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F(共18页).docx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F(共1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F(共18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节电磁波(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周围空间会有电磁波向外传播,借助于电磁波可以传输信号。2使学生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初步概念,能记住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能记住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二)教具粗棉绳一根(用5根粗棉线搓在一起构成)、金属锉刀一把、电池、导线、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画有收音机刻度板的小黑板。课前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自带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三)教学过程1电磁波用类此推理的方法,由机械波引出电磁波。我们把导体中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波叫做电磁波(板书)。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号的。2电磁波的频率就水面波来说,振
2、源(木杆)每上下振动一次,水面上就出现一个波峰(凸起部分)和一个波谷(凹下部分)。在1秒钟内木杆振动的次数越多(即振动越快),水面上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也越多。我们再观察一下绳上形成的波。演示 用手捏住竖直下垂绳子的上端,沿水平向左右先后做快慢不同的振动,可以看到,当振动较快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多;当振动较慢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少。在以上情况下(指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1秒内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名称叫赫兹(Hz),简称赫,常用频率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1千赫=103赫1兆赫=106赫跟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类
3、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电磁波的频率由电路中每秒电流变化的次数(或说每秒种电流振荡的次数)决定。3电磁波的波长像前面那样,再做一次用绳子形成波的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当改变振动的快慢时,不但波的频率发生改变,而且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也不相同。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做波长。由上面的演示还可看出,手捏住绳第一次振动出现一个波峰,第二次振动又出现一个波峰,而此时第一个波峰已向下传播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恰好是一个波长。因此,也可以说波长等于每振动一次波峰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波长的单位是米。电磁波也有自己的波长,电磁波的波长表示电磁波每振动(或说振荡)一次传播的距离。4波长、
4、频率、波速三者间的关系波速表示波传播的快慢,由教材上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可以知道:波速=波长频率对电磁波来说,同样有波速=波长频率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在空气或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30万千米,记为3108米/秒。在空气或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速是相同的,所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就越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电磁波(无线电波)波段划分表。5布置作业课外观察一台多波段收音机的选台指示盘,注意看各波段都在哪些频率范围和波长范围?把对应的波长和频率相乘,看看是不是等于光速?(四)设想、体会电磁波一节的教案,以演示为基础,有意识地突出振动和波的形成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水波和绳上形成的
5、波,让学生初步了解波的频率和波长的物理意义,再运用类比方法引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以及波速、波长、频率三者间的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在空气或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与光速相同的观念。第二节广播和电视(一)教学目的常识性了解广播和电视的发射与接收。(二)教具两只频率相同的音叉,半导体收音机。(三)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复习提问: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你如何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电磁波是由振荡电流产生的;当打开日光灯时,会从附近的收音机中听到杂音,这杂音就是电路通断时,发出的电磁波被收音机接收而产生的。)什么是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波速、频率、波长间有什么关
6、系?(电磁波的频率等于振荡电流的频率;电流每振荡一次电磁波向前传播的距离表示电磁波的波长;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波速=波长频率。)复习提问后简要小结并告诉学生: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2进行新课板书:教师浅显通俗地讲解利用鸽子传递信件的事例,说明人们利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鸽子是信息的“载体”。电磁波传得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做为“载体
7、”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首先应解决发射电磁波的问题。板书:用分层次“类比”的办法进行讲述: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类似于可远飞的信鸽);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变为变化的电流(类似于要发出的信件);用调制器把两种电流迭加,获得高频调制电信号(类似于把信件绑在信鸽的身上);高频调制电信号送到天线上,由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信鸽的放飞)。板书:展示课本上的图136发射过程的方框图,结合发射过程具体讲解振荡器、话筒、调制器、天线的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发射的高频调制电信号的电流是频率很高而又随声音信号而改变的电流,所以由这个电流就能产生发射频率很高而又随声音信号而改变的电磁波。发射出的电磁波,必须
8、要像回收信鸽一样地进行接收,才能完成信息传递的全过程。板书:为了接收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必须使用天线进行接收。但由于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性,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为了从各种各样的电磁波中选择我们要接收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演示实验:取二只频率相同带音箱的音叉进行共鸣现象的演示。通过演示进行“类比”说明:在无线电技术中的调谐装置,就是使它选择接收的电磁波的频率和欲接收的某种电磁波的频率相同,从而产生“共鸣”。即调谐器的作用是选取我们所要接收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此时我们所接收到的电磁波的信号还是高频电信号,不能直接
9、用耳机听到,所以还必须把高频电信号通过检波器,把声音信号从高频电信号中“检”出来。把检出的声音信号电流通过耳机(或扬声器),就还原成声音了。板书:展示课本上图137接收过程的方框图。结合接收过程具体讲解天线、调谐器、检波器、耳机的作用。演示实验:用半导体收音机演示调谐过程。(3)用电磁波传递图象信号和传递声音一样,只是具体方法不同:具体介绍讲解摄像机、显像管的作用。(4)电磁波的发射工作由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承担,接收工作是由收音机和电视机来完成的。4小结(1)回忆并对比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2)调制器、调谐器是二个不同的装置,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它们的不同作用。(3)知道无线电通信是利用电磁
10、波来完成的。无线电广传递声音信号,电视传递图像(声音)信号。5布置作业阅读本节课文。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传播设计意图 本节中的几个内容是递进关系:首先阐明什么是信息,然后说明信息和信息传播的五次巨大变革,在这里要让学生通过大量事例去体会,当然由于学生年龄的制约,不必要也不可能地苛求“深刻”,但这个体验的教学过程是必须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课本上图片,还要让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自制有线电报机和接收机的实验开放性强,所以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制作,这个电路并不复杂,大多数同学可以完成,然后活动的操作中将莫尔斯电码与字典“密码: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最后让学生提出设想:
11、应该怎样传播信息才更加合理?从而引入下一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人类特有的信息有哪三种。(2) 知道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的五次巨大变革,了解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发现这些工具的优缺点。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活泼地展现知识(2) 通过学生活动自制有线电报机和接收机让学生体验创新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巨大变革;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教具和学具课前准备大量的图片,活动17-1的实验器材,新华字典(注意版本)
12、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引入新课(5分钟)放映一段录像(学生上课举手、汽车转向灯亮、电话铃声响、电视广告等)问:在刚才的录像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例子来说明信息无处不在吗?问:那什么叫信息呢?观看并思考回答。回答阅读“信息快递”且回答从身边熟悉的情景引入更亲切,更能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二、信息传播(10分钟)问:你知道蜜蜂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问:你知道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问:人类是怎能样来传递信息的?讲:而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有的信息有三种:语言、符号、图像讲: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引导学生观看
13、五幅图片讲解每一次的作用是利用光、声进行信息的传递是靠她那灵敏的触角来传递信息的语言、手势、表情、颜色、符号、图像等阅读“课本图171”并且思考这些图片的内在含义在这里可以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也可让学生讲他们所知道的。三、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10分钟)问: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实际意义呢?问:那怎么才能让信息有实际意义呢?问: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有哪些?再介绍一些早期的传播工具:海军用的手旗、灯光、擂鼓、鸣金、风筝邮、以邮行与以次行让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不是必须通过传播才有举一例:如病人去看病时只有告诉医生他的病情才行。回答: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14、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进一步放开的方法,让学生事前从网上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在课上进行汇报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加以点评,关键不在于对问题认识的深浅,而在于让学生体验收集资料、发表风解的过程。四、活动: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15分钟)设计: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电路,分别在自己一方按下开关时,对方一侧的电灯就会发光。指导完毕让学生看图176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个图的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参照课本上的莫尔斯电码指导学生发“电报”等学生发完后问:这种有线电报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问:请设想一下应该怎样传播信息才更加合理?先画电路图连接电路并演示学生思考
15、并回答学生讲感悟学生思考 可以先让学生按自己设计的进行实验,并且试一试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这固然要花去一些时间,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好处的。五、总结与练习(5分钟)总结收获教学评析第一节 探究微观世界的历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 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4 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5 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三)情感体验目标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16、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二、教学设想1 重点、难点、疑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教学中提倡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分子、原子,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微观结构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究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可演示一些现象来说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子是能够独立
17、存在并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对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介绍,应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来呈现,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究历程。教学中可让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通过交流、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物理学发展中,对某一问题不同看法的争论过程展示给学生,说明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形成了今天人们形成共识的理论和观点,不提倡只将今天认为正确的观点直接教给学生。提倡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今天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有疑问的问题告诉学生,号召学生继续探索,不提倡给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完美无缺、已经到头的感觉。 三、教具挂图、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示各种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的模型。四、教学
18、步骤(一)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2课前热身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3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
19、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2)四边互动 互动1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明确 通过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20、欲望。图10-1-1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图10-1-2是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2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明确 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
21、动3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明确 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再比如对糖粒进行分割,开始时分割得到的颗粒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我们把能保持玻璃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玻璃的“分子”,把能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教师总结:由上述事例可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极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九年级 物理教案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