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笔记(共14页).doc
《《变态心理学》笔记(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笔记(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变态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个案调查法 实验法:病程实验 病程的治疗 儿童自然实验 动物实验 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 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 三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 统计学指标 社会适应性指标 以个人经验为指标 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
2、指标 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 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六): 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 五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我国心理学倡导人丁瓒曾提出这一学科的任务:是以心理学特征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 六、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简述 (一)中国古代的记载 1我国古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2.我国古医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成书的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 (二)
3、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历史简述阿克列比亚德首先使用“心理障碍”与“心理缺损”等名称,而另一位医生格伦区分了“感觉病症、记忆病症 心理错乱 等三种类型的障碍 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几次变革,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活动一方面受人体,特别是大脑生理,生化机制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其社会实践环境所制约,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变化的物质根源。 (一)遗传学基础,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是不能直接遗传的,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在人的社会实
4、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论 (二)大脑解剖与生理基础 病理形态学的研究 布罗卡发现了额下回后部的局限性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并将这一区定为言语运动中枢, 1874年威尔尼克发现脑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的病变引起言语感觉障碍,定为言语感觉中枢 斯培利所创立的“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或“大脑半球机能定侧化”的概念。 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巴普洛夫的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等基本现象是条件反射或暂时联系,提出最基本概念是睡眠时相“正常相 均等相反常相 超反常相 麻醉相 抑制相” 他最突出的成就关于“实验性神经症”概念的建立,包括兴奋过程的过度紧张,
5、抑制过程的过度紧张和灵活性过度紧张等三种情况 (三)神经生化基础 1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5羟色胺 y氨基丁酸 神经肽 2神经内分泌 神经内分泌作用指神经细胞同时具有把神经信号转变为激素传递信号的功能, 内分泌系统与行为的关系表现在内分泌激素是行为的调节剂,同时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影响内分泌激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 四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学医学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运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因素来解释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或各种精神病患,同时主要采取生物学方法来加以消除克雷丕林所著精神病学教程也是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先驱者,也是把实验心理学方法用于研究变态心理和精神
6、病的首创者,他把精神病分为三大类:1伴有精神障碍 的已知的躯体疾病(包括脑疾病,躯体病 中毒)2未见病理解剖所见的内因性精神病(包括真性癫痫、早发性痴呆 躁狂抑郁症)3人格的偏离和反应状态(包括病态人格和心因性反应) 三章行为障碍的心理学观点 观点:1心理动力学观点2行为(学习)理论3人本主义观点4认知心理学观点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 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和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他发现了“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取代了催眠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假说, 本我,生物我或伊特 自我,现实我,通过与现实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
7、伊特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 超我是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部结构部分,三者的关系构成了人格动力结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婴幼儿期包括口欲和肛欲两个阶段 儿童期包括生殖器期 潜伏期,年龄在612岁, 青春期又称生殖器期,逐渐转向异性 成年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被誉为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 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有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其次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三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
8、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二行为(学习)理论 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认为引起反应的条件(即刺激)都是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他反对主观的推测和解释,而主张用客观的试验方法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这一观点从巴普洛夫关于狗的应答性条件发射实验的成功和桑代克关于学习效果现象的发现中得到有力的支持。 斯金纳可称为是当代用学习与行为理论来解释行为异常而贡献最大的心理学者,他及同事认为心理异常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获得性行为,因此,对于精神病的诊断无非就是对特定行为反应改变的分类。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能力外,
9、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 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不必通过强化,而只要通过模仿就能获得。 沃尔普在南非借助于经典条件作用下的技术而创立了系统脱敏疗法并有效的应用到临床上以后,操作条件作用技术和模仿学习技术也同时相应的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中,各种各样具体有效的行为疗法也应运而生,并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起来。 第二个里程碑: 行为主义观点对人的行为异常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来解释,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客观现实证方法,用实验事实和数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只依据推论。同时提供了许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而且比较规范的行为疗法,并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和各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治疗之中。因而行为(学
10、习)理论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三 人本主义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所创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是人本主义的核心,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认为它是在人自我发展过程中,在与环境或别人的接触与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罗杰斯还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总是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罗杰斯还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和交友小组
11、疗法。 四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疗法:用以解释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问题的新观点即认知心理学观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的心理疗法。 埃利斯:把认知心理学观点用于临床的开创者之一,他把认知对情绪的调节原理应用于临床,从而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 他认为人生来可以既有理性的思维和合理的信念,又可以有非理性的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人们的 情绪和行为的反应(C)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外界刺激性事件本身(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这就是埃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依据,称为ABC理论 贝克创立了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的认知转变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贝克认为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
12、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事件和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认知方式。 认知心理学观点,强调认知改变在心理障碍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对心理异常现象及其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有些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依据认知理论创立了各种不同形式且行之有效的认知疗法。这是认知心理学观点的主要贡献。 第四章心里一场的社会文化根源 生理学因素只能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文化因素则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一 社会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成因 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变动、冲击的几种现象: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 人口流动(移民群体) 二心里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文化因素
13、的制约 三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与处理方法的差别 (一)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异常评定标准的影响 (二) (二)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待心理异常的态度和处理办法 近年来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称为社区心理学或社区精神病学 社区精神卫生与设去治疗,首先是由卡普兰等人于1974年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主张首先把精神病人先送到中途康复站(临时中间站) 四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 即精神病患尽管会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社会本身对心理变态也负有责任,因此,社会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主张精神疾病的定义,病因的解释和治疗都应立足于社会。 五 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观点 人体疾病尤其是精神病患绝对不会是单
14、一的因素造成的,必须从多维的角度来考虑心理异常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的问题。当然,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关的因素,概括起来只不过是三个方面,即生物学因素 心理学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这三个方面因素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之间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过可以认为,任何心理异常想像的产生,都可能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观点,称为综合分析观点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五章认知心理障碍 共有3个:感知觉障碍 记忆障碍 思维障碍 不识症(感知和识别能力缺失症) 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感知
15、异常现象称为不识症 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幻觉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幻觉里的另一种特殊形式是机能性幻听 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表现 变现在空间特性方面的感知综合过程的障碍称为视物变形症,有视物显大症(看到的物体变大)和视物显小症(变小)以及视物错位症(近的看远远的看近)和非真实感(周围事物看得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性) 二记忆障碍 识记 保持 回忆 再认 遗忘症: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
16、;不能回忆的有时还能再认,如果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称为完全性遗忘。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的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这称为遗忘症 再认错误这是记忆减退的一种特殊形式,病人对过去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称为旧事如新症。病人对于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称为似曾相识症。 记忆错乱包括虚构症和错构症 错构症:病人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件,错误的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张冠李戴,唐汉不分。
17、虚构症是指病人在回忆中把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的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三思维障碍 思维过程障碍: 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 2联想过程的障碍 3思维逻辑进程(或逻辑结构)的障碍 (一)抽象和概括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抽象概括过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形成和掌握概念的能力受到损害。 (二)联想过程的障碍 表现: 1.联想过度:表现为联想速度反常的加快,这种症状称为思想奔逸 2联想贫乏表现为联想速度反常的慢,联想内容的贫乏。 3联想错乱 较轻者表现为思维松散,即联想的范围过于散漫,思想内容虽然多少也有点联系,但缺乏逻辑的必然的联系.严重时表现为思维破裂,思想内容缺乏内在的应有的
18、逻辑性。 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 1逻辑倒错性思维,又称病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推理缺乏逻辑依据,可在没有前提的条件下做出结论,也可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设置前提,还可倒因为果,以致前提和结论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使人无法理解。 2象征性思维主要表现为患者往往把两类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或概念生硬的联系起来。 3诡辩症是指病人在言语的语法和外表结构上都是正常的,但言论的内容却是空泛的,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论证。 语词新作是一种思维逻辑结构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 去生造一些新词新字,或用图形和符号代替某些概念。 妄想:实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19、 分类:按照起源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按照结构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 按照内容性质分为被害性质妄想、夸大色彩的妄想和贬斥性质的妄想。 被害性质的妄想: 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 影响妄想 嫉妒妄想 属于夸大色彩的妄想有: 夸大妄想 发明妄想 钟情妄想 属于自我贬斥性质的妄想: 自责自罪妄想 疑病妄想 妄想产生的条件: 1病人在意识清醒下,由于某种身体内、外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对外界刺激物的认识出现异常,就可能在认知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发展为妄想 2妄想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产生 3在情绪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 4思维过程本身有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 5在人格障碍的背景上产生妄想 (三) 关于
20、思维障碍的一些理论 1布鲁勒的内向性思维学说 2思维的倒退学说 六章情感障碍与行为障碍 (一)情感活动异常 情感:人对现实事物总是采取某种态度并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喜悦 悲哀 恐惧 愤怒 快乐 忧愁等,即为情感。 (二)表现为高涨和兴奋的情感活动异常 1情感高涨表现为病人的情感活动显著增强,经常表现的欢欣喜悦,得意洋洋,说话时总是语音高昂,喜笑颜开,病人对一切都感到非常乐观,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兴趣,而且骄傲自负,有夸大色彩。 2欣快 3情感爆发 是一种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异常 4病理性激情是一种突然、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5易激惹 (三) 抑
21、郁 恐惧和焦虑 抑郁 恐怖症 焦虑 (四) 情感和情绪错乱 1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表情倒错:是内心体验和表情动作之间不相协调的表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矛盾心理 (五) 情感淡漠和倒退 1情感淡漠:的病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在疾病早期,往往表现为细致的情感逐渐丧失,病人对家人显得不关心、不体贴、对周围人和事物态度冷淡,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以后则慢慢发展为典型现象。 2情感减退的病人对各种外界事物逐渐丧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情感体验。 二意志和行为动作异常 意志是人在其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提出确定的目的,并为达到目的而自觉的控
22、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坚持行动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二)意志活动的异常表现 意志增强 意志减弱 意志缺失 (三) 行为动作的异常表现 两个方面:1随意运动本身受到破坏,即随意性受到削弱或丧失 2意志活动和随意动作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 1随意动作的异常 A木僵状态:病人几乎静止不动,经常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 抑郁性木僵 心因性木僵是在突然遭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一种状态 紧张性木僵病人全身骨骼肌肉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主动运动几乎完全消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态,僵住不动 器质性木僵 B蜡样屈曲:是在木僵状态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
23、张形 C违拗症(抗拒形)病人对别人加于它的动作和提示不仅没有相应的反映,而且加以抗拒,在临床上可见到两种表现:主动性违拗 被动性违拗 D被动性服从与违拗症正好相反,病人对于任何意见于要求都无条件的接受,并立即执行,即使执行结果会对他造成损害或引起痛苦,他也照样去做。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处于休眠状态的病人 E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持续动作 病人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持久的、机械的重复一种单调动作,这些动作相应的与刻板言语、模仿言语和持续言语一起出现 F作态:病人做出一些古怪的、愚蠢的和做作的幼稚动作、姿态、步态或表情或用怪声怪调跟人说话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2意志行为和其他兴奋性行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态心理学 笔记 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