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文化线路(共5页).doc
《蜀道文化线路(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文化线路(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与申遗中的几个问题 本文参加2011年9月在广元召开的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政协陕西省委员会主办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并在9月8日的大会上作为专家发言。本文的撰写得感谢四川省政协冯晓露女士、四川省文物局朱小南先生和贺晓东先生的帮助。特别是成都博物院王毅先生和张擎先生,提供了他们在为“古蜀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谨表谢忱。林向 内容提要:“蜀道”作为重要文化线路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有必要组织多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对“蜀道”进行研究。本文从“蜀道”的含义、“蜀道”的路线、“蜀道”的文化保
2、护以及“蜀道”的申遗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是最终目的,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也并不代表着蜀道保护、研究任务的结束,而是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动,使蜀道文化线路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建立起日常保护和监测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蜀道”;路线;文化保护;申遗一、“蜀道”的含义问题 先要为“蜀道”正名。“蜀道”一词为各类辞书如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所不收。有的只收古乐府相和歌之名蜀道难,写过蜀道难的名人不少,早的如南北朝时梁的简文帝、刘孝威,陈的阴铿等都有歌辞传世。到了唐代因大诗人李白名篇蜀道难而闻名于世。蜀道难既是流行歌辞,“蜀道”一词必有来历。 近查四库全书得“蜀道”2
3、477条,与道路有关最早记载的是后汉书张霸传。张霸,成都人,官至会稽太守、颖川太守,老年任京官,卒时七十,“遗救诸子曰:今蜀道阻远,不宜归全,可止此葬”,“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这里讲的“蜀”是成都,“蜀道”是由中原的“人蜀之道”。此后“蜀道”一词不绝于书,但除“道路”义之外,还统指 以蜀成都为代表的“地区”“蜀地”,如新唐书有“蜀道米价腾涌”、宋史有“令蜀道织锦茵”等等的记载。 现在提出的“蜀道”并非新词。首先指的也是“出人蜀地的道路”,第二也应有“地区”的意思,因为既称为“蜀道文化线路”,按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次大会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要包含沿线所在“地区”的文化和文物等
4、等(详下节),这与我国自古以来对“蜀道”一词的训话含义暗合。 出人四川盆地的道路众多,不可能都来保护和申遗。我们认为“蜀道”应该是从号称“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通向“西南大都会”的成都的“官道”。它可能是从民间商旅通道升级为官道的;官道衰微后又可能退回成商旅通道。什么是“官道”?官道要由官府管理维护,有官设的骚铺邮传,主要服务于军政人员、物资、信息的传输,同时也是商旅行进的主要干道。我们要找的是古今相承、长期使用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蜀道”。 据此,人选的陕西境内的“蜀道”有:陈仓道、褒斜道、镜骆道、子午道。四川境内的“蜀道”有:金牛道、嘉陵道、米仓道、荔枝道。二、四川“蜀道”的路线问题 四川境内“
5、蜀道”有四条: 1.“嘉陵道”,因其古老称为“故道”,又名“青泥道”、“散关道”、“北水路”。北接秦岭上的“陈仓道”,人川后向南,陆路在古蔑萌昭化汇人“金牛道”;水路顺嘉陵江经间中通向重庆方向。 2.“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剑阁道”、“南栈道”、“四川官路”、“四川北路”。北接汉中“褒斜道”,勉县烈金坝有“金牛骚”,向南经五丁峡、七盘关、龙门阁、明月峡人古茵萌昭化;过剑门关,经梓撞、绵阳、德阳人成都。以上两道各朝代都曾设立释铺邮传、路政管理。其路线为现代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等交通干线承袭。 3.“米仓道”,又名“大竹路”、“巴岭路”。北接古兴元汉中南郑,相传当年萧何从此道追韩信,向南过巴峪
6、关、米仓关,到巴中、渠县,向西过间中,接剑阁道,人成都;向南过合川、通渝州重庆,此路自古“并无邮递,释站马匹”,但为重要的军旅商道,明清时为川盐走私之道。现代南郑至南江的二南公路承袭此道。 4.“荔枝道”,方舆胜览:“杨贵妃嗜生荔枝,诏骚伺涪陵由达州取西乡人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不过对此道分歧较多,有称“洋万涪道”,由涪陵、万州、宣汉、越大巴山到西乡,取“子午道”人长安。又称“洋渠道”,由涪陵水道过重庆、合川到渠县,接“米仓道”。据此,笔者认为“四川蜀道”当以“金牛道”含“嘉陵道”北段是主干为是。试申述,供讨论。 “四川蜀道金牛道”在史前即有踪跻。早在新石器时代汉中盆地的宝山遗址与
7、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因素。蜀道七盘关上有中子铺遗址,下山来有广元的张家坡、邓家坪遗址,再下来蜀道上有绵阳的边堆山遗址,再下来进人蜀道目的地成都。成都平原上的宝墩文化城址群,与上面这些史前遗址的内容都显示有密切的文化往来,紧密的联系。 夏商周时期“蜀道”成为“贡道”,禹贡记梁州的“贡道”“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涌,人于渭,乱于河”,这是夏代即有“官道”的书证。交通路线存在的地下例证就是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与汉中的成固铜器群、陈仓故道附近宝鸡纸坊沟弛国墓地都有惊人相同的遗物出土。前者被学者称为早期蜀文化,后者甚至被学者理解为“弛”与“蜀”同族。而且,在陈仓故道一端的周原遗址出
8、土的甲骨卜辞中,曾记载有“伐蜀”、“克蜀”,先周时是否取此道伐蜀,值得探索。东周时蜀王遣五丁迎石牛开路,“金牛道”从此扬名,战国修整后的蜀道是“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秦军并由“蜀道”南下兼并巴蜀,并据此东进兼并六国。 秦末,汉高祖沿蜀道北攻关中而成就帝业,萧何督粮运于“故道”。秦汉时大量移民通过金牛道,卓氏人蜀“夫妻推荤行”至蔑萌,即栈道通畅的明证。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曾亲历此“蜀道”南下考察巴蜀西南夷,发出感叹道:“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给毅其口。”陕西“陈仓道”上的郁阁铭和褒斜道上的石门颂,更是这条“蜀道”干线的铁证。 三国时诸葛亮对“金牛道”进行大规模扩建,在剑门
9、立关置尉,修筑三十里长的阁道,所以从此后人多惯称“金牛道”为“剑阁道”了。金牛道上不仅军旅商贾不断,也是主要的战争通道,有学者统计,自公元212年到公元580年这368年间,有史书记载的重大战事就有14次,即每26年就要打大仗,有些仗要连续打两三年,这些战争大都与“三国文化”有关。 剑阁道在唐代地位显赫。被唐人称为“全蜀之路必由”、“束咽喉于剑阁”。杜甫的人蜀石桓阁诗:“蜀道多草花,江间饶奇石。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写的就是广元千佛崖的古栈道。 北宋剑阁道大盛。据明时蜀中名胜记载:达官贵人、文豪骚客、富商大贾、军旅将领不绝于道。不过宋时的北梦琐言载“人有从剑门拾得裹漆文书,乃成都具狱案犊”
10、,看来大量行走的还有差役公人。有褒城县人窦充上书说:从凤州到剑门关有桥阁九万余间,修整须大量木材,建言在道旁植树供应。宋代置“绵汉剑门巡检使”管理关道、收税,南宋时茶商为避关税,改从成都经闻州沿嘉陵江到霞萌。至此,剑阁道由盛极而衰,南宋时阁道败坏,曾经“细雨骑驴人剑门”的陆游在自闻复还汉中次益昌诗中则有“马经断栈危无路”句,似乎也绕过了剑门关。 元代整修剑阁道,添设释站,从汉中到成都的骚站在20个以上。明清时称为“四川北路”、“四川官路”。军政官吏,公文传递“各释中尤以北路为最繁重”,清代从成都呈递公文到北京,从此道换马不换人,约17一19天可到。 民国时的北出四川的川陕公路、共和国时北出的宝
11、成铁路、最近的高速公路都是在“陈仓道”、“金牛道”的线路基础上修建的,是名副其实的“现代版的蜀道”。 鉴于上述事实,笔者认为从四力而言,“金牛道”或“剑阁道”最符合我们要找的古今相承、长期使用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蜀道”。“金牛道”或“剑阁道”无疑应该是要“保护与申遗”的“蜀道文化线路”中间的干线。三、四川“蜀道”的文物保护问题 首先是四川现存的“蜀道”线路本体的文物保护,要包括路面、道路设施、行道树木等;同时包括位于蜀道道路上的关隘、铺释等遗址。散见各处的纤夫石、拦马墙、石凳、石磨盘、饮马槽、井泉、拦马墙、拴马石孔等。 广元市已发现的现存栈阁还有龙门栈阁、观音飞阁、清风飞阁3处遗迹。关隘有七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蜀道 文化 线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