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共19页).doc
《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共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上(教材原文)-新世纪第二版(共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痹【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肩部:肩髃 肩髎 臑俞肘部: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脊背: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髀部:环跳 居髎 秩边股部:伏免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膝部: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
2、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操作:各部脑穴常规针刺。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针灸法腰痛【临床表现】以腰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病症。1寒湿腰痛 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2瘀血腰痛 腰部有劳损或陈伤史,晨起、劳累、久坐时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3肾虚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
3、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阿是穴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加减: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隔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操作:诸穴均常规操作;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佳。第三节坐骨神经痛【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足太阳经
4、型:环跳 阳陵泉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 足少阳经型:环跳 阳陵泉 风市 膝阳关 阳辅 悬钟 足临泣方义:由于坐骨神经痛有沿足太阳经、足少阳经放射疼痛两种情况,故循经取足太阳经穴和足少阳经穴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环跳为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阳陵泉乃筋之会穴,可疏筋通络止痛,故可通用。加减:有腰骶部疼痛者,加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疏调腰部经络之气;与天气变化有关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温经止痛;气滞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化瘀止痛。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用提插捻转泻法,以出现沿腰腿部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佳。痿证【治疗方法】1.
5、基本治疗治则:肺热伤津、湿热浸淫者,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者,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丰隆 风市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外关、风市分属手足少阳经,辅佐阳明经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之目的。加减:肺热津伤加鱼际、尺泽
6、、肺俞清肺润燥;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中极利湿清热;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章门、中院补益脾胃;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补益肝肾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余穴均常规操作。 面瘫【临床表现】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7、 翳风 合谷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 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三又神经痛【临床表现】1风寒证 有感受风寒史,面痛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紧。2风热证 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浮数。3气血瘀滞 多有外伤
8、史,或病程日久,痛点多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治疗】1基本治疗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四白 下关 地仓 攒竹 合谷 内庭 太冲方义:四白、下关、地仓、攒竹疏通面部经络;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面口合谷收”, 与太冲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定痉;内庭可清泻阳明经风热之邪。加减:眼支痛加丝竹空、阳白;上颌支痛加颧髎、迎香;下颌支痛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加列缺疏散风寒;风热加曲池、外关疏风清热;气血瘀滞加内关、三阴交活血化瘀。操作: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面部诸穴均宜深刺透刺,但刺激强度不宜大,应柔和、适中;风寒证酌情施灸。头痛【临床表现】
9、头痛的部位多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颞,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而辗转发作。疼痛的性质有昏痛、隐痛、胀痛、跳痛、刺痛或头痛如裂。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及足厥阴经循行于头的不同部位,故针灸临床上可将前头痛、偏头痛、后头痛、头顶痛辨位归经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和厥阴头痛。1阳明头痛 即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和因眼(如青光眼)、鼻(如鼻窦炎)、上牙病引起的疼痛在内。2少阳头痛 即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内。3太阳头痛 即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推病引起的疼痛在内。4厥阴头痛 即巅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在内。5偏正头痛 即前额及两侧头部的疼痛。6全头痛 即整个头部的疼痛,难以分辨出具体的疼痛部位。【治疗方
10、法】1基本洽疗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 风池 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方义: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络气血亏虚不荣所致,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为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
11、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加减: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各部头痛均可加阿是穴。操作: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外感风邪、痰浊上扰、气滞血瘀、肝阳上亢针刺用泻法;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血不足针用补法,加灸。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l次。眩晕【临
12、床表现】1风阳上扰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2痰浊上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口粘纳差,舌淡、苔白腻,脉弦滑。3气血不足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弱。4肝肾阴虚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风阳上扰者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痰蚀上蒙者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血不足者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肝肾阴虚者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处方:以头部
13、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无论病因为何,其病机皆为髓海不宁。故治疗首选位于巅顶之百会穴,因本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风池、头维、太阳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悬钟乃髓之会穴,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加减: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潜阳;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除湿化痰;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 足三里补益气血、凋理脾胃;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肾、培元固本。操作: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痰浊上蒙者可在百会加灸。重症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高血
14、压病【临床表现】1肝火亢盛 眩晕头痛,惊悸,烦躁不安,面红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干黄,脉弦。2阴虚阳亢 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健忘,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数。3痰湿壅盛 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4气虚血瘀 眩晕头痛,面色萎黄,心悸怔忡,气短乏力,纳差,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见有瘀点,脉细涩。5阴阳两虚 眩晕头痛,面色萎暗,耳鸣,心悸,动则气急,甚则咳喘,腰腿酸软,失眠或多梦,夜间多尿,时有浮肿,舌淡或红、苔白,脉细。【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者,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痰湿壅盛者,健脾化痰、清利头
15、目,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虚血瘀者,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并用,补泻兼施;阴阳两虚者,滋阴补阳、调和脏腑,针灸并用,补法。处方:百会 曲池 合谷 太冲 三阴交方义:百会居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并与肝经相通,针之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曲池、合谷清泻阳明,理气降压;太冲为肝经原穴,疏肝理气,平降肝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调补脾肝肾,配伍应用以治其本。加减:肝火亢盛加风池、行间平肝泻火;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滋阴潜阳;痰湿壅盛加丰隆、足三里健脾化痰;气虚血瘀加血海、膈俞益气活血;阴阳两虚加关元、肾俞调补阴阳;头晕头重加百会、太阳清利头目;心悸怔仲加内关、神门宁心安神。操作: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
16、两虚者,百会可加灸;太冲应朝涌泉方向透刺,以增滋阴潜阳之力;其他腧穴常规针刺。第十一节 低血压低血压是指成年人的血压持续低于90/60mmHg(老年人低于100/70mmHg)。1心阳不振 头晕健忘,精神萎靡,神疲嗜睡,面色苍自,四肤乏力,手足发凉,舌质淡、舌体胖嫩,脉沉细或缓而无力。2中气不足 头晕,气短,自汗,四肢酸软,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无力。3心肾阳虚 头晕耳鸣,心悸征仲,腰膝酸软,汗出肢冷,手足发凉,性欲减退,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4阳气虚脱 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肢冷,步态不稳,不能站立,神志恍惚,甚则晕厥,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疗方法】1基本治法冶则:补
17、益心脾、调和气血、补肾充髓、温阳化气,针灸并用,补法。处方:以足大阳经背俞穴为主。百会 气海 心俞 脾俞 肾俞 足三里方义: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为诸阳之会,内络于脑,可提升阳气;气海位于脐下,属于任脉,可补气升压;足三里补中健脾、化生气血;心俞、脾俞、肾俞调补心脾肾,益气养血升压。加减:心阳不振加膻中、厥阴俞振奋心阳;中气不足加中脘、胃俞补中益气;心肾阳虚加内关、太溪温补心肾;阳气虚脱加神阙、关元施灸以回阳固脱;头晕头痛加印堂、太阳健脑止晕;失眠健忘加四神聪安神益智;四肢不温加灸大椎、命门温经通阳;危急情况下可加内关、素髎穴回阳升压。操作:所有腧穴均常规刺灸,补法;背俞穴注意针刺的方向、角
18、度和深浅;百会重灸;足三里宜常年施灸。第十二节贫血【临床表现】 1心脾两虚 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舌胖而淡、苔薄,脉濡细。 2脾胃虚弱 面色萎黄或淡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 3脾肾阳虚 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腰酸腿软,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胖大而淡、苔薄白,脉沉细。 4肾阴亏虚 面色苍白,倦怠乏力,两颧潮红,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咽干喉燥,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遗精,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
19、主。 气海 血海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悬钟 足三里 方义:贫血以虚为本,补虚为治疗贫血第一要旨。取气海、血海气血双补;配以血之会穴膈俞、髓之会穴悬钟补血养髓:心俞、脾俞、肾俞滋养心、脾、肾;足三里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加减:头晕加百会补脑止晕;心悸加内关宁心定悸;纳差加中脘健胃增食;潮热盗汁、五心烦热加劳宫清热除烦;两颧潮红加太溪益肾滋阴;遗精阳痿加关元固肾培元;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加灸关元、三阴交、隐白理脾调经。 操作:所有穴位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第十三节白细胞减少症 【临床表现】 1脾气虚弱 面色萎黄或淡自,头晕气短,神疲乏力,嗜睡困倦,纳
20、少便澹,舌淡、谷薄,脉细。 2脾肾阳虚 除脾气虚弱症状以外,还可见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腰膝酸楚,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胖大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健脾益气、温肾固本,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气海 大椎 脾俞 肾俞 膏育 足三里 方义:本病以气虚、阳虚为本,故取气海、大椎补气通阳;取脾、肾之背俞穴健运脾土、温补肾阳;膏育、足三里为益气补虚之常用主穴。数穴合用,相得益彰。 加减:脾气虚弱加中脘、胃俞补胃健脾;脾肾阳虚加灸关元、命门温肾固本。操作:所有穴位均常规针刺;膏育、大椎以灸治为主,每次重灸30分钟以上: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第十六节
21、痴呆 【临床表现】1肝肾亏虚 记忆力减退,暴发性哭笑,易怒,易狂。伴有头昏眩晕、手足发麻、振颤、失眠,重者发作癫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气血不足 行为表情失常,终日不言不语或忽笑忽歌,喜怒无常,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步态不稳,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自,脉细弱无力。 3痰浊闭窍 表情呆板,行动迟缓,终日寡言,坐卧不起。记忆力丧失,二便失禁,舌胖嫩而淡、边有齿印、苔白厚而腻,脉滑。 4瘀血阻络 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常默默无语,或离奇幻想,健忘易惊,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补肾填精、健脑益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针灸井用,补法;痰浊中阻、瘀血阻络
22、者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百会 四神聪 太溪 大钟 悬钟 足三里 方义: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通过督脉内如络脑,乃局部取穴,以醒脑宁神;肾主骨生髓,补肾即为生髓;太溪、大钟可补肾养髓;悬钟为髓之会,补之亦可补养脑髓,髓海得充,可健脑益智;足三里补益后天、化生气血以助生髓之源。诸穴合用,共奏益肾补髓、健脑醒神之效。 加减:肝肾阴虚加肝俞、三阴交补益肝肾;气血虚弱加气海、膈俞益气养血;痰浊中阻加丰隆、中脘化痰通络;瘀血阻络加膈俞、委中以活血化瘀。 操作:各腧穴均常规针刺;四神聪刺向百会穴;百会针后加灸(重灸20分钟以上),使病人感到艾灸热力达到颅内和穴位深层。每
23、天或隔天治疗1 次。 第十七节 癫病【临床表现】 1痰气郁结 精神抑郁,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忧虑多疑。自语或不语,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而腻,脉弦细或弦滑。 2气虚痰凝 精神抑郁,淡漠少语,甚则目瞪若呆,妄闻妄见,面色萎黄,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胖而淡,苔白腻,脉滑或脉弱。 3心脾两虚 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夜寐不安,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4阴虚火旺 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躁,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气郁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者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治疗学 教材 原文 新世纪 第二 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