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模拟卷(共9页).doc





《上海高考语文模拟卷(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语文模拟卷(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7年上海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命题:肖宪根(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一 阅读 80分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读图时代,文学插图哪儿去了?文学是抽象的语言艺术,但有趣的是,一旦说起某部作品,往往是一帧图像先在脑海中跳脱出来。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绣像细笔勾勒的衣带当风、顾盼生姿的模样,而铁流中的革命军,则是版画里刀刀刻出的粗粝形象。插图,为文字在读者的想象中落下具象的脚印。在程乃珊所著的散文集上海FASHION中,有一节以调侃的文字写到某些女士的“作”,“主要表现为刁蛮无理、不珍惜不满足现状,或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而老要无端挑起事端。”这样的插图配在文中,就好像红烧
2、肉中加的桂皮、八角,虽然不唱主角,但全靠它们来吊出文字里头的鲜香味道。尽管如此,在许多人眼中,插图的作用不外乎阐释文义、装帧书籍,只是为文字做陪衬的“配角”。甚至有观点认为,文字应该拒绝图像,因为任何图像的出现都会限制文学的想象空间。对此,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就表达了不同意。当时,他看到大部分青年画家“能作大幅油画,却不能作末技之插画”,忧心写道:“古人左图右史,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用当今流行的说法,就是“无图无真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以自费出版的方式,向青年推介比亚兹莱、蕗谷虹儿等国外插画家的作品,且托人在苏联大费周章地寻觅小说插图。在他搜集并出版的一套死魂灵插图集中,
3、鲁迅指出,过去的小说不论如何写实,时代风尚毕竟有了变迁,例如男子的风衣、女子的高髻、时髦的马拉篷车“凡这些,倘使没有图画,是很难想象清楚的。”事实上,傲慢与偏见、复活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在选角、服饰、发式等方面都借鉴了原作的插图,有时甚至达到酷似的程度。放在历史的纵轴上看,插图不仅对文学没有损抑,反而是其传播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事实上,插图在中国的发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朝简帛上的原始手绘。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书皆有图。”虽有夸张,但的确可以说明插图应用的普遍。( )到了明清,图文并茂的戏曲小说成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木版插图也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而进入20世纪,西
4、方插图的引入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越发加速了中国插图艺术的蜕变和成熟。从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到丰子恺、程十发、贺友直等一批大师的迭现,插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活跃的“黄金时代”,其中上海更是群星璀璨的美术重镇。然而,近20年来,当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图像信息宣告“读图时代”的来临,非常奇怪的是,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学插图却渐渐消失了,列入“过去式”的小众文艺。目前能找到的插图新作,一部分是知名作家与画家之间小范围的“私人订制”,而剩下的大多是草草应付的“流水作业”。在作家赵丽宏看来,插图业要真正复兴,必须打破作家、画家“私人定制”的怪圈,给更多年轻插画作者机会。他自己曾有一本书,编辑请来插画的
5、是浙江美院一位在读的研究生,画得非常好。“我们需要有更多人来倡导,培养年轻的插画家,给他们更多施展发挥的空间。”由赵丽宏担任主编的上海文学,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期期有插图,希望为文学插图保留一块常青、常新的“园地”。 (选自2014年11月14日文汇报,有删改)1第段加点词“此”在文中指的是 。(2分)2第段括号内应填的关联词是:(选择) 尤其 然而理由是: 。(3分)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画上还题字数行:“作囡手里三张牌:一哭二闹三上吊。”旁边的书页上,画的是一位穿旗袍的女子,攥了手绢斜靠在椅背上掩面而泣,各色皮鞋踢了满地,却依然保持着两腿交错的优雅坐
6、姿;实在是令人拊掌称妙。静候在侧的男士一手提一只高跟鞋,笑得一脸无奈。寥寥数笔,一个“作”字的意趣全出,A BC D4下列有关“文学插图”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插图是能够激发读者想象的抽象艺术。B印刷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插图成熟的客观条件。C文学插图的繁荣发展促使一批大师的迭现。D“读图时代”的到来让文学插图缺乏精品。5.联系全文,概括“文学插图”的作用。(3分) 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在的夕照中现在,我置身在华山之巅。没到过华山的人,虽然听说过它的奇险为之最,但与的感受还是大不一样。这里的崖,刀砍斧削,下临无底。临崖一望,
7、不免摧肝裂胆。登华山的路,许多地方便是在这样的悬崖上凿出来的,窄仅盈尺,稍一不慎,就会跌入的陷井。还有一些地方,更不知路为何物,只是在陡峭的岩壁上凿出一些搁脚的石凹,全凭两手抓着悠悠晃晃的铁链攀援而上。天生华山,以练壮士,此言不虚。下午三时,我们乘到达,过,而抵西峰时,已经五点多了。遂宿西峰之侧的。用过晚餐,便沿着森森间的石级,登上西峰之顶。斯时是七点二十分,太阳尚未落入群山,只是被一片悬浮在空中的暮云遮住。下的,炽红、金黄,这些彩色的光柱,看上去都很犀利,它们剖开,投射到飘浮的群山上。那些,竟也无力抵抗这些的穿透。于是,本来已被黑色敷严的岩石,忽然变成了,闪闪熠熠,像是的宫殿。而身后飒飒作响
8、的,它们的密密簇簇的,也都闪烁着细碎的银色的光芒。右首之,像是一尊披着黄的静观世变的老翁,与,在他的上爬上爬下。他这美丽的色彩的游戏,而沉入我们凡人不知晓的另一种知觉的空间。左首之峰,这至今还放着的练丹炉的地方,像是一只半明不明的灯笼,提在一个薄饮了几杯的什么样的仙人手中。被身后的遮掩着的东峰,裸得十分庄严的岩石,看上去如同卧在云窠里的一只。依稀的树木,是自鼎中袅出的烟缕。沉浸在这样一种奇特而又肃穆的晚景之中。我的心境而充实,恐怖而祥和。认为数学理性是真正理解宇宙秩序的钥匙。而从小就惧怕数学的我,从来都不善于理性的思考。热爱自然出自我的本性。我不懂得自然的秩序,更不知道它的的结构。但这并不妨碍
9、我对它的钟爱。当一个人爱上一位时,他有必要去弄清楚她的脏器、脉络和血管是否都生得匀称吗?天空、大地、草木、山川,以最完美方式塑造了它们。雪中、雨中、风中、雾中,它们气象万千,以各种姿色娱人。“空翠湿人衣”给你一脉,“”又何尝没有给你满怀的温馨。西方的哲人们,总是希望人类成为宇宙的中心,其实自然从来都没有赋于人类这个权利。没有自然的启迪,人类的灵性便丧失殆尽。就像此刻,如果我没有站在西峰之巅,没有在华山上独步苍茫,我的这些感受,便不会这么突兀地引发出来。,这一天一次的影与光的变化,曾引来历代多少诗人的赞叹和唏嘘。“”,这样的秾词,织出江南的锦绣;“,”,的之情,将多人,送到孤独的尽头。是的,夕阳
10、的绚丽是短暂的,但究竟又有什么是长久的呢?荣华、富贵、美丽、健康,这一切人们都希望得到,但短暂的拥有往往得付出长久的烦恼。春花之美,立夏而不再;红叶,而凋零。大凡美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我们如果叹其短暂而惆怅,倒不如深入到短暂之中,获得一次饱满而新鲜的美的感受。正是抱有这样的态度,我才来到西峰。十分钟过去了,中的霞光已淡化了许多。除了脚下的华山诸峰还能得到的,周遭的一切,已经变得模糊。我曾在沙漠的骆驼上欣尝过“大漠孤烟直”的渺茫;而“”的壮丽,则被我永远铭记在黄河的上。那时,我还是一名十三岁的少年。三十年后,在华山上看到的这一次落日,比之那一次,是灿烂不足而磅薄有余,这是中年的落日。少年的憧憬以及
11、为此而衍生的欢乐与忧伤,早已化作经验而永远地静卧在我的记忆中。中年有着云水襟怀,但生命已不再灿烂如花,至少我是这样。所以,当落日被云层遮住,我不能看到那桔红的一圆时,心中并不懊恼。就像古人只能隔着帘子,通过声与影来欣赏的佳人,我心中的那一圆,也并不因夜幕的降临而丧失。黑夜是另一种美丽的。(选自文明的远歌,有删改)7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 “我的心境而充实,恐怖而祥和”?(2分)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段的景物描写。(4分) 9赏析第段中加点词“织出”的精妙之处。(2分) 10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整句,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11对第段中加点词“云水襟怀”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忘却忧伤才能
12、找到真正的乐趣。B辩证认识人生的灿烂与黑暗。C让欢乐与忧伤静卧人生记忆中。D坦然面对人生的欢乐与忧伤。12分析作者描写西峰夕照的意图。(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驿寄梅花, ,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5)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6)大道之行也, 。(论语里仁)(7)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8)鸟归沙有迹, 。(贾岛登江亭远望)(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
13、16题。(8分)江城子 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注】娉婷:指美丽的弹筝女。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14从字数上看,本词属于( )(1分)A小令 B中调C长调 D套数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水风清,晚霞明”以景的美丽衬托弹筝人的哀怨。B“一朵芙蕖”既写花又写人,收到了双关的效果。C“慕娉婷”一句过渡自然,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D“如有意”写白鹭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极富情趣。16“人不见,数峰
14、青”两句不仅结构上独具匠心,而且内容上意味深长,请予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杨廷璋传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日:“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高考 语文 模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