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讲稿(共101页).doc





《针灸学讲稿(共10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讲稿(共101页).doc(10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针灸学课程讲稿 绪言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哪么什么是针灸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1、 概念简言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详而言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
2、症门学科。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2、 研究内容针灸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2) 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3) 刺灸有针和灸二方面。其中针涉及到针具、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及其他各种针法。灸则包括艾灸的制作、施灸的方法。(4) 治疗疾病的诊断、立法、处方、具体操作。3、 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4、 针灸学形成与发展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
3、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针灸学国际传播与交流1、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等,16世纪末、17世纪初入欧洲1、 WHO国际培训,援非,70年代2
4、、 1987年11月北京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针联”5、 学习要求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试针,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二人一组,在点穴、针刺试针中相互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针灸的操作。第一章 经络总论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论一、 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说文:“织从丝也。”从之义,韩诗云:“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故“织之从丝曰经”,因而经当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义。又经通径,路径之义。络,说文:“絮也”,加工成线义,即今联络之义,也就是网络联系的意思。最初将经
5、络联称者是口问篇,言:“经络厥绝”。由于内经非成于一人之手,故经络的名称也不相同,有称经隧者,如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既然经络是在气血筋脉基础上产生,而筋脉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当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络”指络脉,网络 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编布全身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一种学说。二、 经络的起源经络的起源可以归为二方面:一是独特的医疗实践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偶然因素发现了针或火的刺激可以
6、治疗疾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来,随着针灸、按摩经验的积累,治疗疾病的体表固定部位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针灸所产生的“气行”反应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被认识,由点至线的现实,就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二是气血、筋脉概念的形成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古人通过对显示于体表的血管的认识而有了脉的概念,这一点从 字的古字中可以看出,说文云:“血理分斜行体中者。”说文系传进一步说明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由此他们有了血脉、筋脉的概念,如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经络的名词出现在血脉、筋脉之后,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故
7、气血、筋脉概念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 形成的基础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年代相当久远,总而言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1、 针灸等刺激及气功产生的经气感应和传导的现象观察一是古代医家在针灸一定部位时,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应,而且这些感应还会传导,此种传导可看成是经络的循行。如内经所言的“气至”、“气行”即是指此。二是古人在气功练习时,常常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线路流动,这种线路也是经络感应的径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据之一。2、 腧穴主治功效的归纳分析,有序的排列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腧穴的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将其整理归类,可以发
8、现主治范围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线路腧穴的主治一致。因而由着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3、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当有的疾病发生时,在体表可出现一些线状的病理现象,如红丝疔 真心痛。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这些病理现象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并由此推理而与经络联系,因此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4、 解剖及生理现象的发现虽然受古代礼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解剖实践,如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又如
9、灵枢。脉度:“而古人最初对经络的认识是在筋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解剖也经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经络的形成既有经气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也有解剖、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推理。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形成的基础。经络系统的内容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经络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或六十年代初,经络系统的内容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建国后的第一本针灸学中,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今天的内容有所不同,如经筋就没有出现在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即使今天也仍有不同,其差异主要是在对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皮部的归属上。一般教材中的经络系统组成内容如下: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10、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分为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经别、皮部、经筋与十二经脉一样,也分别以手足之三阴三阳归类。络脉分为十五络、浮络、孙络。 一、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的总称。是联络内外的主体。如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其中“节”字,是指腧穴而言,非关节之谓。哪么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分布规律如何?如何循行交接?经脉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详最初经脉的命名在二帛书中比较简单,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是以阴阳或部位来命名的,如肓脉、泰阴温等;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则是以四肢与阴阳
11、结合部位来命名。如足阳明脉等。随着十二经脉在内经中的出现,根据其循行所联络的部位,十二经脉的命名也较以前复杂,基本是以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结合来命名。其中的阴阳是根据四肢、脏腑的阴阳属性。如肺经是手太阴肺经。三阴三阳的消长,也体现在其中。至于阴阳的消长,内经中也有不同观点,有言太阴为至阴者,有言少阴为至阴者,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字面含义来理解十二经脉中阴阳的多少。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概况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详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 总规律:它们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凡与脏相联系的称为阴经,行于人体的阴面;与腑相联系的称为阳经,行
12、于人体的阳面。其中的阴阳涉及躯干部的胸腹背部(如胸腹部为阴,背为阳)以及四肢(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2、 四肢规律:手之三阴在四肢内侧由前到后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太阴-厥阴-少阴 手之三阳由前到后则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阳明-少阳-太阳 足之三阴三阳基本上也是按此顺序在下肢排列。3、 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2、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络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 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阴阳相配,与脏腑之阴阳相一致,因此
13、 ,它们的关系也是根据脏与腑的阴阳搭配来分表里,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则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以此类推,其他经亦是如此。互为表里的两经相联系,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3、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但是十二经脉的循行不是无规律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基本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实际上这只是内经中所载“经脉篇”中的经脉交接,该书中的其他循行方式如邪客篇所论是手之太阴与厥阴是从手走胸。关于其交接,其特点是表里、同名相接,阴阳相承:阴经与
14、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在头面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A、 手三阴接手三阳,手三阳接足三阳,足三阳接足三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B、 交接部位:手之阴阳经交接在手指末端,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在头面部,足之阳经与阴经交接在足趾末端,足之三阴与手之三阴在胸腹部。C、 阴阳交接是表里经相接,阳经与阳经交接是同名经交接。4、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太阴始至足厥阴,再复从肺经诸经相接,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灵枢。营气篇则是在十二经交接的基础上,从足三阴又与督任二脉交接,然后再交接手三阴。其交接是: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
15、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督脉任脉)手太阴。二、 奇经八脉名称首见于难经。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因其既不与脏腑相联属,也无阴阳表里配合,与平常有异,且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其中之“奇”字,一是异义,二是读基,指其无阴阳表里配合。如难经本义引虞庶注:“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系下正经,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分布概况:任脉:会阴-腹-胸-颏下正中线督脉:尾骶-腰-背-头面正中线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胁下-环腰一周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肾、肝经上行,至咽喉合与任脉阳维脉:足跗外侧,并胆经上行,至项后合于督脉阴跷脉:足跟内侧,伴
16、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会合阳跷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会合作用:1、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气血,协调阴阳2、 对十二经脉气血起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3、 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合成十四经 关于奇经八脉的作用,难经。二十八难则以比类取象的比喻来形容,说:“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从此段文字不难看出,奇经八脉就象湖泊一样,接受由十二经脉气血盛时注入的气血,不足时可补充十二经脉,即对十二经脉气血起涵蓄作用,此其一也。既为十二经脉涵蓄气血,必与十二经脉相通,故又起到加强十二经脉联系的作
17、用,此其二。又因其在十二经脉气血中的调节作用,因此,又有统率十二经脉的作用,此其三。如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称为阴脉之海,督脉称为阳脉之海,冲脉称为血海或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身体各经,阴阳跷则主持人体的阴气和阳气,阴阳维则维系人体的阴经和阳经。 又元滑伯仁在十四经发挥中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故称之为“十四经”。该十四经均有腧穴。 实际上,在内经的记载中,其他奇经也有腧穴,如气府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阴阳跷各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
18、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就是说人体的生成与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疾病的发生自然亦自经脉而来,医生治疗疾病宜从经脉而治,疾病的好转也从经脉开始有起色,习医者要从经脉开始学习,医生的高明也表现在运用经脉的理论指导实践上。所以灵枢。以脉有言:“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何等的重要。哪么,经络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呢?病理变化又有哪些?有何临床作用?下面 我们来进行简要讨论。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1、 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这就是说人体各部通过经络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经络纵横交错,通过多种形式和通路,把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
19、腑、体表与体表、脏腑与腑脏之间,以及机体的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各个部分之间紧密也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种联系,使机体各个部分之间保持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从而维持着人体的完整与统一。前面告诉同学们,书中所言的经络系统,虽然有些内容相互之间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教材中对经络作用的总结实际上正是建立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即使皮部似不应属于经脉在体表的分部,但其发挥作用也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二十三难云:“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而荣于身者也。”其中,运行气血是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生命活动;
20、协调阴阳则是运行气血所达到的功能。气血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分之为二,合则为一。故灵枢。营卫生会:“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气血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功能名称。经络中运行之气,称之为经气,由原气、宗气、荣气、卫气组成。阴阳平衡是人体赖以正常生存的基础,如何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经络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经络运行气血,人体的阴阳就无法维系平衡,正是由于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才得以人体的阴阳保持平衡,因此,二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的。3、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卫气是否正常是人体抗御外邪的保障,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的作用,使其中的营卫之气得以运行全身,从而起到抗御外邪的作用。人体功能正常的运
21、转,是经络运行气血的结果,因为人体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又疾病的传变也常从经络开始,然后传入脏腑。如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实际上,这还是有赖于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二、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既然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必然也相应的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经络病候及其机制如灵枢。经脉所言,每一条经脉及络脉都有相应的病候,经筋篇中记载的经筋也有病候,这些病候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是由以下四方面:(1) 虚实盛衰 此指经络中营卫气血等的
22、不足及因此而引起的功能低下。如十二经脉病候中的气盛有余或不足。(2) 郁滞闭结 此指经气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由于经气运行迟滞,导致局部的营卫气血津液等的阻塞,脏腑体窍得不到营养而产生疾病。如素问。调经论:“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一般而言,郁止多发生于络脉,在体表有形可循;发生于脏腑可致功能异常,进而引起所属官窍发生病变。(3) 经气厥逆 指经气运行紊乱而言。由于经脉中营卫气血津液等升降失常,分布运行失调,会引起一系列经络及相关脏腑的病变。如素问。厥论论述的六经厥逆所致的病变。(4) 经气竭绝 是经脉中营卫气血津液竭尽而导致的经络及相关脏腑功能衰减甚至丧失的病理变化。由于各经气血多少不
23、一,所以各经气绝的症候不一样,如太阳经气绝出现戴眼反折 ,少阳经气绝出现耳聋百节皆纵。2、 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由于经络里通外达,联络脏腑、四肢百骸,当机体正处于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如前引之素问。缪刺论的内容,指出外邪传入可通过经络由浅入深,而及脏腑。同时,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因此经络也是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教材中所举之例。由于经络在人体联系内外,故当内脏有病,可通过经络传注于体表,从而在体表出现相应的病证。故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可反映疾病。如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三、 经络的临床应用详经络作为中医的一种基本理论而存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讲稿 10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