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人教版(共5页).docx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人教版(共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人教版(共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必修二)一、考纲要求:1、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 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3、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三、专家建议:1、本节虽然没有涉及到真正的实验探究过程,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比较完整的逻辑思路。教材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类比推理法,还通过摩尔根果蝇实验再现了其
2、科学探究的历程,所以对学生来说也是较好的科学史的教学资料,从遗传因子的提出到萨顿假说,摩尔根实验最后应用结论总结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这个对基因探索历程的教学可以使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再现的科学情境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2、其次在有些细节内容上还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及分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总结法五、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之所以
3、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选择了豌豆这个实验材料,为他的成功打下基础,那么大家回忆一下,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都有哪些优点? (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完成任务任务1:分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中(等位基因)(遗传因子)的分离过程(P7页)任务2: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以精子的形成例,P17P18页)减数分裂的核心: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比较上述两个问题,你还能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有其他的平行关系吗?(三)萨顿的假说 基于以上提出的种种问题,在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
4、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实验表明,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从实验中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他所依据的方法是类比推理法。什么叫做类比
5、推理法呢?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四)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对比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杂交过程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体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成对成对配资中的存在形式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在体细胞中的来源一个来自父方 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一个来自母方形成配子时的结合方式等位基因分离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分开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类比: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具有平行关系 于是,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因 染色体 教案 生物 必修 第二 节人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