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共8页).doc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文论考试复习纲要1、古代文论三大高峰:刘勰、叶燮、王国维2、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特征:(1)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概括性、内涵丰富性);如风骨、气等。(2)形象性的概念: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又:郑燮:“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3)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司空图诗品皆用四言诗形容风格,又如:鲍照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雕绘满眼。”又如:“陆海潘江”说。3、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有体系;无体系;潜体系。其实,中国文论既有体系性特征,又有非体系性特征。4、先秦文论的特点:先
2、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发轫与奠基期开端时期,特点有:(1)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或文章,而是散见于先秦的诗文中,主要见于哲学著作。(2)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3)先秦文论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一重在对文学内容的规范,一重在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两大基石。(4)先秦时期没有学科之分,先秦人谈到“文”或“文学”时,并不专指今之文学,但也包含之。5、“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可以说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文学理论的观点。“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大难以估量。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
3、、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的许多讽刺和揭露社会黑暗政治的诗篇,无不是受“诗可以怨”的影响。即使是现代,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进步诗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进行勇敢的干预,也可以说是对“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扬!6、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理论的积极影响。7、“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
4、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他自己的伟大的著作史记就是“发愤著书”说的最好实践。8、魏晋南北朝文论的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迟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
5、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
6、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9、“本同末异”:曹丕关于文体论的重要观点,意思是不同形式的文章其基本性质与创作规律是相同的,有其共性,但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创作特点与风格,有其个性。此观点肯定了创作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要求遵循共性并尊重个性。10、文气说:曹丕关于作家风格论的重要观点。“气”既指作家先天的气质、才情、禀赋等,也指由此而形成的创作风格。曹丕认为,作家先天之气直接影响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从而肯定了作家先天素质与其创作之间的
7、关系。总之,“文气说” 充分认识到作家内在素质对创作的重要性,此观点对刘勰养气理论、韩愈气盛言宜说、苏辙“文者,气之所养”、等均有重大影响,但此观点注重先天素质的同时忽视了后天养气的功夫,有一定局限性。11、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我们讲过的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都不是专门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12、陆机关于想象构思的理论:(1). 强调想象构思活动必须在专心致志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同时还需深入思索,广泛探寻,才能使想象构思活动圆满完成,即
8、:“收视反听,耽思傍讯”。(2). 想象构思活动非常活跃,不受时空限制,既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又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 想象构思活动是伴随着形象和情感的过程,活动顺利时作家才思泉涌,浮想联翩,下笔如神。想象构思活动是否顺利,直接影响作家的创作。(4). 想象构思活动中常有文思开(通)塞不一的情况。文思通畅时写作非常顺利,文思受阻时则难以正常写作,即使勉强而为,也写不出好作品。但陆机不知开塞之所由。13、诗品的影响主要有:(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9、。(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土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理论(如司空图韵味说、四外说,王土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14、皎然诗式:皎然的诗歌理论集中在他的诗论著作诗式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问题。注意以下几点(1)“意”与“境”的关系 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就是所谓“假象见意”,“缘境不尽曰情”,“诗情缘境发”。即是说,意(即他说
10、的“意”、“情”)与境(即他说的“境”、“象”)是互为依存、触发的。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皎然是第一人。(2)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的难、易两种情况:诗式论“取境”:“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象(象或作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这是“取境”艰难的情况。这种“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的情况,是在写作当时的情景。但在写作成篇之后,又看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取境”的高手。又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这
11、是“取境”容易时的情况。这就是说,有的时候,灵感开通,就会笔随意到,宛如神助,创作顺畅。但这种“取境”之易,并非天才,而是“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3)皎然对言意关系的认识。皎然注意到这种高意境的作品完成之后,便有了超越表层文字和形象之外的多层的,乃至不尽的审美意味,提出了“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看法。这样的作品自然“情在言外,旨冥句中”,“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能激起读者多层次乃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景。这种“文外之旨”的言意关系无疑是对庄子“得意忘言”的言意关系论的继承何发展,并将对司空图、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论产生影响。(4)皎然的诗歌风格论 皎然把风格分为19类,分别以一个字来概括其风
12、格特点。十九类中,有的标目准确,如“高,风韵朗畅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有的却可商榷,如用“贞”、“忠”、“节”、“志”来说明诗歌风格,无疑是把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混为一谈了,而且标准也不一致。但至少皎然是在陆机、刘勰风格论基础上,又向前探讨、推进了一步。(5)皎然的影响 皎然的“意”与“境”理论影响了后代的诗歌意境说;其“取境”难易论、言意关系论对后代的构思论、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的创作论都有影响。15、白居易诗论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成绩卓著的诗人,而且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的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学习白居易的诗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而作”论;
13、2白居易的诗歌讽刺观;3诗歌的“根、苗、华、实”论;4白居易诗论之弊病。16、司空图837-908,今山西人,长期隐居,并拒绝参加黄巢起义。朱温代唐,乃自杀。不仅有理论,也工创作。诗品又名24诗品,专讲风格理论。与李生论诗书提出韵味说。司空图诗论主要观点介绍:“司空图诗论选录”是隋唐五代文论重点学习内容。主要应该掌握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的阐述及其影响:(1)论“思”与“境”的关系,提出 “思与境皆”说;(2)把“味”作为诗歌的第一要义,提出“韵味”说;(3)追求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提出“四外”说;(4)司空图诗论之影响。司空图是晚唐的重要诗人,著名的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深入、精
14、辟地阐述了诗歌的意境理论。分述如下: (1)司空图论述了“思”与“境”的关系,提出了“思与境偕”说: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 偕往,相互融会,这就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刘勰、皎然,但比他们表述得更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2)提出“韵味”说: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
15、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就是指诗歌要有丰富的醇美韵味,而这种韵味必须含蓄在诗歌的语言意象之外。这并不是任何一篇作品都有的,只有有意境的作品才具有这种韵味。(3)“四外”说:司空图在论述诗歌 “意境”时,追求含蓄蕴藉的境界,提出“四外”说。 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这也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分而言之,则是指作品的无尽的情致,启人深思的理趣和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
16、唤、再现出来。(4)影响:“思与境偕”说、“韵味”说、“四外”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又精辟的阐述,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如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受到司空图诗歌理论一定的影响。17、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把汉魏至晚唐诗与佛教的大小乘做了一番比较,然后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提出了“妙悟”说。(1)“妙悟”说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
17、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即认为“妙悟”是诗歌创作的当行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造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和诸家体制的高下不同。(2)“兴趣”说:“妙悟”是就创作主体而言,“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是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严羽特别推重“盛唐气象”,认为盛唐诗歌即具有这种审美特征,他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
18、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3)“诗有别材、别趣”说:宋诗所缺少的正是唐诗这种“兴趣”,即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往往“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以“妙悟”和“兴趣”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批评反对宋诗的议论说理、夸示才学的倾向。所谓“别材”,就是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别才能,与学问、知识无关的才能。他认为,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韩诗远逊于孟诗,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所谓“别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讲的,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说教的道理、性理。(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论 考试 复习 纲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