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共10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翻译理论(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翻译理论(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
2、论。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
3、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总之,翻译时,遇到达五种情况,译文在形式上绝不会与原本一致,道安允许这五种“失本”的情况,实际上是要求译文应该比较接近于汉文的规范。至于道安法师的
4、“三不易”则是指三种不易于翻译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佛经是佛因时而说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令时,不易做到。第二种情况是要把佛经中圣智所说的微言大义传给凡愚的后人理解,时间相距很远,也不容易做到。第三种情况是指佛经结集时,那些大智者还需要不时地相互审察、校写,如今由普普通通的人来传译,也是件很难的事。道安提出这三点不外乎是要求译人注意到译经的艰辛,从而要求译人尽可能忠于译事。彦琮“八备说”彦琮:(隋朝)历事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被誉为“翻经大德”。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少年时才思敏捷,文笔清新,能洞察幽微。十四岁受北齐重臣联名邀请为北齐的建立讲大智论。隋炀帝召彦琮
5、入宫谈论佛法,在洛阳上林苑设立翻经馆,让彦琮在那里主持翻译。用汉文翻出的经书,有二千二百多卷。勘定了书写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当时,有一个印度僧人来谒见隋文帝,回国时,请求带回隋国舍利瑞图经和国家详瑞录,彦琮倾一人之力,独自将他们翻译为梵文,后在西域诸国流传很广。彦琮还著有天竺记、西域传、大隋西国传等著作。彦琮的著作和译文,繁荣了东西方佛教界,促进了东西方佛教界的交流,尤其是在西南诸国传播了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即要求译经人诚心诚意接,受
6、佛法观点,立志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怕花费长久的时间。(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要求译经人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别人讥笑厌恶。(三)“签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要求译经人对佛教经典有渊博知识,通达大小乘经论的义旨,不存在含糊疑难的问题。(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要求译经人通晓中国经史,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文字表达准确,不疏拙。(五)“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要求译人心脑宽和,虚心好学,不固执己见,不武断专横。(六)“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要求译经人刻苦钻研学问,不贪图名利,不奢望高贵职衔。(
7、七)“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地。”要求译经人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但又不能拘泥于梵本格式。(八)“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要求译经入对中国文字学具有一定的修养,熟悉文字的使用,保证译文通畅典雅,忠实准确。玄奘伟大的翻译家唐玄奘(唐朝)又名三藏,发现经文有大量的漏洞,想去印度取经,翻译完整的没有错误的佛经。于是拿着钵盂就出发了,从甘肃沿着丝途之路往西走,经过重重边关,几生几死,穿过沙漠往东走。玄奘法师在艰难困苦中跋涉一年,在公元629年到印度,开始梵文的学习和佛法的研究,在印度学习13年,成为印度佛界大禅法师,开坛讲经。取回的经卷707
8、卷,中途遇险丢失50卷,经卷的丢失成了唐玄藏一生的遗憾。回国后,唐玄藏在慈恩寺用19年的时间译出75部佛经,1300余卷,这些佛经为中国佛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玄奘、鸠摩罗什、真谛最被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唐玄藏翻译佛经的时候的几个不译原则就包括“咒语不译”。因为这些咒语原来可能都是向神佛祈祷的原句,大约他认为佛是听不懂汉语的,所以就没有意译,只用音译。玄奘精晓梵语,深通佛理,汉文水平又高,能够运用文字融化原文义理,非常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所以他的译文质量很高。被誉为有史以来中国翻译家中的第一人。唐玄藏翻译佛经的时候的几个不译原则就是包括“咒语不译”。因为这些
9、咒语原来可能都是向神佛祈祷的原句,大约他认为佛是听不懂汉语的,所以就没有意译,只用音译。一、“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佛经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语”等。“陀罗尼”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咒语”,汉译为“秘密语”、“真言”或“神妙章句简单的符号”,是佛、菩萨、诸天的秘语,总括佛、菩萨公德、誓愿及佛法精义的简单的语言符号。这些秘密咒语具有神秘莫测的特点,通过念诵的声音形式来体现其神秘之处,因此宜采用音译方式。“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如果保留这些咒语的梵文音译,朗读时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应,获得字面意义之外的效果,深刻领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翻译 理论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