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共23页).docx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共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共23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2、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占。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3、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纪录等活动。4、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2、引导: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3
2、、提问: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提出问题。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观察图片中的狗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观察纪录: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手册中。表达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其他学生对其观察结果进行补充和评价。得出结论:师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面与非生物进行对比、归纳,形成初步认知。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引导:大家已经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的实验情况,展示自
3、己的实验记录。交流之后将实验记录整理在手册中。指定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3、比较猫和蒲公英的图片。提出问题: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阅读整理资料:(1)阅读时,先找出描述猫和蒲公英特征的重点词句,再进行简单概括。(2)根据两种动物的特征,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最后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相同点。形成知识: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讨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哪些属于生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物与非生物相比较
4、,有哪些不同点?总结: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和石子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有此进人类制造的,有些是天然的。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机器人是生物吗?2、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2 树与草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2、能运用感官并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树和草的外部形态特征。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观察到的现象。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方法得出结论。能按照图示制作植物标本。3
5、、能对植物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能以实验现象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科学事实。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4、能说出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依存的关系。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大蒜、花盆、喷壶等。学生准备:大蒜、花盆、喷壶、蒸馏水、植物标本、白色卡纸、剪刀、胶带、科学生活手册、铅笔等。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树和草的图片。2、引导:图片中这些植物是我们常见的,说说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3、提问: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二、制订计划,掌握方法。1、明确观察目的。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了一些植物,我们就以这些植物体或者图片为观察对
6、象来展开探究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要寻找植物的共同特征,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学生在小组内简单交流,明确观察目的。小结:要寻找树和草的共同特征,就要先观察草和树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比较树和草有什么相同点。2、明确探究计划和方法。引导:借鉴在一年级时观察蒲公英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呢?学生观察交流,形成初步的观察方案。三、观察记录,整理信息。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补充。2、讨论:小草和大树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3、小结:小草和大树在形态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大,有的小,但它们都有根、茎、叶、花、
7、种子等器官。五、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出示:杨树、凤仙花等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植物是否都有根、茎等器官。2、作业:课后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制作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按照活动2的实验要求,课后种植大蒜,连续观察一周,并记录观察结果。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提问:大蒜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假设。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蒜苗一周内的生长情况。2、讨论:无光照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水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营养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有哪些不同?3、小结:大蒜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三
8、、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展示:指定学生制作的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其他学生从制作的科学性、艺术性上进行评价或补充。2、制作植物标本。(1)引导:人们在学习和研究植物的时候,为了更好地保存采集到的植物,需要把它们制成标本。提问:怎样制作植物标本呢?(2)讲解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关于制作植物标本的过程,初步了解植物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步骤。播放植物标本的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3)制作:学生在课后制作植物标本,并将制作的植物标本拍照,粘贴在手册中。采集植物;压制植物;上台纸、固定标本、粘贴标签。(4)展示与评价:评价标准:选取的植物比较完整。植物压制平整、干燥。摆放美观、粘
9、贴结实。标签规范,信息齐全。3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1、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2、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当地 的植物资源。能和分析、比较、分类的方法得出结论。3、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4、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保护植物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师:资料卡片、课件等。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植物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资料卡片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多种经济作物的图片或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
10、这些植物吗?它们有哪些用途?2、学生观察后交流。3、提问:我们本地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1)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3)分类:引导学生比较调整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并进行分类。(4)总结: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1)引导: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你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2)阅读:教材第9页。(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
11、生进行补充和评价。(4)总结:播放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种产品原料的视频。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课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4 种类繁多的动物教学目标:1、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能说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的珍稀动物。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能得用表格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3、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
12、究的兴趣。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查阅资料的任务。4、能认识到人类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师准备:人体骨骼仿真模型,青蛙、鱼等骨骼模型或图片资料,珍稀动物资料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特征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播放各种动物的视频:你认识哪些动物,你了解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找出有脊柱的动物。(1)体验感知,认识脊柱。出示人体骷髅模型,学生摸一摸,初步感知,简单交流。讲解: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2)观察图例,记录
13、信息。引导:哪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脊柱呢?学生观察插图,小组内观察比较,完成手册纪录。(3)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交流:说一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有脊柱的动物?思考:有脊柱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小结:我们把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2、给小猴子找亲戚。(1)提出问题,明确任务。谈话:猴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呢?提问:哪些动物的特征和小猴子相似呢?小结:给小猴子找亲戚,要先分析小猴子有什么特征,再比较哪些动物具有小猴子的特征,就把这些动物与小猴子归为一类。(2)掌握方法,整理信息。谈话: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在小组内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根
14、据整理结果想一想哪些动物和小猴子的特征类似。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老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学生汇报各自整理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2、明确方法,学生游戏。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课件出示动物图片:同学们都认识课件中的这些动物吗?如果我们给它们分类,你觉得哪些动物可以分在一类?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节课帮小猴子找亲戚的方法,试着说一说。提问:我们可以依据哪些特征给这些动物分类?(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给动物分类。(1)明确任务,整理资料。谈话:同学们上节课已经查阅过一些相关的资料
15、,再结合老师给大家发的资料,找出这些动物特征,然后进行分类。出示:给动物分类方法的课件。制定标准: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点制定分类标准。分类:判断某种动物是否符合该标准,如果符合该标准就归为一类。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并填写在教师准备的资料卡中。(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后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结果一致,并进行补充或修改。播放鸟类、爬行类、鱼类动物特征的视频,并进行总结。2、调查我国的珍稀动物。(1)播放珍稀动物的视频。谈话:同学们,在我国有很多的珍稀动物,大家了解这些珍稀动物吗?(2)制作资料卡。谈话:同学们在课前已经
16、针对我国珍稀动物进行了调查,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卡以便进行展示。讲解制作方法:资料卡上要有动物名称、照片;卡片内容包括动物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性、保护级别等;资料内容要简单明了;卡片可以适当进行美化,如加边框等。(3)展示交流,做出评价。提示:各个小组先选出本组最好的3张资料卡片,然后按小组顺序摆在规定的展区,其他学生轮流参观,做出评价。(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认识珍稀动物。引导: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这些动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呢?讲解:珍稀动物稀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温度变化 ,植物生长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从而使一些动物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二是
17、一些不法分子乱捕乱杀,致使它们的数量 逐渐减少。2、提出保护建议。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珍稀动物呢?学生在小组讨论,并给环保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进行集体汇报。教师小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5 昆虫教学目标:1、能说出3-5种当地常见的昆虫名称。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2、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能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计划。能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能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3、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昆虫的观察。4、能举例说出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准备
18、:1、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标本或图片,面包虫、广口瓶,麦麸等。2、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视频等。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当地的昆虫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昆虫你都认识吗?(出示多种昆虫的图片。)2、提问:你认识这些昆虫吗?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昆虫的形态。(1)提出问题: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按昭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有哪些特
19、征;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特点。观察昆虫标本时,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另外不要直接触碰到昆虫标本,因为有些昆虫自身有刺或毒。(3)观察纪录:学生观察,并纪录在手册里,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比较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归纳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3对足,2对翅,1对触角。2、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当地有哪些昆虫呢?这些昆虫与人类关系的是怎样的呢?(2)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3)汇报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统计当地常见的昆虫约有多少种,并分
20、析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有哪些,有害的昆虫有哪些。(4)归纳结论: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虫等;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明确任务。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虫子吗?(出示面包虫图片)它也是一种昆虫,为什么它没有昆虫的特征呢?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饲养方法。提示不要伤害面包虫。3、饲养观察:饲养面包虫,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纪录。4、汇报交流。6 仙人掌与莲教学目标:1、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能说出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2、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
21、问题,并进行假设。能过过实验观察仙人掌和莲散失水分的多少。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评价。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4、能意识到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准备:1、仙人掌1盆、盆栽莲1盆、透明塑料袋2个、藕等。2、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谜语。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打一植物)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2、引导:在自然界中,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水中(出示图
22、片),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活。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1、掌握实验方法。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A、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B、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协定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C、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纪录。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提示:A、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B、透明塑料袋应比盆栽应比盆栽植物略大一些。C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教案 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