涵。人工模拟降雨监测点3个,均在雁田箱涵。(三) 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分析1、侵蚀单元划分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可以将施工期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扰动地表(各施工地段)和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构筑物及防治措施等无危害扰动)三大类侵蚀单元。在施工初期,原地貌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工程进展,扰动地表的面积逐渐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最终原地貌完全被扰动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随后防治措施逐渐实施,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施工期某时段(一般以年计)的土壤流失量即等于该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各基本侵蚀单元的
14、面积与对应侵蚀强度乘积的总和。因此侵蚀单元划分及侵蚀强度的监测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东江中下游地区,自然侵蚀主要集中在观澜河流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面积约16km2,为中度面状侵蚀,少量沟状侵蚀。监测的重点是施工期因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对于原地貌的流失评价采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书(报批稿)中的分类方法和侵蚀模数,即将原地貌水土流失状况分为两种类型,大体上A标段为平原区,B、C标段为丘陵区。地表扰动类型划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供水泵站、隧洞、渡槽、箱涵、倒虹吸、地下埋管、人工渠改造及其它建筑物等。为了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的水土流
15、失特点,对建设项目的地表扰动进行适当的分类。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主要表现为弃土弃渣、开挖面、建筑物、施工平台等。堆渣、开挖面、平台等具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照同一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基本一致、不同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明显不同的原则,共分为8类地表扰动类型,结果见下表。地表扰动分类表 地表扰动流失危害 有危害扰动 无危害扰动扰动特征 堆 渣 开挖面 平 台 侵蚀对象形 态 土质低堆渣 石质低堆渣 土质高堆渣 石质高堆渣 土质开挖面 石质开挖面 施工场地、生活用地等 建筑物、填入洼地的堆渣、受保护的开挖面等
16、特征描述 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 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 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 页岩类 地势平坦、零星渣堆、建筑材料 无流失、流失物进入封闭的区域(征地范围)代 号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质面 石质面 平台 无危害编 号 1 2 3 4 5 6 7 814类为堆渣类型,5、6类为开挖类型,第7类是平台,最后一类称为无危害扰动.防治措施分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浆砌石护坡、沉砂池、箱涵及渣料场覆土、草皮护坡、草坪、各种防护林以及临时沙包挡土墙。监测中发现,除以上措施外,施工中采取的防护措施还包括混凝土喷描护坡、砖砌挡土墙
17、(利用原有旧的砖墙),但未发现有渣场覆土、防护林。监测结果表明: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利用原有旧砖砌挡土墙的渣场,挡渣墙的拦渣效果也很好;箱涵覆土后配合草坪、场地平整后配合草坪,边界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其防护效果也很好;截水沟一般与护坡工程连在一起;排水沟主要修建在输水线路的两边边界,其作用与护坡工程或植物措施合在一起,不易区分。因此监测过程中将各种防治措施分为两类完全措施和有排水沟的植物措施等;完善措施是指采取措施后仍然完善措施:完全措施指采取措施后基本上没有土壤流失的措施,包括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挡渣墙等工程措施以及平地上配存在轻微土壤流失,但已达到允许范
18、围的措施,如坡面植物措施(草皮护坡等)、恢复自然植被等。2各侵蚀单元侵蚀模数(1)原地貌侵蚀模数原地貌侵蚀模数采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数据,平原区水土流失轻微,一般处于允许侵蚀范围之内,平均侵蚀模数为502.7t/km2.a,丘陵区平均侵蚀模数为7096t/km2.a。(2)各地表扰动类型侵蚀模数为了更好地反映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侵蚀强度分别以雨季月流失量(t/hm2.m)、平均次降雨流失量(t/hm2.e)和侵蚀模数(t/hm2.a)三种方式表示。在被测定的几种地表扰动类型中,土质高堆渣侵蚀强度最大,平台侵蚀强度最小。相对来说,除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以外的几种扰动类型的流失速度在同一个数量
19、级,高堆渣的流失速度明显比其它类型大一个数量级。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扰动类型 侵蚀强度(t/hm2) 雨季月流失量(t/hm2.m) 次降雨流失量(t/hm2.m) 侵蚀模数(t/hm2.a)土质高堆渣 97.99 28.58 748.25石质高堆渣 63.40 18.49 484.17土质低堆渣 5.14 1.50 39.23石质低堆渣 3.88 1.13 29.65土质开挖面 17.21 5.02 131.45石质开挖面 7.03 2.05 53.69平 台 3.11 0.91 23.72从次降雨流失量和月流失量来看,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月(雨季)流失量分别为97.99t/hm2和1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土保持 监测 报告 编写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