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笔记(共22页).doc
《中医内科学笔记(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笔记(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肺系疾病第一节 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
2、,少有传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 咳嗽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
3、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
4、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 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二、源流:1、内经至秦汉阶段:2、隋唐阶段:3、宋金元阶段: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病理上专主于痰;治疗上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思想。4、明清阶段:虞抟“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三、病因病机:(一)病因:津液凝聚成痰,
5、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二)病机:1、病位在肺系,关系到肺肾。2、病理因素以痰为主。3、病理关键为痰气壅塞气道,肺失肃降。4、病理性质: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邪实正虚(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三)分证论治:(1)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表寒里饮者用小青龙汤;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2、热哮期: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热盛伤阴用麦冬汤;痰气壅实用三子养亲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生脉
6、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五、哮证与喘证的鉴别六、哮证与喘证转化第四节 喘证一、定义: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二、源流:1、内经对喘证的症状、病因病位有详细论述。2、金匮要略总结了外感喘证治疗的经验。3、金元医家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证治。4、明代明确提出了虚喘、实喘的辨证纲领。类证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三、病因病机:1、病位在肺和肾,主要病机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虚喘在肺和肾虚实并见3、重证多影响到心:心与肺心与肾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虚实(二)治
7、疗原则:实:袪邪利气;虚:培补摄纳(三)分证论证:(1)实喘1、风寒袭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用小青龙汤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而腹中气坠者用补中益气汤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黑锡丹、配合蛤蚧散第五节 肺痈一、定义: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二、源流:三、病因病机:热壅血瘀。初期为肺卫表证;成痈期为热壅血瘀
8、;溃脓期为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恢复期则为邪去正虚,阴伤气耗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三)分型论治: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五、肺痈与风热咳嗽鉴别六、肺痈的预后及调摄第六节 肺痨一、定义:肺痨是由痨虫袭肺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轻者诸证间作,重者相继发生或兼见并存。二、源流:1、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具体的记载,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范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2、张仲景金匮要略篇叙述了本病及其合并症。3、
9、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4、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病因是由“肺虫”引起。5、朱丹溪倡导“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6、仁斋直指方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论点。7、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第一本肺痨专著。8、医学正传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则。三、病因病机:(一)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二)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影响到脾肾。2、发病学方面,痨虫是发病的条件,正虚是发病的关键。3、病理性质主要是阴虚。4、病理演变:初起多阴虚,继则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后期阴阳两虚。5、多生变证: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三)分型论治:1、
10、肺阴亏损证: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丸合秦芄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证:补天大造丸五、肺痈与肺痨的鉴别第七节 肺胀一、定义: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二、源流:1 病名见于内经。 2 金匮要略记载表现和治法方剂。 3 诸病源候论认识病理特点。 4 朱丹溪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 5 李用粹认为治疗要分虚实。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
11、要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涉及于心。2、病理关键是肺气胀满,不能敛降。3、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4、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复感外邪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标实: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本虚: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三)分型论治: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5、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五、预后及调摄第八节 肺痿一、定义:肺叶痿弱不用,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二、病因病机:(一
12、)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二)病机:虚热肺痿、虚寒肺痿三、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虚热、虚寒(二)治疗原则:补肺生津(三)分型论治:1、虚热: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2、虚寒: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第二章 心系疾病第一章 心悸一、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二、源流:1、内经虽无心悸的名称,但有惊惕、惊骇、惊狂、惊惑、惊躁等名。2、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医要略称心悸为惊悸、心下悸、心中悸等。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笔记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