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完美版(共12页).doc
《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完美版(共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完美版(共12页).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运动训练学复习要点李 庆第一章 竞技体育概述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4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 2规范性 3公开性 4公平性 5集群性 6观赏性。5竞
2、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7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
3、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9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3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
4、练组织与控制)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既能获得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从一个较高层次上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儿时的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2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使理论的概括面收缩和覆盖面相对扩大,加大了抽象理论的项目直观性、规律准确性、指导有效性)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架起沟通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的桥梁,它既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
5、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及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比赛的胜负或名次。 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裁判员的业务道德及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竞赛规则)。3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5相似概念 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为竞技能力;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
6、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6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工程功能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经济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7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意义:1科学的的概括优秀运动员群体共有的特性; 2为确定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3对运动员早起选材和基础训练起到远程向导作用。8建立方法: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通常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体系中各构成因素的指标值,经统计处理而建立了定量的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结构模型。9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
7、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2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12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13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
8、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周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3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时期相应的阶段划分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任务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新成绩比
9、赛时期消失保护性机制积极恢复,消除心理、生理疲劳恢复时期九大原则内容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重点为各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竞技需要原则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动机激励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1
10、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1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3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5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6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有效控制原则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2高度重视训练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系统训练原则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1
1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2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周期安排原则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
12、果的原则。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2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2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4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5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区别对待原则对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不同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1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2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
13、的关系3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直观教练原则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1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2动作技能形成原理。1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2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3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适时恢复原则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1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2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1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
14、)2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第五章 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3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
15、、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7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
16、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操作程序: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
17、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基本结构:模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特点:信息化、定量化。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闭环式)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基本特点:系统化、定性化、程序化。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手段、评定标
18、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闭环式)八种具体操作方法释义作用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类型有四种: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逆进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
19、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
20、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适应性机制,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变换训练法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
21、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任务的训练方法。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比赛训练法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类型有四种: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适应性比赛方法。12 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目的:提
22、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23、。13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分为全身周期性练习(如:各种快跑练习等)和局部周期性练习(如:快速挥臂练习等)14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为全身混合型练习(如:助跑掷枪练习);局部混合型练习(如摆浪收腹练习)15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如:自选拳16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为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如: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等);局部变异组合练习(如进攻战术配合练习等)。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训练 复习 要点 完美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