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共18页).doc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共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阅读理解1读文章,完成练习。父亲的“野”孩子(节选)冰心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穿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
2、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 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就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个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 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我们总在黄昏,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
3、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 父亲还教我打枪,但我扛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1)“无可奈何”的意思是_。 (2)“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表现了“我”_的性格。 (3)本文通过哪些事例写了“我”的“野”?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2)顽皮。(3)穿男装,不扎耳朵眼,不穿小鞋,骑马,打枪。(4)爱护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解答。
4、 (3)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选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2)顽皮。 (3)穿男装,不扎耳朵眼,不穿小鞋,骑马,打枪。 (4)爱护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3)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2阅读下面的文
5、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轻看一小步 8岁那年,伯森汉姆不小心从( )树上掉了下来,从此,伯森汉姆患上了恐高症。伯森汉姆的曾祖母94岁的格瑞斯听说了孙子的情况后,一着急,竟然从一百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了过来。格瑞斯的这一举动无意间创造了( )近百岁的老人徒步百里的吉尼斯纪录。 一位记者问格瑞斯:当你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老太太笑着说:“小伙子,( )气跑一百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的。只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了。” 格瑞斯的这句话,深深震撼了伯森汉姆幼小的心。他开始给自己制订了( )训练计划,决定一步一步挑战曾经不敢逾越的高度。伯森汉姆先是在附
6、近的楼房训练,第一天,他爬了10个台阶,第二天,他爬了11个台阶,半年后,他就已经能够轻松地爬上四楼的阳台了。 让人没想到的是,伯森汉姆在爬楼梯锻炼中,竟然喜欢上了攀爬这种运动。1983年,他徒手登上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 有人问伯森汉姆,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伯森汉姆微笑着说:“别轻看一小步,成功,不过是无数个一步!所以,我战胜的只是无数个一步而已。”(1)将下面表示数量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一棵 一口 一个 一位(2)画线句子中的“这句话”具体指的是什么? (3)对作者在本文中述说得出的道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说自己患有恐高症,再说自
7、己制订攀爬计划,最后说自己成功了。B.先由曾祖母的“只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了”在伯森汉姆身上发挥作用,最后得出“别轻看一小步,成功,不过是无数个一步”。(4)在你身上有过“别轻看一小步,成功,不过是无数个一步”的经历吗?请结合实际的例子简要地说一说。 【答案】 (1)一棵;一位;一口;一个(2)只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了。(3)B(4)我在爬山下的一处陡峭岩坡时,开始很害怕,在同学的鼓励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终于一步步走了下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填空时要
8、按语言习惯合理搭配。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看法,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一棵;一位;一口;一个 (2)只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百公里也就走完了。 (3)B (4)我在爬山下的一处陡峭岩坡时,开始很害怕,在同学的鼓励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终于一步步走了下来。 【点
9、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烧炭工与绅士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
10、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可绅士不理睬他,依
11、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2、。 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选自爱的教育(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 (2)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 , 羞愧得有点儿脸
13、红。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3)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0字左右) (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 【答案】 (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2)“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
14、、平等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3)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5)这一课告诉学生;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词语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词语的特点,然后结合具
15、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3)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4)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2)“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
16、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 (3)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5)这一课告诉学生;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划线词语的赏析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节选) 这是一
17、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面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
18、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圆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青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
19、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莆田盖地的雷洪点击,被劈断,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过一回又一回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
20、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株柳树,你想到的是_。 理由是:_(要符合文章内容)(2)文章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作者的_,第自然段中柳树生长面对的最大困难是_和_;第自然段则从柳树_的精神这一方面赞美柳树。 (3)“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柳树_的精神,实际上是借柳树_。这种写法叫做_。 (4)由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试举例: _的_的_(5)作者由高原的柳树想到了家乡的柳树,这种写法叫_,后面的内容老师用省略号代替了,你猜想一下,作者会接着写什么呢,试着写几句。
21、 【答案】 (1)奇迹;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青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2)猜测和想象;干旱;寒冷;顽强(3)不计较命运公不公平,不畏恶劣的环境,满怀希望,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喻人;托物言志(4)扎根边疆;建设者;守卫国防;哨兵(5)对比;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
22、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这里属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本文中是为了突出高原环境条件的恶劣,不利植物生存,为了突出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会写下来。(3)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五 年级 下册 语文 阅读 理解 专题 练习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