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全集(共30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全集(共3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全集(共30页).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单元 比 例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学习目标】1.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2. 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什么叫做比?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一说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你会分类么?试一试,能不能把下面几个比按照比值的不同分分类呢?2:3 4.5:2.7 10:6 80:4 4:6 10: 二、自主探究(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看课本图完成下表。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即: : = ; : = 小组讨论:根据求出的
2、比值,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 = : 小结: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 = 6040像这样由 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2. 在图上这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3.判断:2:3和6:4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4.比较:想一想,“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三、课堂达标1. 2. 3.判断: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 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 )8:2 和1:4能组成比例。 ( ) 第四单元 比 例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目标】1. 理解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尝试用字母表示。2. 学会应用
3、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 什么叫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什么叫比例?请你写出一个比例。二、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第41页并完成下面的部分。(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写出下面比例各部分的名称。2.想一想: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和什么有关?怎样记住它们?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计算上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把你的发现写下来。2.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三、课堂达标1. 独立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综合:2. 填空(1)如果2:3=8:12,那么,()
4、x()=()x()。(2)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是()、(),组成比例是()。(3)如果5a=3b,那么,a:b=():( );=。3.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比 例第3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练习【学习目标】1. 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熟练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解比例。2. 能灵活利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问题,能解决与解比例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基本练习1.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用线连起来。 2.5:19:54.5:2.54.5:2:15:69:47:122解比例。 3. 练习八第4题。二、综合练习 1.练习八第10题。2.练习八
5、第11题。三、提高练习。1. 练习八第12题。2. 练习八第14题。3. 练习八第15题。 小提示:( )足球单价=( )篮球单价,所以:足球单价:篮球单价=( ):( )三、课堂达标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比例式成立。 8:6=4.6:( ) 6.3:( )=5:9 ( ):=3: 45:7.5=( ):2.解比例: 3第四单元 比 例第4课时 解比例【学习目标】1. 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掌握灵活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2能够应用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想一想,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6、,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二、自主探究 1.自读课本例2并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知道:模型的高:实际塔高= : (2)设模型高x米,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比例x:320=1:10。比例的基本性质能不能帮到你?(3)想一想,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小组讨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 (4)试着解出这个方程。2.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检验一下?3. 小结:通过例2的学习,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 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4.
7、试一试:三、课堂达标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比例式成立。 8:6=4.6:( ) 6.3:( )=5:9( ):=3: 45:7.5=( ):2.解比例。 3. 中午,太阳当头照。小明身高1.5m,他的影子长0.5m。一棵松树的影子长10m,它的高度是多少米呢? 第四单元 比 例第5课时 正比例【学习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能根据正比例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根据据下列中的两种量,怎样求第三种量?(1)已知路程和时间 (2)已知工作量和工作时间(3)已知总价和数量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45页。思
8、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2.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 3.填一填: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5.自学课本第46页正比例图像,并思考课本上的问题。三、课堂达标1. 回答下列问题。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 )(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
9、顷数和总产量。 ( )(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 )3. 一堆西瓜,西瓜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西瓜的数量与总价成比例关系吗?为什么?第四单元 比 例第6课时 反比例【学习目标】1.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体会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条件,掌握反比例关系式。2.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1)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2)总钱数一定,花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二、自主探究1.学习例2: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如下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2)水的高度是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10、?是怎么变化的?(3)求出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想一想:例1与例2有什么不同? 3.尝试表达反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关系。4.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 三、课堂达标1.课本p51页第8题。 2.课本p51页第10题。 3.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1)烧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 ( )(2)修路的总米数一定,修好了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 )(3)排印一本书,每页的字数和页数。 ( )(4)图上距离一定,实
11、际距离和比例尺。 (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 )拓展提升:4.根据关系式填空: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如果( )一定,( )和( )成反比例。如果( )一定,( )和( )成反比例。第四单元 比 例第7课时 正比例、反比例的练习【学习目标】1. 深刻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2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感受数量关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图像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一、回顾旧知什么是正比例关系?什么是反比例关系?正、反比例关系的图像各是什么样子的?二、分层练习
12、(一)基本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九第4、5、9题。(二)综合练习1.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判断的根据)(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关系。(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关系。(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关系。(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关系。( )(三)应用、提高练习1.课本练习九第12题。思考并写出字母关系式: ,完成课本上的问题。2.课本练习九第13题。3.课本练习九第14题。三、课堂达标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 每袋大米的重量一定,袋数与总重量。 (
13、 )(2)用同一规格的地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地砖的块数。( )(3)授课日期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 )(4)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 ) (5)圆的周长一定,圆的半径与圆周率。 ( )2.选择(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 ),成反比例关系是(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第四 单元 比例 导学案 全集 3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