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共5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共53页).doc(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第一节 力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
2、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
3、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
4、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第八章 第一节 什么是力 一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二力的作用
5、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 力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过程: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 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
6、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二、力的单位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 一袋方便面 所受的重力。三、力的图示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 ( 力的大小相同,且
7、在一条直线上 )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 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
8、100N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第三节 弹力 力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
9、?二、弹力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a、钢尺压弯反弹; 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三、测力计及其使用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
10、拉测力计d、读数:数值+单位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五、课堂练习一、填空题 1、形变包括 形变和塑性形变,弹力是指 。 2、诸如 力、 力都是因为物体形变而产生的,这个力我们叫 。 3、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是 ,它是根据在一定的范围内,拉力越大, _的原理制成的.它主要是由 、 、 组成。 4、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 ,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 的力。(2)观察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 和 。 (3)要检查指针是否在 刻度处,若不在,应 。(4)测量时
11、,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 一致;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 5、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叫 。六、小结与作业第四节 重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4、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辨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位置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小重物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12、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用符号G表示。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13、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
14、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 =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
15、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五、重力的方向 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六、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
16、、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例如: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完成节后练习。 第五节 摩擦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力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
17、研究2、学习从实验探究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生活中的摩擦力原理的应用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生活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介绍视频:拔河比赛。问:要想获胜,有什么技巧吗?2、衣服拉链拉动不灵活了,可以采用什么办法使它更灵活呢?(实物)3、一把锁锈了,生活中一般怎么办才能打开呢?(实物)4、两个同学争抢一支钢笔,用力握住和不用力握。比较。为什么呢?(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
18、只设问,不解决。等等事例,都与发生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二、滑动摩擦力 学生探究活动:把手压在桌面上向前推,在推的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样的感觉? 下面我们用这个实验来研究这种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会受到阻碍他运动的力,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指向哪儿?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猜想:滑动摩擦力
19、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接触面的面积、重力、速度、 滑动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积无关。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和速度大小无关。板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三、滚动摩擦力演示:在桌面上滚动一只篮球,很快听下来。师问:球在桌面上运动了一段距离,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20、?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滚动摩擦力。)四、静摩擦力师:了解了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后,我们大家先来看老师做这样一个实验:平木板放一木块,慢慢倾斜木版,木块保持相对静止,没有滑下来,为什么呢?师讲事例:生活中的静摩擦力 手握杯子、步行鞋子与地面、传输带(投影)师问:生活中的大家还遇到哪些静摩擦力的现象生答:公交车上,把手与手之间、鞋子与地面之间、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增大有益摩擦 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用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有害摩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 使接触面彼此地分开六、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七、随堂
21、练习:第八章 力与运动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熟知实验探究的过程;领悟通过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表格的方法;体验由实验结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
22、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惯性和质量的关系教学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气垫导轨装置、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装置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做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参考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师: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 师: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二、牛顿第一定律 承接刚才的实验现象,演示当物体不再受手的推力时,物体停止运动 师:静止在水
23、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师:根据以上的例子,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生:要用力去推它 生:一段时间后撤走该力时,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停下 生l:需要因为用力推物体它才能运动,而撤走了这个力物体最终会停下,所以,运动必须用力来维持 生2:不一定,按照生1的说法,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的话,撤走了力,物体应该立刻停下才对生3:例如在空中飞行的足球,已经不再受到脚的作用力,但仍然向前运动,因此“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三、演示实验 实验演示: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4、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提问:如果没有摩擦力的作用,小球又将会怎样运动呢?大家大胆猜想一下。 理想实验的魅力 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够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接着演示伽利略是如何利用理想实验反驳伽利略错误的观点的 师:伽利略对于“运动与力的关系”,构思出如图822所示的“理想实验”将轨道弯曲成曲线ABC的形状,在轨道的一边释放一颗小球,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小球将上升到哪里? 师: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断言:小球应该以恒定的速率永远运动下去由此可推断,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用外力采维持 师: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5、它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达到现实科学实验无法达到的极度简化和纯化的程度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逻辑力量,还可以让思维超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想象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师: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师: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师:简述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师:惯性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例如:当汽车启动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倾斜,为什么? 课堂训练 1、一切物体总保持 状
26、态或 状态,直到有 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物体保持 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 ,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 。 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 。 四、惯性与质量 运动的火车比运动的自行车停下来要困难得多,可见物体的惯性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本领,它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课堂训练 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
27、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六、课后练习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
28、来维持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 ) 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3、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有惯性 B、百米赛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惯性,停下时就没有惯性了 C、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外力作用后惯性被克服了 D、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 4、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请你评价一下,这个设想可行吗?七、板书设计 理想实验的魅力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惯性与质量 内容
29、(或定义)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伽利略的观点 3、笛卡儿的观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说明 通过学习人类对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体会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和正确思想的来之不易(1)物体不受外力时,运动状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a、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c、物体的惯性只与质量有关第二节 力
30、的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进一步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2、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器材:小车、水平木板、钩码、细绳、滑轮等。教学过程:一、引入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
31、线运动? 观察现象: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介绍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二、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三、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8-3-
32、2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
33、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四、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分析二力平衡 请学生画出下面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 静止悬挂的电灯。 2)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 匀速运动的拖车。 总结判断二力平衡的方法: 1、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是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3、是否满足等大、反向、共线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
34、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2、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引导学生回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分析原因。五、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
35、,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3、某同学站在磅秤上, 下列哪一对是平衡力A、人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磅秤的压力与磅秤对人的支承力;C、磅秤的重力与磅秤对人的压力; D、人的重力与人对磅秤的压力。4、一个物重为10牛顿的物体,用绳子把它吊在空中静止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牛顿;若物体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牛顿;若物体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牛顿。5、水平放置的台秤秤盘上放有一个重为20牛顿的物体,则台秤的示数为 _牛顿;当用5牛顿的力竖直向下压这个物体时,台秤的示数为
36、_ 牛顿;当用5牛顿的力竖直向上拉这个物体时,台秤的示数为_牛顿。6、某同学用100牛顿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个质量为10千克的物体,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是_、方向_。第三节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
37、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提问:什么叫二力平衡?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提问: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引入1、扔纸飞机时,手停了下来,纸飞机向前飞了出去,这是为什么? 答:手停了,但纸飞机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飞了出去。 2、星际探测仪,一经脱离地球引力范围,为什么不需要发动机就可以保持飞行? 答:由于惯性,它要保持原来的速度飞行,因为阻力几乎为零,所以不需要发动机。 3、汽车突然停止,为什么乘客向前倾? 如课本图8-2-3.答:由于惯性,乘客要保持原来的速度,而乘客的脚受到汽车向后的摩擦力停了下来,所以身体要向前倾。 三、观察:物体在力的
38、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 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 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 答:由静到动。 3、竖直下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 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 答:由慢到快。 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 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 答:由快到慢。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 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 答:改变了运动方向。 四、探究实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问题与探究 利用一个
39、小铁球、一块磁铁,在光滑的桌面上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小铁球的运动发生如下变化? 1、由静到动; 2由慢到快; 3由快到慢; 4改变了运动方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二)结论 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通过一系列运动
40、的事例,和我们的探究实验,得出了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的结论。六、课后作业 根据情况布置作业。 【 板书 】 第三节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 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 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 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第九章 压强第一节 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41、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3、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教学器材:一头削尖的铅笔、酒瓶、海绵、橡皮泥、沙盘、细沙、体重计、方格纸等教学过程:一、认识压力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回答: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演示小实验: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压强的引入1、探究主题的引入 带领学生做图9-1-3的小实验,让学生描述手指的感觉。 教师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2、探究实验演示实验: 将酒瓶放在一块厚海绵上,要求学生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