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与灭火教材(共5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火与灭火教材(共50页).doc(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船舶火灾的特点与火灾的关系船舶是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是水面上的漂浮建筑和经济实体,它具有吨位大、载货(客)量多、运输成本低廉、续航时间长等优点。但由于船载货物中可(易)燃货物较多,船舶机器中的电力、动力设备以及储油柜和输油管内存有大量燃油、滑油:船舶起居处所的装修和船员的日常生活用具采用大量木材、化纤等可(易)燃材料,使船上潜伏着较大的火灾危险性;另外,船舶在航行、停泊、检修以及装卸货中的操作不当以及船舶机电设备的故障,也极易引发火灾。由于船体内部结构复杂、分舱多、通道狭窄、货物密集、回旋余地小,一旦发生火灾,仅能依靠船上现有的人力和设备对火
2、灾进行施救,这更增加了扑救难度。所以火灾对船舶有很大的安全威胁,易造成重大损失,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海洋环境。一、船舶的特点船舶按照用途可简单地分为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民用船舶又可分为运输船舶、渔业船舶、工程船舶、工作船舶、特种船舶等,运输船舶进一步可分为客船和货船,货船又可细分为干货船、散装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类型。由于船舶种类或类型的不同,则各自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设备的配备、造船材料的应用以及承运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包装形式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从消防的甬度看,船舶都具有下述特点: 1.可燃物质多:船载货物密集,其中可(易)燃货物较多;船舶机器中的电力、动力设备以及储油柜和输油管内存有大量
3、燃油、滑油;船舶起居处所的装修和船员的日常生活用具采用大量木材、化纤等可(易)燃材料。 2.火源多:火源包括机舱、锅炉或焚烧炉等高温热表面,明火作业,吸烟,机器设备和电气设备,厨房炉灶等。 3人员较多且集中:一艘普通货船上的配员数为20人左右,在靠泊期间,船上还会有一定数量的装卸工人等外来人员。客船上的旅客和船员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 4燃油储量大:现代船舶主要是以重油、柴油等作为机电设备的燃料,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润滑油。与其他的交通工具相比,船舶的燃油储量是最大的。一艘万吨级的远洋货船,其燃油储量可达上千吨,大型船舶储油量可达几千吨。 5结构复杂:船体内部结构复杂、分舱多、通道狭窄、
4、回旋余地小。 6热传导性能强:现代船舶的船体多为钢质或其他金属材料构成,导热性能较强。 7船舶消防设施及器材有限:船舶除了固定式水灭火系统所需要的水灭火剂比较充裕之外,其他固定式灭火系统所配备的灭火剂量都是十分有限的,通常只能扑灭船舶最大一个舱室发生的火灾。另外,船舶配备的灭火器的种类和数量也是有限的。 从上述这些船舶特点看,船舶极易引发火灾且难以扑救。二、船舶火灾的特点 1难以扑救:船舶一旦发生火灾,由于船体内部结构的原因,使火灾的施教工作活动范围受到影响和限制,导致火灾难以扑救,扑救条件比陆地恶劣得多。尤其在海上航行时发生火灾,不易得到外界的救助,有时虽有邻船,由于风大浪急或火焰的炙烤,使
5、邻船难以靠拢,难以实施有效的救助。因此船舶火灾从根本上讲主要依靠船上现有的人力和设备进行自救,船上的灭火器材又是有限的,一旦用完,得不到及时补充,进一步增加了扑救的难度。 2损失大:船舶发生任何火灾都会对船舶本身和装载的货物造成损害,一旦火灾蔓延扩大还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其损失是非常巨大的。3危害大:船舶火灾除了给财产和人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有时还会造成航道堵塞以及严重的海洋污染,给国家和船公司带来恶劣的负面影响。第二节 船舶消防工作方针船舶消防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重在预防,不发生火灾是预防的目的,同时要做好扑灭火灾的一切准备工作。火灾是一种对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给人民
6、生命带来严重威胁的事故。船舶一旦发生火灾,从上述船舶的特点和船舶火灾的特点可知,其后果更为严重,扑救条件比陆上更为恶劣,人员脱险也较陆上困难。为此,所有船员和有关人员都必须对船舶消防安全保持高度警觉和重视。消防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八字方针。这一方针的基本含义是在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把预防火灾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采取和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力求防止火灾的发生;同时,要切实做好各项灭火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有效地予以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所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积极预防和成功扑救,是有效地减少火灾危害的两个基本手段。两者在消防工作中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补充和促进。
7、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芷实现减少火灾危害的目的。船舶消防管理也不例外,也包括“灭火”和“防火”两个方面:即灭火工作指船舶发生火灾后,有效地组织人员,正确地使用各种灭火设备和器材去扑灭火灾;防火工作指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和遵守防火规则,预防火灾的发生,以及在船舶设计建造上,采用防火构造、材料,切实提高所有船员的消防意识,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健全消防组织,严格消防制度,定期组织消防演习等,使人员思想警惕,常备不懈,这样,火灾才会处于可控状态。第三节 船舶安全防火控制与船员群体素质 一、船舶安全防火控制为了保障船舶安全营运,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原则充分利用现代船舶装备的各种消防
8、设备、器材,有的放矢地做好船舶安全防火控制。 1控制可燃物质:船上可燃物质种类多,且易燃易爆。因此,有效控制可燃物质,对船舶防火事半功倍,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控制燃油、滑油,在船舶建造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公约及建造规范的规定,对船舶的燃油系统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选用高闪点的燃滑油。对装货物处所的防火控制要做到专人负责,对易燃易爆的危险品运输严格按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进行分类管理。对船用材料尽可能选用阻燃性材料,采用防火隔热层。 2控制通风:在船舶火灾中,空气可以起到助燃作用。当发生火灾后,要想方设法迅速切断通向火灾现场的所有通风道和通风设备。对通风设备按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要求,装有可靠的、能迅速关
9、闭的速闭装置。 3热源(火源)控制: 船上的热(火)源较多,且温度较高。对机舱的热表面要进行包扎,形成绝热层;高温高压容器及装置应装有安全阀,以免发生爆炸而引起火灾。二船员个人和群体素质“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消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普遍原则,无论“防”还是“消”,作为消防行为的主体,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在船舶上更决定了对船员个人和群体的特殊要求。对每个船员而言,无论何种职责分工,都必须随时随地做好防火工作,也必须毫无区别地掌握和熟悉各种类型消防器材的灭火性能、使用方法及其操纵使用程序。在平时人人都是防火安全员,在火灾面前人人都是一名消防员。对群体而言,船舶的消防损害管理好比一场战役。为了最大限度
10、地实现灭火,就必颁建立独立的消防体制,将掌握了消防知识和技能的船员组织成一个整体。根据船舶的设计要求,船舶消防器材的配备应该是基本合理的。对此,除了日常的维护保养、检查、定期运转以及更换之外,船舶应严格按照应变部署的要求,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根据假想的灭火内容进行综合演练,要以实战的要求、临战的态度、统一的指挥、科学的分工和群体的力量来实现“1+12”的整体优势,确保收到良好的消防效果。特别是要通过建立防火责任区,增强全员的防火责任意识,以提高群防的实效性,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以防为主”,实现火灾的真正预防和控制。第二章 燃烧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燃烧的实质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进
11、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有化合反应,有分解反应。有的复杂物质燃烧,先是物质受热分解,然后发生氧化反应。它实际上是各种可燃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快速氧化的化学过程。剧烈氧化的结果是放出光和热,而一般氧化则没有发光现象。因此,氧化与燃烧同是一种化学反应,只是各自的反应速度和发生的现象不同。也就是说,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却不一定都是燃烧。比如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并放出光和热,这属于燃烧;生石灰与水起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发出热,但并不发出光,这只是化学反应,并不属于燃烧;铁在空气中氧化生成一氧化铁,发热少并且没有发光现象,这属于一般的氧化反应,也不属于燃烧;灯泡通电后会发出光和热,但未产生
12、氧化反应,这只是一种物理现象,而不属于燃烧。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链锁反应。链锁反应也称为链式反应,即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能轻易自行结合成稳定的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活化中心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锁反应。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链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直至反应物燃尽为止。当活化中心全部消逝时,链锁反应就会终止。第二节 燃烧的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要经历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
13、燃烧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通常又将其称为燃烧三要素。但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可燃物的数量不够,或氧气不足,或着火源的热量不大,温度不够,燃烧也不能发生,因此,燃烧还需具备相应的充分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又称三要素,这三个要素是指可燃物(燃料)、助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温度),将这三个要素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燃烧三角形,表示三要素对燃烧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通常也用燃烧三角形来描述起火和灭火理论。 1可燃物质: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者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的
14、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在三种形态的可燃物质中,可燃气体最易燃烧,燃烧的速度也较快;液体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可燃固体在燃烧之前,也必须转化成蒸汽状态,即在高温作用下产生化学分解,生成的蒸汽与空气充分混合并加热到燃点就会引起燃烧。 2助燃物:与可燃物质相互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助燃物有氧气和氧化剂。氧气本身不会燃烧,但没有氧气就不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也就没有燃烧,所以氧为助燃物质。另外像氯气、过氧化钠或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中的氧气也十分活跃,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氧化剂中的氧气也
15、会像空气中的氧气一样与可燃物结合,引起剧烈的氧化反应而产生燃烧,所以它们也是助燃物质。 没有助燃物,任何物质都烧不起来。空气中氧的含量约为21%,要维持燃烧空气中的含氧量至少要达到16%,但闷火只需要3%的氧气。燃烧时如空气中的含氧量降至11%,一般物质的燃烧就会熄灭。 氧气也是人呼吸生存所必需,当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到16%时,对人体会造成影响,下降至10%以下,人就会因缺氧晕倒直至死亡。 3着火源:能引起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热能源称为着火源。常见的有热能,其他还有化学能、机械能、电能和核能等转变成的热能。根据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着火源可分为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机械热能、电热能、核
16、能、生物能和光能等。在火灾发展过程中,可燃物质本身燃烧所释放的热量也可以维持本身的火势,并促使火灾向四周发展蔓延。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燃烧的三要素,但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燃烧却不一定会发生。要发生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空气中可燃气体或可燃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发生燃烧或爆炸。虽有可燃气体或可燃蒸气,但浓度不够,燃烧或爆炸就不会发生。如在常温下,用火柴去点燃汽油和柴油时,汽油会立即燃烧,而柴油却不会立即燃烧,这是因为柴油在常温时的蒸气量并没有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浓度,所以,虽然有足够的氧及着火源,也不能发生燃烧。2一定的氧
17、气含量:必须有足够的氧气含量,否则燃烧也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燃烧,随着氧气含量的下降,物质的燃烧就会逐渐地受到影响而减弱,直到当空气中氧气含量降至11%以下,此时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就会停正。也就是说,虽然有氧气存在,但浓度不够,也不能发生燃烧。部分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含氧量见表2-1。物质名称含氧量(%)物质名称含氧量(%)汽油14.4乙醚12.0乙醇15.0橡胶粉13.0煤油15.0棉花8.0丙酮13.0氢气5.9表2-1部分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含氧量 3一定的着火能量: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点火能量,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才能引起燃烧反应。否则,燃烧不会发生。不同的可燃物所需要的点火
18、能量的强度不同,低于这个能量就不能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如点燃的火柴可以轻易地点燃汽油、柴草和刨花,但不能点燃一块木板,这说明这种火虽有相当高的的温度(约600),但缺乏足够的热量,因而无法将木板点燃。 4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只有燃烧的三个条件相互结合作用在一起,燃烧才会发生和持续。例如在充满空气的房间,有桌椅门窗、纤维织物等可燃物,也有火源电源,构成了燃烧的三要素,但并没有发生燃烧,这是因为这些条件没有结合在一起、没有相互作用的缘故。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可燃物质、氧气和热源是燃烧的三要素,只有三要素同时存在并达到一定的条件,燃烧才会发生。反之,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防火的原理兢是
19、保管好可燃物和火种(热源)。而灭火主要是中断燃烧时所需要的氧气或降温冷却。三、燃烧四面体 对于有火焰的燃烧,因为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所以,燃烧三角形增加了一个空间坐标,从而形成燃烧四面体,如图2-2所示。四面体的底部代表连锁反应的自由基,三个侧面分别代表燃料、氧、温度,除掉四个面中的一个或多个都将形成一个不完全的四面体,即燃烧就会停止,使火熄灭。 有火焰燃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燃烧过程中末受到抑制,形成连锁反应,存在游离基(自由基); (2)扩散并自动连续着火,释放能量,达到有火焰燃烧的温度;(3)可燃物呈蒸气或者气体状态。第三节 燃烧的类型燃烧类型是指具有
20、共同特征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燃烧现象。根据燃烧所表现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闪燃、自燃、着火和爆炸四种类型。 一、闪燃 1闪燃的定义:闪燃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易燃或者可燃液体(包括可溶化的少量固体,例如石蜡、樟脑和萘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此时遇明火源产生一闪即灭(5秒以内)的燃烧现象。 闪燃发生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闪点)下,蒸发速度还不快,蒸发出来的气体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还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以维持稳定的燃烧,所以,燃烧一下就熄灭了。但闪燃往往是火警的先兆。 2闪点:闪点又称为闪火点,是指能发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 闪点是表示可燃液体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比燃点(着火点)低。闪
21、点是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上的蒸气与空气混合物接触火源时首次发生蓝色闪光的温度,它可在标准仪器中测量出来。标准仪器有开杯式和闭杯式两种。其中,开杯式用于测定高闪点(80以上)液体,而闭杯式则用于测定低闪点(80,以下)液体。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一般认为,液体的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的易燃液体,其火灾危险性越大。 根据闪点可以确定生产和储存可燃性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低于28的为一级易燃液体;闪点在2860的为二级易燃液体;闪点高于60的为三级易燃波体。 如装运石油产品无闪点资料,应按一级易燃液体对待。我国规定,闪点在65以下的可燃液体都属于易燃液体
22、。 二自燃 1.自燃的定义:自燃是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未接触明火源,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自行燃烧现象。2.自燃点:自燃点是可燃物质能够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部分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2-2。物质名称自然点()物质名称自燃点()汽油415530煤油210石油约350二硫化碳112氢572木材250350一氧化碳609褐煤250450木炭350400乙烷248辛烷218棉纤维530乙炔305甲醇498苯580乙醇470锌680镁520部分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自燃点 表2-2 3自燃的种类:根据热的来源不同,自燃可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现象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热的来源不同,
23、前者是物质本身的热效应,而后者是外部加热的作用。 (1)自热自燃:系指有些可燃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下,由于其本身内部的生物、物理或化学的作用而产生热,在一定的条件下,积热不散,温度逐渐升高,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而发生的自行燃烧的现象,也称本身自燃。 某些可燃物质的自热自燃能在常温下发生,潜伏着极大的火灾危险性,应予以特别注意。常见的能发生自热自燃的物质如下: 植物产品: 稻草、洋草、麦芽、树叶、甘蔗渣、锯末和棉籽等。 油脂及制品:主要是植物油和动物油粘附于植物纤维或其制品上,如油布、油纸及其制品或者粘油棉纱头等。 煤:除无烟煤之外的烟煤、褐煤和泥煤。主要是由于煤的呼吸和氧化作用以及热交换而引起
24、的。煤的粉碎程度、湿度、挥发物的含量以及单位体积的散热量对煤的自燃影响都很大。 硫化铁:主要是硫铁矿以及金属油罐、油舱受腐蚀而生成的硫化铁等。 (2)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不用外界明火作用而引起的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引起受热自燃的原因有:接触热的物体、直接火加热、摩擦生热、化学热效应、压缩热、辐射热等。 三着火 1着火的定义: 可燃物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遇明火源能产生一种持续(5秒以上)燃烧的观象,称为着火。2着火点:着火点又称为燃点,是指能产生燃烧现象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可用标准仪器测定。所有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其相应的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比其闪点高出15,
25、液体闪点越低,这一差数也就越小。部分可燃物质的燃点见表2-3。物质名称燃点()物质名称燃点()纸张130230木材250300松节油53麦草200蜡烛190赛璐珞100棉花210255氢纶355麻绒150聚乙烯341胶布325硫207布匹200黄磷34樟脑70天然橡胶235部分可燃物质的燃点 表2-3 燃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比较高的可燃液体具有实际意义。控制这些物质的温度,使其在燃点以下,这也是预防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爆炸 1爆炸的定义:是指物质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急剧增加,并在极短时间内突然放出大量能量的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现象。爆炸时,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发出光和声,产生爆炸和推动作用。
26、2爆炸的分类:按照爆炸物质在爆炸过程中的变化可分为核爆炸、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核聚变引起的爆炸叫核爆炸。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就属于核爆炸。 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例如,蒸汽锅炉、压缩和液化气钢瓶、油罐的爆炸等就属于物理爆炸。这种爆炸能间接引起火灾。 化学爆炸:由于爆炸性物质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出大量气体和较高温度而形成的爆炸叫化学爆炸。例如,爆炸品、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发生的爆炸就属于化学爆炸。这种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危险性。按照爆炸的变化传播速度,化学爆炸可分为爆燃、爆炸、爆震。实际上化学爆炸就是可燃
27、物质事先与氧化剂充分混合的混合物(或者本身是含氧的炸药)遇到火源而发生的极短时间的燃烧。这种燃烧速度很快,每秒可达几十米至几千米,燃烧的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态物质,从而在爆炸时形成很高的温度,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响声。而一般可燃物质的燃烧却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一般可燃物质与氧化剂的混合物不是预先充分混合的,而是在燃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燃烧速度较慢,放出热量和气体少,没有向四周冲击的巨大压力,也没有多大的响声,因此没有爆炸现象。 3爆炸浓度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浓度下限,也称为爆炸下限;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浓度
28、上限,也称为爆炸上限。低于下限,气体量不足, “过稀”;高于上限,气体量过多,“过浓”。过稀和过浓都不会爆炸。但过浓,重新遇空气仍有爆炸危险。爆炸性混合物在不同浓度时发生爆炸所产生的压力以及放出的热量不同,因而所具有的危险性也不同。不同成分的可燃气体和蒸汽的爆炸极限范围也不一样,同一物质的爆炸极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表2-4)。物质名称爆炸下限(%)爆炸上限(%)物质名称爆炸下限(%)爆炸上限(%)氢气4.075.0乙烯2.7534.0乙炔2.582.0丙烯2.011.0甲烷5.015.0氨15.028.0乙烷3.012.45环丙烷2.410.4丙烷2.19.5一氧化碳12.574.0乙醚1.9
29、40.0丁烷1.58.5在空气中部分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范围 表2-4 4爆炸温度极限 可燃液体除了爆炸浓度极限之外,还有一个爆炸温度极限。这是因为液体的蒸气浓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可燃液体在一定温度下,由于蒸发而形成等于爆炸浓度极限的蒸气浓度,这时的温度称为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温度下限是指液体在该温度下所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下限的蒸气浓度;爆炸温度上限是指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出等于爆炸浓度上限的蒸气浓度。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液体的闪点。 5最小点火能量 每一种气体爆炸混合物都有一个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会爆炸。掌握各种气体混合物爆炸所需要的最小点火能量,对有爆炸危
30、险的场所判断哪种火源能引起爆炸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 6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同一种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汽的爆炸极限会受温度、压力、含氧量、容器以及火源性质等因素影响。 (1)温度:初始温度升高,则爆炸下限会降低,上限会增高,爆炸极限扩大,爆炸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2)压力:混合气体在压力条件下的爆炸下限无明显变化,但上限一般都会有明显提高。当混合气体的原始压力减小时,爆炸极限的范围将缩小,当压力降低到某一数值时,上限和下限会合成为一点,压力再降低,就不会发生爆炸。这一最低压力就称为爆炸的临畀压力。 (3)含氧量:混合气体中含氧量增加,爆炸极限就会扩大。如掺入氮或二氧化碳等不燃的惰性气体,混合气体中氧
31、浓度降低,爆炸的危险性就会降低。油轮货舱充灌惰性气体,就是利用此原理防止爆炸。 (4)容器的体积:容器的直径越小,火焰在其中的蔓延速度越慢,爆炸极限范围也越小。(5)热源能量:即点火能量,若火源强度高,热表面积大,且与混合气体接触时间长,就会使爆炸极限扩大,使爆炸危险性增加。第四节 燃烧的产物所谓可燃物质燃烧,即可燃物被空气中的氧剧烈氧化。这种氧化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水蒸气和固体物质等统称为燃烧产物。不同物质燃烧产物不同,其数量、组成随着物质的化学组成以及温度、空气的供给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燃烧通常会产生火焰、热、气体和烟雾,这些产物中的每一种都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1火焰 与火焰直接接触会
32、烧坏全部或部分皮肤并严重地伤害呼吸器官。船员如果没有穿戴防火装备,应该与火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止在救火过程中皮肤被烧伤。救火时,应穿着防护服,佩戴呼吸器,但是消防人员要记住,呼吸器并不能使身体免遭高温的侵害。 2热 火能够很快地使温度上升到93以上,封闭区域内的气温能超过427。即使人们穿着防护衣,佩戴呼吸器,气温一旦超过50C,就会对人体有危险,时间超过30min,防护服的防护作用下降,热造成危害的范围从轻微的烧伤直到把人烧死。直接暴露在热空气中会造成脱水、中暑衰竭、烧伤以及液体堵塞呼吸管道等,热也会造成心跳过速,消防人员在高温中时间过长会得高温病。 3气体火能产生什么种类的气体,主要取
33、决于燃料。最常见的危险气体有C02和CO。通常大部分可燃物质都是有机化合物,主要有碳、氢、氧、硫等组成,如果燃烧时含氧量充足,温度高且高于燃点温度,则为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含硫气体等。如果含氧量不足或温度不稳定且低于燃点温度,则为不完全燃烧,其产物为一氧化碳、烟、焦炭等。船舶在发生火灾时,一方面由于采取了切断通风等控制火灾措施,因此燃烧往往都是不完全燃烧;另一方面由于船舶的舱室空间狭小且通风不好,所以在火场内部除了有大量的可致人窒息的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外,还会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产生。二氧化碳能使人窒息,当空气中含量为5%时,人就会呼吸困难;超过10%时,会使人窒息
34、而亡。一氧化碳为一种无色无嗅的有毒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只要达到很小的浓度(约0.05%),人体就有中毒的危险,浓度达到0.5%至1%就能在5分钟内致人死亡。因此,为了保证人员在消防过程中的安全,又能成功完成灭火任务,必须加强对消防人员的防护措施,有效避免火灾时危险燃烧产物(主要是危险气体)可能造成的危害。 4烟烟是火的可见产物,它给呼吸带来进一步的困难。烟由碳和其他未燃烧的悬浮粒子组成。它也含有水蒸气、酸和其他化学物质,吸人这些物质对人体有害或有刺激性。烟会严重地降低失火现扬内及其附近的能见度,它会刺激眼睛、鼻子和肺。无论是较长时间薄烟还是较短时间呼吸浓烟,消防人员都会感到很不适,在失火现
35、场内未佩戴呼吸器的消防人员最终不是被迫退出失火现场,便是被烟熏倒。 5其他燃烧产物 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燃烧产物不仅有一氧化碳,还有醇类、醚类、醛类、酮类等对人体有害物质。例如木材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甲烷、焦油、乙酸以及其他干馏产物。再如塑料、人造丝、羊毛等高分子材料燃烧会产生氨、氰化物、醛等物质,这些都对人体极其有害。 6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影响 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有密切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帮助灭火,有效地克服不利因素。 (1)有利方面 燃烧产物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不燃的物质,如C02,水蒸气等。如果是室内火灾,随着这些燃烧产物的增加,就能相对减少空气
36、中氧的浓度,燃烧速率减缓,如果能关闭通风的门窗、孔洞,就会使燃烧速度减慢,直至停止燃烧。 燃烧产物可以为火情侦查提供依据。不同的燃烧物质,不同的燃烧温度,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烟的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通过烟的这些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发展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2)不利方面 引起人贯中毒、窒息。燃烧产物中有不少为毒性气体,如CO、HCL、HCN、NO等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作用。这些燃烧产物妨碍人们的正常呼吸、逃生,也给消防人员灭火工作带来困难。会使人员受伤。燃烧产物的烟气中载有大量的热,人在这种高温、湿热环境中极易被烫伤。 影响视线。燃烧产生大量
37、的烟雾,影响人的视线,使能见度大大降低,人在浓烟中往往会辨不清方向,给灭火、人员疏散工作带来困难。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燃烧产物有很高的热能,极易造成轰燃或因对流或热辐射引起新的着火点。第五节 火的蔓延 影响火势蔓延的因素有热传播、气候、风势、地理环境以及建筑物等,但主要的是热传播。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种途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一、热传导 1热传导的定义 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位,称为热传导。这种传导方式主要是靠物质彼此接触的微粒间能量交换得以实现的。 2影响热传导的因素 不同的物质,其热传导能力不同。固体物质是较强的热导体,在固体中又
38、以金属的导热性最强,其次是液体物质,气体物质最弱。一般金属物质较非金属物质导热性强,如钢材的导热性是木材的350倍,铝比木材强1000倍。影响热传导的因素有温度差、导热系数、导热物体的厚度(距离)和截面积、时间长短等。 3热传导与火灾 热可以通过物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有可能引起与其接触的可燃物燃烧。导热系数大的物体(如金属)更加容易成为火灾发展蔓延的途径。在火灾扑救中,应对被加热的金属物体和管道进行冷却;清除与被加热金属材料或物体靠近的可燃物质,或者用隔热材料将可燃材料与被加热的金属物隔开。 二、热对流 1热对流的定义:热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称为热对流。 根据流动介质的
39、不同可分为气体对流相液体对流。就引起对流的原因而言,有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各部分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例如,热设备附近近空气受热膨胀向上流动以及火灾中热气体(主要是燃烧气态产物)上升流动,而冷(新鲜)空气则与其作相反方向流动。强制对流是通过鼓风机、压气机和泵使气体、液体强制对流。发生火灾时,如通风机械还在运行,就会成为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能抑制烟气扩散和自然对流。 2影响热对流的因素:通风孔洞面积和高度、温度差、通风孔洞所处位置的高度等都会影响热对流。 3热对流与火灾:热对流是热传递的重要方式,是影响早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高温热气流能加热它流
40、经途中的可燃物,引起新的燃烧。热气流能往任何方向传递热量,但通常都是向上传播,引起上层楼板、天花板燃烧。由起火房间燃烧至楼梯间、走廊,主要是热对流的作用。通过通风孔口进行热对流,使新鲜空气不断流进燃烧区,供应持续燃烧。为了防止火势通过热对流而发展蔓延,主要应控制通风口,冷却热气流或把热气流导向没有可燃物或火灾危险较小的方向。 三热辐射 1热辐射的定义:热射线以电磁波形式向周围传递热量的现象,称为热辐射。这种热射线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及其强度的大小。任何物体(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把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同时也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通过
41、真空也能辐射。当有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并存时,温度较高的物体将向温度较低的物体辐射热能,直到物体温度渐趋平衡。 2热辐射与火灾:热辐射的热量和火灾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燃烧物温度越高,辐射强度越大)。被辐射物的受热量与放射物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近,受热多;距离远,受热少)。在火灾的发展阶段,温度较高时,辐射热热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热辐射传播的热量可使被辐射物自燃燃烧。火灾的蔓延主要是由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热传播形式引起的,因此,为了防止火灾蔓延,就必须阻止或减弱热量的传导、辐射和对流。第三章 火的分类及灭火方法第一节 火的分类及灭火方法 一、火的分类要掌握不同物质燃烧的特征,比较有
42、效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分类。国际海事组织采用欧洲共同体的火灾分类法,将火分为四类:甲(A)类火(普通固体可燃物火灾)、乙(B)类火(可燃液体火灾)、丙(C)类火(可燃气体火灾)和丁(D)类火(可燃金属火灾)。 1甲(A)类火普通固体可燃物着火称为甲类火。如木材及木制品、棉花、纸、布、塑料、橡胶、煤炭等的着火。船上常见的可引起甲类火的物质可分为三大类:木材和木制品、纺织品和纤维、塑料和橡胶等。甲类火的特点是不仅在表面燃烧,而且能深入内部,容易复燃。扑灭此类火最适宜的灭火剂是水,但用水灭火时要注意可能对货物造成的损失及对船舶稳性和船体强度的影响。 2乙(B)类火可燃液体或可溶的固体着火称为乙类火。如
43、石油、油漆、酒精和动植物油脂等的着火。此类火的特点是只限于表面燃烧,燃烧速度快,温度也高,有爆炸的危险。扑灭乙类火首先应切断可燃物质的来源,再采用泡沫灭火剂施救最为有效,也可采用二氧化碳和干粉等灭火剂来扑救。密度比水小的不溶于水的油类物质,会漂浮在水面上而使火灾扩散,因此,不能用水扑救。 3丙(C)类火可燃气体着火称为丙类火。如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及各种可燃性气体所引起的火灾。这类火的特点是易燃易爆性大,爆炸的危险性比乙类火大。扑救丙类火较为适宜的灭火剂为干粉。 4丁(D)类火可燃金属着火称为丁类火。如钠、钾、钙、镁、铝等所引起的火灾。此类火的特点是燃烧温度极高,有的可以达到3000以上,并且在
44、高温下金属性质非凡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氮、卤素及含卤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使常用灭火剂失去作用,所以不准用水进行扑救,也不能用二氧化碳扑救,必须采用特殊的灭火剂(如金属型干粉7150或砂土)扑救。 5电气火灾电器及其设备的火灾称为电气火灾。如电机、电器设备等着火。此类火并不具体划分在哪一类,其灭火的原则,应首先切断电源,断电后的电气火灾可以作为甲类火扑救,如无法断电,则应采用不导电的干粉和二氧化碳等灭火剂加以扑救。二、安全事故等级标准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火灾的等级标准分别如下: (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或1亿元以上直接财
45、产损失的火灾; (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 -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注:上文中的“以上”包括本数, “以下”不包括本数。第二节 灭火的方法及原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要素,并且还使这三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灭火的原理就是使这三个要素不同时存在或者相互不发生作用,故灭火方法主要有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又称化学中断法或中止法)等。 1隔离法 隔离法是针对可燃物,将正在燃烧的物质与其周围未燃烧的可燃物分隔开来不使火势蔓延,中断可燃物的供给,使燃烧因缺乏可燃物而停止。具体方法有: (1)将未燃的可燃物质从燃烧的地方移走。 (2)迅速将燃烧物从燃烧的地方转移到安全地点或投入海中。 (3)撤除火场附近的可燃、易燃和易爆物品。 (4)关闭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的进入燃烧地点的阀门等,以减少或阻止可燃物进入燃烧区。 (5)设法阻拦流散的易燃、可燃液体等。 2窒息法 窒息法是将可燃物质与空气隔绝,使火因缺氧而窒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如用不燃的石棉毯、泡沫、干粉和沙子等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