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自考题(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自考题(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学前心理学自考题-5(总分:12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A直观 B客观C主观 D能动(分数:2.00)A.B.C.D.解析:解析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2.( )与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种属关系。A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B儿童解剖心理学C广告心理学 D发展心理学(分数:2.00)A.B.C.D.解析:解析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而
2、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3.通过分析儿童的手工制作来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C作品分析法 D测验法(分数:2.00)A.B.C.D.解析:4.下列叙述中,属于超常儿童特点的是( )A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B智力年龄小于实际年龄C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 D心理年龄等于实际年龄(分数:2.00)A.B.C.D.解析:解析 有的孩子发展较快些,他的心里年龄可能相当于比他的实际年龄大2岁的孩子,被称为超常儿童。5.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 )特点。A延续性 B多变性C稳定性 D可变性(分数:
3、2.00)A.B.C.D.解析:6.注意是一种( )A心理过程 B认识风格C心理状态 D个性特征(分数:2.00)A.B.C.D.解析:解析 心理学上所说的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7.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 )A缩小 B扩大C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分数:2.00)A.B.C.D.解析:8.“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儿童情绪、意志受( )影响。A表象 B记忆C知觉 D注意(分数:2.00)A.B.C.D.解析:解析 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知觉的影响。幼儿常有“破涕为笑”的表现,正在伤心时,看见了使他高兴的事物,他的情绪立即变为高兴了。9.
4、在( )前儿童主要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A5岁 B4岁C3岁 D2岁(分数:2.00)A.B.C.D.解析:10.孩子一出生就具有( )A知觉 B感觉C记忆 D想象(分数:2.00)A.B.C.D.解析:解析 儿童最初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出生时,已经有各种感觉。11.新生儿的最佳视距是( )A10cm B20cmC50cm D80cm(分数:2.00)A.B.C.D.解析:12.关于幼儿视觉发展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突然把手放在孩子眼前,若无眨眼反射,是正常表现B“代偿头位”表示两眼可能是弱眼C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把一只眼闭上,可能为青光眼D斜视,多是视力功能不好(分数:
5、2.00)A.B.C.D.解析:解析 可以用以下的简单观测方法来及时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1)突然地用手或其他物品放在孩子眼前,如不引起眨眼反射,是不正常表现。(2)孩子对眼前出现的小玩具,没有追随或去抓拿的表现,是不正常表现。(3)一只眼被遮挡时,孩子没有用手去拨开遮挡物,也不哭闹,表明该眼视力极差。(4)看东西时歪头,医学上称为“代偿头位”,表明两眼视力不平衡。(5)看东西时,眼靠得过近,画画或写字时,鼻子贴近纸面,看电视时,要求尽量靠近电视机,看远处时,皱着眉头或眯缝眼睛,多为视力不正常。(6)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常把视力差的一只眼闭上,多是弱眼。(7)斜视,多是视力功能不好。(8
6、)活动范围常常自我限制,动作缓慢,往往是由于视功能不好,在估计周围景物的距离、高低、深浅上有困难。(9)生下即出现“黑限珠”过大,超过一般孩子,且常有“夜哭”,烦躁不安,可能是危害较大的致盲症先天性青光眼。13.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结合起来。A名称 B明度C色调 D饱和度(分数:2.00)A.B.C.D.解析:14.从幼儿听觉发展的角度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宁静悦耳的音乐环境与胎儿的发展无关B让胎儿适应噪声环境,对胎儿出生后适应环境有帮助C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持续时间等有不同的反应D以上表述都正确(分数:2.00)A.B.C.D.解析:15.下列几何图
7、形中,幼儿最容易辨别的是( )A正方形 B长方形C三角形 D圆形(分数:2.00)A.B.C.D.解析:解析 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总题数:5,分数:20.00)16.学前儿童心理学(分数:4.00)_正确答案:(是指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解析:17.观察法(分数:4.00)_正确答案:(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8、,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解析:18.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分数:4.00)_正确答案:(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解析:19.知觉(分数:4.00)_正确答案:(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解析:20.弱视(分数:4.00)_正确答案:(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
9、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32.00)2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分数:8.00)_正确答案:(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
10、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解析:22.3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分数:8.00)_正确答案:(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1)学前初期(34岁)在幼儿因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圆生活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爱模仿。模仿
11、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2)学前中期(45岁)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更加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解析:23.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分数:8.00)_正确答案:(1)好问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抽象恩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12、)解析:24.简述听力的保护和培养的方法。(分数:8.00)_正确答案:(1)避免噪音污染。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采用吸音设备;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解析: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24.00)25.试述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分数:12.00)_正确答案:(1)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
13、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做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变化。(2)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往往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
14、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解析:26.试述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分数:12.00)_正确答案:(1)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2)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
15、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
16、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解析: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4.00)27.最近
17、,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三岁了,自从五个月时左眼眶磕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表现不正常,但并没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据此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2)导致小孩这种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这种病的产生还有哪些原因?(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多大?(分数:14.00)_正确答案:(1)弱视。(2)婴幼儿期遮盖眼睛,致使外界光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导致视觉发育停顿而引起;先天遗传,高度远视、近视、散光或两眼曲光数不等,斜视。(3)最佳年龄在35岁。将健康的一只眼遮盖住,强迫弱视眼注视物体(除正常活动外,让孩子多做一些如描绘图案、剪纸等精巧细致活动,以促进弱视跟视力提高),如健康眼有下降情况,可打开该眼2448小时,即会恢复。)解析: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