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共2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共218页).doc(2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4月专心-专注-专业目录第1章 总论1.1 数字化校园建设目的和意义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产业已经由原来的注重产品价格向着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方向转型,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对于国外,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2、然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赴较晚,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我国全面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快速提升高校服务水准与综合实力已迫在眉睫。原有管理软件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深刻认识到,构建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实用的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刻不容缓,而且将直接决定数字校园建设的成败。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为决策服务,实现高校管理的网络化、信
3、息化,是全面推进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快速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根本保障。谁率先抢占了现代教育管理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夺取先机之利。芜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针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了适应现代高校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即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在建设方案中,提出为高校构建数字校园提供先进的基础架构,包括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与公共数据交换;为高校构建数字校园提供全线的应用支撑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科技管理、学生综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学报管理、体育运动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一卡通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信息平台、教学评估管理、研
4、究生管理、成教生管理与留学生管理等。数字化校园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素材)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娱乐)的全部数字化,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为了配合学校的二次创业,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期达到从分散应用向集中应用转化,从固定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化,从部门级应用向校级应用转化,从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转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学校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
5、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数字化环境建设实现了教学、德育、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对学校来说,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将促使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办出学校的时代特色;对老师来说,通过参与数据化校园建设,进一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必须的知识和技术,是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存质量的大事,更是将来人类建设数字化社会的必然保证,因此,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与建设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1.2 国内外建设现状1.2.1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6、现状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1997年初步建成校园网的高校仅有10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面收取学费,学分制逐步推行,教学资源需求剧增,资产设备日益庞杂,科研项目不断增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职工岗位竞聘、津贴定级全面推行,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面对这一挑战,各高校纷纷启动并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步伐,所有高校相继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为管理软件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主管
7、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为了改进高校管理手段,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曾先后配发过一些管理软件,不少高校也自行研发过一些管理软件,对推动高校的信息化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许多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功能不完整,未能涵盖各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已有的管理软件自身不完善,之间又缺乏有机联接;其二,适用性不强,大量特殊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三,校园网利用不充分,没有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高校信息化建设下一
8、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一) 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二) 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没有做深入理论研究,盲目的将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作一种潮流,不加以严格的论证,不切实际的开工,数字化校园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持,学生要具有适应新世纪掌握信息技术的
9、能力,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要想获取更多的系统信息和教学资源就必须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不是运动,成千上万的校园网建设成了,成为面子工程,献礼工程,盲目投资兴建校园网络,但网建好以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似乎事先并没有系统的考虑过,而网已经建起,虽然可能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建设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不一定能起到实际的作用。(三) 领导意识不强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领导人员意识不强,权威不够,协调不到位。在涉及各部门利益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广和应用时遇到阻力,高校信息化建设必须依赖于领导层观念的更新,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学校的信息化建
10、设大方向的把握者,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究竟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才能建起一个高效实用的网。人们把建设“数字化校园”称为一把手工程,其原因是数学化校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除了要有较大经费投入外,还要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共同实施,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若领导不能协调统一好各部门的利益等问题,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很难落到实处。(四) “重硬件,轻软件”及“重建设轻应用”等问题的存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多数学校对于校园网的建设更关注硬件的建设,对软件的投入少而又少,在实际应用过程基本上应用很少,也就是将路铺没好了,光有路而没有车
11、在路上跑,这种现象较为普遍。硬件设施越来越现代化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有了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虽然有个别部门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但也都是零乱的,分散的,主要是基于单片机的管理模式,虽然拥有了先进的网络资源环境,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系统,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体现网络带来的高效率。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五) 共享程度低,形成信息孤岛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
12、、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大学的信息如同企业,应该是有机的整体,但由于大学自身处在教育改革的变革时期,对应用系统的研发有很大影响,以及应用系统在不同时间由不同人群研发完成,缺乏全局的系统规划。一般院校都是先建的校园网,而后开展数学化校园建设的,而在使用校园网期间,一些部门就已经使用其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这些应用系统之间难以保证信息的一致和及时的数据共享,数据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13、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对整个校园网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六) 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七) 应用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使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发挥不出应用的效果,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无论从知识技能还是在心理方面,缺乏在
14、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准备,而且许多教师也缺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学校也没有制定出有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应条例和奖惩办法。显然,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和充分配合,那么教学方面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目前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设备维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而且对大学教师进行科技应用技能培训也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的部门教师和管理干部在思想上技术能力上还没有完全适应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出现了滞后现象.目前在部分高校中已出现了人的素质和先进的环境条件不适应的矛盾,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八) 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意思不够对
15、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够,投入不足,影响了应用的大面积推广。校园网信息安全检测、入侵检测、防毒防黄,未经授权用户对信息的访问,恶意代码攻击,拒绝访问攻击等问题的存在都是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高校进入数字化校园后,加强了学校各部门与外界的联系,但也相应的带来了诸如电脑病毒传播、电脑黑客破坏、非法访问造成的失密、泄密等安全问题。1.2.2 国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早在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Kenneth C. Green教授就提出了“Campus Computing”(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并于同年开始了针对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项目: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1
16、993年,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问题,并将之作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突破点。据CCP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有75.5的高校利用网站为高中生提供入学申请服务;82的高校能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约有34.8的高校课程已建立课程网页,55.1的高校能为学生提供一门或以上完整的在线课程;70.9的高校能够提供在线课程注册服务,能在线提供学生成绩单(student transcripts)功能的高校比例为55.2,26.9的高校教师拥有了独立的网页;另外,美国高校内的电子商务(E-Commerce)和电子服务(E-Service)也取得了很大成
17、绩,目前,40.1的高校已能够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信用卡支付。2003年53.1高校能够通过校园网进行信用卡支付,2005年60高校开始采用“校园网络门户技术”。近年来,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日本的教育信息化也发展迅速。2004年,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在册学生达20万人,它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以Distance Learning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研究型大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一直跻身于所有英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名,教学研究水平居于前3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技术层面的建设仅仅是
18、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组织和管理层面进行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例如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化。只有将这两方面的建设统筹规划和系统组织起来,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校园信息化的作用。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它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因此,校园信息化首先应该有一个相应的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从而能够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校园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CIO体制开始在美国高校中出现1.3 建设必要性高校信息化建设一般需经历系统集成、应用集成、信息集成、社会集
19、成等四个阶段。从上述“我国国内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到目前,各高校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大多数高校正处在应用集成或信息集成的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数字化校园服务体系并不完备,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1)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分别建立研发的信息系统,没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也不尽相同,造成了应用系统各自独立,无法相互有效访问数据和共享服务,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孤岛。(2)缺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管理系统和信息资源分散,校内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3)公共服务资源、信息资源匮乏,电子
20、图书、网络教学平台、学科资源平台、决策服务系统等建设严重滞后。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和风险,也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得以有效的解决和合理的规避。1.4 建设目标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将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训练、管理、服务、办公等 )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
21、和训练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能否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数字化校园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SOA理念,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统 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业务规范、统一的基础框、统一的组织管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基于校园网/互联网,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及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对学校内相关的各个系统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整合集成,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通过统一的信息门户和公共数据交换,集成学校内所有相关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现流程共享,打造学校业务的统一工作平台,为学校不同角色的人员提供高效、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
22、研服务,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与后勤生活服务,为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建立一个管理需求和服务需求并重,服务于全局的数字校园。 1.4.1 建设规划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校园的信息资源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校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用户模型、权限模型、信息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采用统一系统架构,强化统一建设,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数据、流程、技术)分离,实现业务与技术发展的无关性,达到良好的系统可扩展性;加强数据的规划、组织与管理,整合数据资源,构建集成数据环境;关注用户行为,了解用户需求,规划良好的用户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 首先是构建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制定统一数据标
23、准,规范接口技术,实现数据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这是高校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其次,通过分析数字化校园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特点,科学规划数字化建设的项目,整合现有各个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信息资源,合理分析有关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服务;最后,以师生为本,充分挖掘和丰富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三大主要功能中。 1.4.2 总体目标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数字化
24、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可平滑过渡到新一代技术,对校园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和广大教职工提供无所不在的一站式服务,实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率、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核心竞争力,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服务。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和安全可靠的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在此基础上建设先进实用的应用支撑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科技管理、学生综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学报管理、体育运动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一卡通管理、网
25、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信息平台、教学评估管理、研究生管理、成教生管理与留学生管理等),实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最终实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六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1.4.2.1 环境数字化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整套适应学校的信息标准集,建立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安全体系、统一身份认证和授权中心,完成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的建设,为实现更科学合理的学校数字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1.4.2.2 管理数字化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
26、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1.4.2.3 教学数字化构建囊括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培训等在内的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1.4.2.4 产学研数字化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1.4.2.5 学习数字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
27、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1.4.2.6 生活数字化构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一卡通系统,实现校内主要消费流通、学生入学缴费、身份认证及门禁管理等。1.4.2.7 一站式服务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1.4.3 业务架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一个集成、公共、使用方便的服务平台。采用先进的信息应用门户架构,根据被授予的权限,不同的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入口,获取信息、办理相关业务。系统架构由上至下分为信息服务门户层、业务层、应用
28、组件层、公共组件层、基础技术层和基础设施层。1.4.3.1 信息服务门户信息服务门户是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构件整合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立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包括各种业务应用系统,不论它们是二层C/S结构、多层C/S结构还是B/S结构,都可以通过Portlet技术将其统一集成到门户平台中,并通过用户个性化定制展现出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包括教师服务、学生服务、行政管理服务、领导服务、后勤服务及公共服务在内的所有信息服务入口。门户还可以提供WEB网站页面风格、布局、内容等方面的定制工具,快速完成后台应用构件基于规划的展现;同时为个性化服务打下基础。1.4.3.2 业务层在数字化校园
29、建设中,需要将项目中的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各应用系统及功能模块应建立在应用组件和公共组件平台基础之上,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应用系统的构建应基于应用组件,一个业务流程由多个应用组件来完成。用户基于角色使用业务功能,完全打破现存行政组织机构的界限。1.4.3.3 服务层服务层作为核心部分,主要依托于J2EE应用服务器来实现,它包括单点登陆、个性定制、权限管理、内容管理、信息发布、文件管理、搜索引擎、邮件管理、短信管理及其他服务1.4.3.4 应用组件层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基于应用组件,应用组件由基础业务实体,如:教职员工、机构和基本稳定的业务服务等组成,应满足将来组织机构变化或组织职能范围变化时,不
30、需要重新开发,只是对组件进行重新的组装和授权,就可以满足新的需求,适应需求变更。在应用组件的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支持未来变化:对适于用规则描述的业务流程,使用规则引擎来实现,避免重新编码; 确保组件的简单性,以便功能复用和业务重构; 使用组合优先于继承,使组件易于维护与扩展。1.4.3.5 公共组件层公共组件层由公共工具组件和应用框架组成,应用框架基于开放或共享标准,实现面向产品化、实用性的组件库系统,并具开放性、可扩展性;支持异构环境中的框架、组件的互联和通信;实现新旧系统的兼容性;遵循重要组件标准,具有透明本地化、平台无关性特点;系统的配置、数据交换基于XML和Java的标准化格式;
31、支持个性化信息服务定制和菜单重构。应用框架应提供服务提供者接口(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确保为二次开发提供相应服务如工作流引擎、认证服务等,保证平台的可扩展性。基本组成部分: 服务引擎:服务引擎是建立使用共享、可复用、分布式应用组件的重要工具,是应用架构调用服务的入口。服务可以用各种方法实现,如工作流、Web Services和异步服务(JMS)等,服务提供者对使用者完全透明; 工作流引擎:在应用系统中,对那些基于状态变化的业务,采用工作流来描述业务过程,使业务流程动态重构和自动化; 消息引擎(JMS, Email, Forum, Bulletin):完成协同工
32、作; 实体引擎:基本实体对应于实际数据库表结构,视图实体对应于数据库视图。采用实体引擎,以XML数据定义对象到关系实体的映射(O/R mapping),实现对关系数据的存取; 工作调度引擎:实现调度功能; 报表引擎:提供一致的方式,开发系统中的各种业务报表;提供方便易用、可视化、可拖拉的自定义报表设计工具;实现数据和报表模板的分离;它是各个应用报表的设计、生成、输出引擎; 日志引擎:支持日志文件和日志数据库; 编码管理:实现对数据标准的动态管理; 主题库引擎:提供分类信息仓库,能进行历史信息回顾和决策辅助,管理方便。 查询统计引擎:实现多条件组合查询和统计,可将结果使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和输出,实
33、现与报表引擎联动,根据权限支持全系统全文检索。1.4.3.6 基础技术层 数据中心:分为数据资源中心和共享数据中心。建立分布式数据库,利用数据管理技术对分布的、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基础数据。 企业级应用集成(EAI): 提供企业级应用集成整合框架实现企业级应用集成,基于XML、XSLT和 Web services技术的企业级应用整合架构,可以快速整合现有系统,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第三方软件:门户服务器、目录服务器等。1.4.3.7 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主要由门户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目录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需要的其他硬件设备组成。1.4.4 使用对象数字
34、化校园的使用人员涉及了全校所有人员,包括教师、学生、行政工作人员、外部用户。按其使用系统的角色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行政工作人员:他们熟悉办公、日常业务管理等项业务,能够使用常用应用软件处理公文和上网,但对计算机的应用缺乏深入了解,能够利用图形界面完成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第二类:教师:他们熟悉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管理业务,能够使用常用应用软件公文处理;第三类:信息中心部分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能完成系统维护、管理等工作。第四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程度相差比较大,基本掌握上网、收发电子邮件、使用及时通讯软件等功能;第五类:内部临时用户。1.5 功能结构1.5.1 功能组成数字化校园建设采用统一的
35、身份认证以及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基于校园网/互联网、通过信息门户与公共数据交换,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为高校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数字化校园包括基础架构、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保障体系三大部分,具体如下:基础架构: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含信息标准)、ESB管理平台、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科技网络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网络管理系统、图书网络管理系统、学报网络管理系统、体育运动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信
36、息平台、教学评估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成教生管理系统、留学生管理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系统从安全组织、安全运行和安全技术三个方面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数字化校园功能结构如下1.5.2 功能特点1、 为每一个用户、每一项应用服务分别提供唯一的电子身份采用非对称加密方法、使用RSA算法,为每一个用户生成并发放一对密钥(由一个私有密钥与一个公开密钥构成),其中公开密钥连同用户基本信息以数字证书形式面向所有应用服务公开;为每一项应用服务生成并发放一对密钥(由一个私有密钥与一个公开密钥构成),其中公开密钥连同应用服务基本信息以数字证书形式面向所有用户公开。2、 使用动态秘密密钥实现数据网
37、上传输的加密与解密对于每一项应用服务的每一次访问,采用对称加密方法、使用DES算法,动态地为用户生成一个一次性的秘密密钥,用于数据网上传输的加密与解密。3、 安全、可靠的统一身份认证 对访问者通过客户端提交的帐号与密码使用HASH函数获得数据摘要、使用访问者私有密钥对数据摘要进行数字签名、使用本次访问的秘密密钥对帐号、密码及数字签名进行加密,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数字证书的公开密钥对秘密密钥进行加密。由服务器端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私有密钥进行解密获得秘密密钥,使用秘密密钥还原出帐号、密码及数字签名,依据帐号与密码使用相应用户数字证书的公开密钥将数字签名还原出数据摘要,同由帐号与密码使用HASH
38、函数获得的数据摘要进行比对,如果完全一致,认定接收到的帐号与密码真实、不可否认,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伪造、篡改或冒充。依据用户基本信息库对访问者提交的帐号与密码进行验证,确认访问者作为用户身份的合法性。4、 安全、可靠的网上数据传输 对用户通过客户端提交的数据使用HASH函数获得数据摘要、使用用户私有密钥对数据摘要进行数字签名、使用本次访问的秘密密钥对数据及数字签名进行加密,使用相应应用服务数字证书的公开密钥对秘密密钥进行加密。由服务器端使用相应应用服务的私有密钥进行解密获得秘密密钥,使用秘密密钥还原出数据及数字签名,使用用户数字证书的公开密钥将数字签名还原出数据摘要,同由数据使用HASH函
39、数获得的数据摘要进行比对,如果完全一致,认定接收到的数据真实、不可否认,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没有被伪造、篡改或冒充。1.6 建设思路1.6.1 指导思想结合现代高校制度建设,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进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真正做到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学校管理者、教育者提供数字化分析工具,使学校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直观而便捷的反映上来,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目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指导思想。1.6.1.1
40、 统一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与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校园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1.6.1.2 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1.6.1.3 加强应用数
41、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1.6.1.4 整合资源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很多高校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购置、开发了不少的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1.6.1.5 共享数据目前,
42、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只单纯的考虑业务上的应用,却造成这些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数据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1.6.2 建设原则1.6.2.1 安全性与易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应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具备完善的访问控制、日志管理、数据备份等安全保密机制,保证网络系统、主机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提供完整的安全保密机制。保证在功能和人机交互界面上贴近用户日常办公习惯,功能模块和功能按钮的说明应定义清晰、命名直观,达到实际运行和操作的简单化、标准化。1.6.2.2 先
43、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可靠性和技术成熟性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系统体系结构、先进的系统硬软件平台、先进的应用软件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确保本在建设时起点高、技术领先,为校园数字化的成功建设提供最佳的技术平台支持。1.6.2.3 前瞻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现有校园信息化建设要求和发展速度,对技术机设备的容量、性能及数字化校园指标等进行更加优化的设计,同时要把握好计算机设备的性价比,注重经济实用。1.6.2.4 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基础性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校园内的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为他们服务也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保障,在落实基础性的工作的同时,其他服务
44、要及时跟上。1.6.2.5 通用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目前通行的、成熟的和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有利于技术交流,也有利于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在具体的新技术和成熟技术的应用上,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创新点上应该结合数字化校园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情况。1.6.3 建设思路数字化校园建设由于受经费、技术水平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在规划设计、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水平上很不平衡,差别很大。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校园的教学变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也为校园网的建设
45、指明了方向。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从内到外,共五个层次结构,分别是网络基础层、基本网络服务层、应用支撑系统层、信息服务层、虚拟大学,这五层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虚拟大学空间,内层是外层的基础,内层为外层提供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模型)网络基础层是数字化校园最基础的设施,包括终端系统、校园网、数据中心、教学系统等;基础网络服务层是数字交换与共享的软件基础,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发布、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等;应用支撑系统层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它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相关的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包括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数字图书馆等各项应用系统;
46、信息服务层是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它将条理化的数据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包括应用聚集、个人桌面定制、单点登录、信息查询等;虚拟大学是校园数字化后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大学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疆域的大学。1.6.4 设计思路(1) 完全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2) 采用三层应用结构体系,表示层、业务层和持久层进行隔离。(3) 使用服务器集群,部署在Linux环境。(4) 提供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功能,并通过页面缓存机制提高服务器的整体性能。(5) 支持Oracle、Sybase和DB2数据库,校园服务网站可以支持Mysql。(6) 结合RSS和Luc
47、ene批量抓取校园服务信息,经过预处理由管理员校验后进行发布。(7) 提供可视化的流程定义工具,可在线修改流程或添加新业务流程。(8) 提供数据采集平台,利用统一的数据接口从其它业务系统获取数据。(9) 集成身份认证技术,实现电子身份确认和数据信息加密传输,确保信息安全。(10) 集成邮件服务器,提供邮件收发WEB客户端。平台通过邮件接口实现邮件订阅及相关功能。(11) 集成短信发送网关,并实现WebService接口,方便平台各子系统处理短信相关业务。(12) 引入Portal(门户)的概念,基于多站点运行机制,统一管理多站点、多用户群(即在同一信息门户中运行分支网站),实现单点登录机制,使用户登录一次即可访问相互信任的条块系统。(13) 支持模块化组装、自动热部署Portlets,可以快速增改信息门户功能模块。(14) 支持Portlets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不同的通信模式,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要。(15) 平台通过WebService的方式为异构系统预留远程服务接口。1.7 信息标准1.7.1 原则1、充分采用目前已有的国家标准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尽量使用学校已发布的学校标准,使学校已有的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