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项目基坑监测方案(两层、混凝土内支撑形式)(共29页).doc
《XXXX项目基坑监测方案(两层、混凝土内支撑形式)(共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项目基坑监测方案(两层、混凝土内支撑形式)(共29页).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XXXXXXXXXXX项目地下室基坑开挖监测方案XXXXXXXXXXXXXXX公司二一八年八月八日地下室基坑开挖监测方案审 核:项目负责:编 制 人: XXXXXXXXXXXXXXX公司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附页:表一:监测日报表封面 表二:监测分析报告表三:巡视检查日报表 表四:深层水平位移检查报表表五: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日报表表六:坑外地下水位监测日报表表表七:支撑轴力、拉锚拉力监测日报表样表一、基坑工程概况(一)、基坑工程单位概况:建设单位: XXXXXXXXXXXXXXX设计单位: XXXXXXXXXXXXXXX勘察单位: XXXXXXXXXXXXXXX施
2、工单位: XXXXXXXXXXXXXXX监理单位: XXXXXXXXXXXXXXX基坑围护设计单位: XXXXXXXXXXXXX(二)、基坑工程的基本情况:拟建的XXXXXXXXXXXXXXXXXXXX项目地下室基坑围护工程位于桐乡市建国路南侧,中山路北侧,地下室面积12500,周长420m。基坑开挖深度为10.58m12.55m。(三)、基坑的周边环境:本基坑东侧为二期用地,南侧为中山路,建国为中山路,西侧为待拆土地。地下室东侧为二期用地,本项目建设时东侧现有房屋需拆除。地下室南侧边线距用地红线仅8.7m,距现有建国路12.8m。地下室西侧边线距用地红线最近处为6.94m,距最近的房屋约11
3、m。地下室北侧边线距用地红线4.30m,红线以北3.5m外为公园路。(四)、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场地地质勘查资料,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土层依次为:第(1)层:杂填土(mlQ4),层厚0.503.70米,层顶埋深0.000.00米,层底标高-1.142.65米。杂色,松散,稍湿湿。上部局部为水泥地坪,大部分以粘性土为主,含植物根茎,砖瓦碎片。局部为旧房基础。第(2)层:粘土(al-lQ43),层厚0.503.10米,层顶埋深0.502.80米,层底标高-1.480.37米。灰黄色,软塑,干强度高,中等高压缩性,高韧性,切面光滑。含氧化铁,云母屑。局部夹粉质粘土。第(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mQ4
4、1),层厚1.803.60米,层顶埋深2.204.10米,层底标高-3.98-2.24米。灰色,流塑,干强度中等,高压缩性,中等韧性,稍有光泽。含云母屑,有机质。局部夹淤泥质粘土。局部夹薄层状粉土(粉土含量为10%,呈松散状)。第(4-1)层:粘土(al-lQ32-2),层厚3.106.30米,层顶埋深4.806.70米,层底标高-8.93-6.29米。灰黄、褐黄色,可塑为主,干强度高,中等压缩性,高韧性,切面光滑。含氧化铁锰结核。局部夹粉质粘土。第(4-2)层:粉质粘土(al-lQ32-2),层厚2.304.80米,层顶埋深8.9011.50米,层底标高-12.18-9.77米。棕黄色、青黄
5、色,软可塑,干强度中等,中等压缩性,中等韧性,稍有光泽。含氧化铁,云母屑。局部夹粉土(主要分布于场地西南侧)。(五)、监测等级:由于本地下室开挖深度为9.5510.05m。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基坑工程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结合浙江省标准建筑工程支护技术规程(DB33/T1096-2014)的有关规定及设计定位,本基坑按一级基坑进行监测。二、监测方案编制依据1、岩土工程详勘报告2、地下室围护设计文件3、有关规范和规程(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国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6、2012);(3)省标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96-2014);(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7)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施工方提供的基坑围护专项施工方案5、土建设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三、监测目的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土体的变形,即使采取了支护措施,基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
7、构以及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变形量的变化引起支护结构内力的改变,当变形量超出了一定的容许范围,都将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影响周围范围内的道路、管线造成危害。通过基坑监测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客观动态的反映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下管线及临近构筑物的影响程度,以便在施工中有目的的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工艺,以确保施工生产安全的顺利进行;2、及时监测基坑施工过程中坑内外土体的动态变化,明确各施工阶段对坑外土层的各种影响,并及时分析出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3、了解降水过程中,基坑内外水位的变化,分析可能出现的漏水、滑坡等现象,对围护的薄弱环节作出预先判断,并通知有关单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4、根
8、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设计,达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目的;5、不断总结工程监测经验,为分析、完善基坑围护设计提供依据。四、监测范围与对象根据监测规范监测的对象除对围护结构自身的变形进行相应的监测外,还需对基坑开挖深度的13倍内的周边房屋、管线、道路进行监测,因此本次基坑工程监测对象包括两大部分:1、基坑周边环境监测,主要是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地表、管线变形监测;2、围护结构自身稳定性监测;结合本工程围护结构采用的形式、周边环境和水文地质情况,经综合分析确定本次的监测重点为基坑周边建筑物和管线水平、垂直位移监测以及支撑梁内力监测。五、监测项目 (一)、围护结构自身的监测1、围护墙顶部水平、
9、垂直位移监测;2、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3、坑外地下水位监测;4、支撑梁轴力监测;5、立柱垂直位移监测。(二)、周边环境的监测1、周边建筑物垂直位移、倾斜监测;2、周边道路、地表沉降监测;3、周边管线水平、垂直位移监测;4、周边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5、周边地表、建筑物裂缝监测。(三)、日常的巡视检查。六、监测点布置原则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原则一是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监测规范的要求,二是能客观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三是要布置在内力及变形的关键特征点上,四是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五是减少和避免与施工作业的交叉影响,如遇到监测点在出土口位置,将适当调整具体
10、布点位置,具体按以下方法设置:1、围护墙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的监测点位移监测点在围护墙上沿基坑周边布置,测点间距不大于20M,共布置28个,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为共用点。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测斜孔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壁周边,间距为50m左右,测斜管长度不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前提下,管底嵌入稳定土体中。结合本项目的土层分布和基坑开挖深度,本次测斜管孔深22.0m,共布置15个。3、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外地下水位的监测,按规范水位监测孔布置在基坑周边和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二者之间,间距为50 m左右,并深入降水面下35m,结合本工程的降水深度,采用水位监测孔深14.0m,共布置15个。4、支撑梁
11、轴力监测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支撑梁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结合本基坑支撑梁特点,共计19个。5、立柱沉降监测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按本次基坑特点共设置24个立柱监测点。6、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房屋沉降、倾斜监测沉降:监测点宜设置在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点;变形缝的二侧;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二侧。本次房屋、围墙沉降位移监测点,共布置8个。倾斜:监测点设置在建筑物角点、变形缝二
12、侧的墙上,并沿主体的顶部、底部对应设置,每组建筑物至少2组。7、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道路沉降监测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周边侧道路上,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本次共设置11组监测剖面,共计道路监测点63个。8、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管线的位移监测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按20m设置。本次共12个管线变形监测点。9、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边坡的工程桩顶端隔桩布置,预计本基坑周边桩顶位移监测点11个,具体数量按实际开挖出的工程桩为准。10、周边建筑物、地表裂缝监测根据现场道路或墙体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13、裂缝进行观测,监测数量根据现场实际产生的裂缝数量为准。七、监测点的设置方法每个项目的监测首先应设置不少于三个的观测基准点,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所有测点位置应尽量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并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1、监测基准点:基准点以稳固、可靠为原则,由于本基坑面积较大,所以在基坑影响范围外的东、西、北三处设置3个基准点。采用相对高程系统,建立水准测量控制网,便于相互校核,并定期联测。因基准点的稳定涉及整个监测项目
14、的质量,须加强基准点的保护工作,采取以下措施:A、在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B、工作基准点埋入地下1.2米,用混凝土浇筑固定,基准点外用砖阴井,上盖混凝土盖保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C、设警示牌,严禁在基准点附近加工、倒运钢筋及进行其他施工活动,防止磕碰、刮、擦破坏基准点。D、基准点附近已设醒目的警示标志防止遭施工机械等损坏,测量标志一旦遭受碰损,应立即复位并复测。E、已对项目部施工人员进行基准点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施工人员保护基准点的意识。基准点在基坑开挖前1周左右设立(见详图02)。2、围护墙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的监测点冠梁监测点按平面布置图的位置用沉降钉直接
15、钉入路面,并用红漆明示。位移、沉降监测点做好后,位移监测点在基坑挖土1周前设立,并与基准点做不少于三次联测工作,确定监测初始数值。(见详图02)。3、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按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的位置布孔,用钻机钻直径为130的埋设孔,钻到设计深度时及时清孔,埋设内径为70,壁厚为2.5的测斜管,接头处用自攻螺丝固定,用硅胶密封,再用封箱带包扎,连接时应注意槽口一致,保证内槽贯通,并使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测量面,盖上封口盖后用瓜子片和沙子灌实空隙,孔口砌阴井保护,采用红漆予以明示,监测孔在基坑开1周挖前设置(见详图02)。 4、地下水位的观测孔按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同测斜相同的方法埋设水位管,
16、将水位管的底部2m长范围内的测管每隔20cm打一小孔,共三排,便于地下水进入管中,同时用沙布包裹该段管子以免土粒进入管中。管子下部用中粗砂封孔,地表下2m长范围内管外孔隙用粘性土封堵,以免地表水流入管中,孔口砌阴井保护,采用红漆予以明示,监测孔在基坑开挖1周前设置。5、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沉降监测沉降点按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的位置用冲击钻钻孔,安放“L”型钢钉,弯头朝上,孔内用混凝土填实。具体如图:监测点在基坑开挖前1周设置,并与基准点做不少于三次联测工作,确定监测初始数值(见详图02)。建筑物倾斜:倾斜监测应在被监测建筑物顶部、底部对应位置设置监测点,上、下监测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6、支撑
17、轴力监测测点布置在钢支撑的1/3部位;用电焊机焊接于水平方向中间位置,各线头置于施工不易碰撞处。监测点应在支撑梁制作完成设置(见详图02)。7、立柱沉降监测监测点宜布置立柱上,用电焊焊接沉降钉,并用红漆明示,注意保护(见详图02)。8、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道路沉降监测点按监测点剖面布置图的位置用沉降钉直接钉入路面,并用红漆明示,加强保护。测点在基坑开挖前1周左右设置,并与基准点做不少于三次联测工作,确定监测初始数值(见详图02)。9、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地下管线监测本项目地下管线监测采用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有管道井的部位采用直接法测量,在电缆沟和管道井上部用沉降钉直接布点;对其它设
18、置点用间接法测量,在管线的上方参照坡顶观测点的做法设点。监测点在基坑开挖1周前设置,并与基准点做不少于三次联测工作,确定监测初始数值(见详图02)。10、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按监测点剖面布置图的位置用沉降钉直接钉入工程桩顶端较平整位置,并用红漆明示,加强保护。测点在基坑开挖前1周左右设置,并与基准点做不少于三次联测工作,确定监测初始数值(见详图02)。11、周边建筑物、地表裂缝监测在基坑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宜设置测点。八、监测方法1、沉降监测:沉降监测采用DiNiO3型精密水准仪和铟瓦标尺,依照国家
19、二等水准的标准进行测量。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至少测量2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2、水平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首先采用视准线法,在基坑每边设立2个参照点,建立一条基准线,用GTS-311全站仪投E值与前次E值的差值为该点本次位移变化量,本次E值与初始的E值之差值即为该点累计位移量。如果受观测条件限制,不能采用视准线法,则使用小角度法,通过角度的变化计算出实际的位移值。3、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预埋测斜管并采用测斜仪监测土体的变形。观测时,由管底开始向上提升测头至待测位置,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轮距)测读一次,测
20、完后,将测头旋转180再测一次。两次观测位置(深度)应一致,合起来作为一测回。每周期观测监测两测回,每个测斜导管的初测值,应测四测回,观测成果均取中读数。4、坑外水位监测:水位监测采用YD-SWJ-1010型钢尺水位仪,管口顶部至管内水位的高差由钢尺水位计测出,由此计算水位与自然地面相对标高。各孔水位高程的初始值在观测管埋设稳定后并在基坑开挖前作两次测定,取平均值为其初始值。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值为其累计变化量,本次与前次测得之值的差值为其本次变化量。5、支撑轴力监测:开挖过程中型钢支撑结构的内力变化采用焊接在支撑结构上的表面应变计进行量测,表面应变计对称安装在结构两个侧面中部,表面应变计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XX 项目 基坑 监测 方案 混凝土 支撑 形式 2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