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共14页).docx
《中医基础理论(共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共14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中医基础理论 病症症的区别 阴阳学说 1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泻走多余的火热,即“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祛除多于的阴寒,即“寒者热之” 阴阳关系的临床应用 2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滋阴的药物,治疗阴虚的虚热证。又称“阳病治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的虚寒证。又称“阴病治阳” 五行学说 3 总纲领:“虚则补其母,实则泄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通过滋养肝肾之阴,以制肝阳的治法。 金水相生法:指的是滋补肺肾阴的治法。 培土生金法:
2、指通过健脾补肺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指通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 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4 总纲领:包括“抑强”和“扶弱”。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相侮 抑木扶土法:指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 培土制水法:指的是健脾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 佐金平木法:指的是滋阴肺阴,清肝火的治法。 泻南补北法:指的是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藏象学说 5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参与了血液的生成 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 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6 肝的生理特点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易亢易逆,故称“刚脏
3、”或“将军之脏”。 肝 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7 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统血 脾 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肺的生理特点:“娇脏” “华盖” 肺 8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调通水道(又被称为“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全身血管汇合在肺进行气体交换) 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9 肾的生理功能 肾主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 在志为
4、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 10 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被称为 “太仓”、“水谷之海”。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 气的分类和功能 11 来源:由肾精化生,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育(根于肾) 功能:推动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人体最根本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 12 来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 分布:积于胸中,集聚处被称为“膻中”或“气海” 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宗气 13 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行于脉中) 功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营气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14 气能生血:气能促进血液生成,所以补血药中常配
5、伍少量补气药 气能行血: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故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 气能摄血:气能固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故气虚导致的出血,用补气摄血的方法 气为血之帅 15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血脱者,气亦随之脱,故治疗大出血时,多用补气固脱的方法 血为气之母 奇经八脉 16 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督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冲脉 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带脉 六淫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 17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 18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寒邪 19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
6、挟湿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暑邪 20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秽浊(痹证、淋证、湿热带下) 湿性黏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 2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燥邪 22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致肿疡 火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 火邪 23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七情内伤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邪正盛衰 24 实中夹虚:如外感热病后期,耗损津液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 虚实夹杂 虚中夹实:脾阳不振,无力运化水湿导致的水肿病 真实假虚证:如邪实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的肌肤失养 也称之为
7、“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证:本质虚证,但却出现实证的症状,也称之为“至虚有盛候”。 阴阳失调病机 25 阴盛则寒(或称阴盛则阳病)-实寒证,治疗原则:寒者热之 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或称阳盛则阴病)-实热证,治疗原则:热者寒之 阴虚则热-虚热证;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26 阴盛格阳 阴盛症状: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格阳于外:身热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阴阳格拒 阳盛格阴 阳盛症状: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状 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等假寒之象 27 亡阳: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脉微欲绝 亡阴:汗热而黏、气喘烦躁、身体干瘪、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 阴阳亡失
8、 预防与康复 28 1、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预防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的传变 康复的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康复 中医诊断基础 望诊 29 1、失神:又称无神,预示精损气亏神衰(“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望神 2、假神: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危候 如原来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红赤如妆 3、神乱 癫病:神志痴呆,喃喃自语,笑哭无常(病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狂病:神志昏狂,呼号怒骂,打人毁物(病机:痰火扰乱心神) 痫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病机: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30 白色:主失
9、血证、虚寒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 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证、惊风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证、淤血证 望色 31 胖大舌:多是脾肾阳虚 瘦薄舌:多是气血两虚或是阴虚火旺 芒刺舌:火热内盛 望舌形 32 白苔:表证、里寒证(积粉苔:常见于瘟疫和内痈)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苔:主里证(里寒证,亦可见于寒湿证)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望舌色 33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 腐苔:主食积或痰浊 剥落苔:胃气阴两伤 有根苔:多见于实证、热证,提示有胃气 无根苔:多见于虚证、寒证,提示胃气匮乏 望舌质 34 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征兆 痿软舌:多见于气血虚极
10、 颤动舌:多见于气血两虚,肝风内动 吐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 歪斜舌:多见于中风 短缩舌:多见于寒凝筋脉、痰湿内阻、热病伤津 望舌态 35 痰色白清稀(寒证),痰色黄(热证) 燥痰:痰少极黏,难以排出 湿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 肺痈证:咳吐脓血如米粥状 热伤肺络: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 望痰涎 36 胃气虚:呕吐物清稀而夹有食物,无酸臭味者 胃热或食积:呕吐物秽浊酸臭 内痈:呕吐脓血,味腥臭 望呕吐物 37 湿热:色深黄而黏;寒湿:稀薄如水样,夹有不消化食物 先便后血,气色黑褐的是远血;先血后便,其色鲜红的是近血 望大便 38 小便混浊不清-湿浊下注,或脾肾气虚 尿有砂石者-石淋;尿如膏脂者-膏淋
11、望小便 诊闻 39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常见于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多属于心气大伤的虚证 狂言:言语粗暴,狂妄叫骂,失去理智。多是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独语:喃喃自语,见人便停止。常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 语声错乱 40 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多因气虚所致 叹息:胸中郁闷不舒而长叹;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少气与叹息 41 白喉:咳声如犬吠样 顿咳(百日咳):阵发性,连声不绝,咳而气急,终止作鹭鸶鸟叫声 咳嗽 42 口气酸臭-胃有宿食 口气臭秽-胃热或消化不良 口气 问闻 43 恶寒发热:提示外感表证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提示半表半
12、里证 但寒不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 问寒热 44 但热不寒 1、壮热:里热证 2、阴虚潮热(又称“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发热 典型症状: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咽干燥、舌红少津 3、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典型症状: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 4、阳明潮热:由于胃肠燥热內结所致。日晡阳明旺时而热甚,又称“日晡潮热” 典型症状:腹痛拒按,便秘燥结 45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风寒。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热 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多是由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多因阴虚所致 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亡阳绝汗: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亡阴绝汗:汗出如珠如
13、油、燥扰烦渴 问汗 46 胀痛:多为气滞; 重痛:多因湿邪困遏 刺痛:为淤血疼痛; 隐痛:多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 冷痛: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 灼痛:多为火邪内盛,或阴虚阳亢 绞痛:多为有形实邪闭阻所致; 掣痛:经脉失养所致,与肝病有关 问疼痛 47 口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提示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提示体内有淤血 问口渴 与饮水 48 消谷善饥:提示胃火炽盛。 饥不欲食:提示胃阴不足 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是胃强脾弱证 恶食:多见于伤食,脾不健运。 问食欲 49 口甜而腻-脾胃湿热;口中酸馊-食积内停 口淡乏味-脾虚不运;口苦-肝胆实热 问口味异常 50 若带下量多色
14、白,清稀如涕-脾虚湿注 带下色黄,黏稠臭秽,或伴有外阴瘙痒疼痛-湿热下注 带下变化 51 腹内有肿块,推之不移且痛有定处的,为癥为积,多属血瘀 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的,为瘕为聚,属气滞 按诊 脉诊 52 弦脉: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滑脉:主食滞、痰饮、实热 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洪脉:提示邪热亢盛 脉象和主病 脏腑辨证、内科辩证论治(见PDF版本) 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53 黄帝内经最早的中医典籍 伤寒论六经辨证,众方之祖 巢氏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医学典籍 54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 本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