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共1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3)空气置换 凡用惰性气体置换过的设备,人罐前必须用空气置换惰性气体,并对罐内空气中的含氧量进行测定。罐内动火作业除了罐内空气中的可燃气体含量符合动火规定外,氢含量应在 1821的范围。若罐内介质有毒,还应测量罐内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4)罐外监护 罐内作业一般应指派两人以上作罐外监护。监护人应了解介质的理化性能、毒性、中毒症状和火灾、爆炸情况;监护人应位于能经常看见作业罐内全部操作人员的位置,眼光不得离开操作人员;监护人除了向罐内作业人员递送工具、材料外,不得从事其他工作,更不准擅离岗位;发现罐内有异常时,立即召集急救人员,设法将罐内受害人员救出,监护人应从事罐
2、外的急救工作;如果没有代理监护人,即使在非常时候,监护人也不得自己进入罐内;凡进入罐内抢救的人员,必须根据现场的情况配备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及安全带等防护用具。决不允许不采取任何个人防护而冒险人罐救人。(5)用电安全 罐内作业照明使用的电动工具必须使安全电压在干燥的罐内不大于36V,在潮湿环境或密闭性好的金属容器内不大于 12V;若有可燃性物质存在时,还应符合防爆要求。悬吊引灯时不能使导线承受张力,必须用附属的吊具来悬吊;引灯的防护装置和电动工具的机架等金属部分应该用三芯软线或导线预先可靠接地。(6)个人防护 罐内作业前应使罐内及其周围环境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戴防毒面具人罐
3、作业,这时防毒面具务必事先作严格检查,确保完好,并规定在罐内停留时间,严密监护,轮换作业;罐内空气中含氧量和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均符合安全规定时才能进行作业,还应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罐内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工作帽、工作服、工作鞋;衣袖、裤子不得卷起,作业人员的皮肤不要露在外面;不得穿戴沾附着油脂的工作服;有可能落下工具、材料及其他物体或漏滴液体的场合,要戴安全帽;有可能接触酸、碱、苯酚之类腐蚀性液体的场合,应戴防护眼镜、面罩、毛巾等保护整个面部和颈部;罐内作业一般穿中筒或高筒橡皮靴,为了防止脚部伤害,也可以穿翻毛牛皮靴等工作鞋。(7)急救措施 根据罐的容积和形状、作业危险性大小和介质性质,作业前做
4、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对直径较小,通道狭窄,一旦发生事故进入罐内抢救困难的作业,下罐前作业人员就应系好安全带。安全带以备有腰带(胸带)及肩带,用肩胛骨中央的铁环吊起来的构造为好,以便把罐内受害者以站立的姿势拉上来。操作人员在罐内作业时,监护人应握住安全带的一端,随时准备好把操作人员拉上来。罐外至少准备好一组急救防护用具、如隔离式面具、苏生器等,以便在缺氧或有毒的环境中使用。罐内从事清扫作业,有可能接触酸、碱等物质时,罐外预先准备好大量的清水,以供急救用。(8)升降机具 罐内作业用升降机具必须安全可靠。使用的吊车或卷扬机应严格检查,安全装置齐全、完好,并指定有经验的人员负责操作;在罐内使用梯子时
5、,最好将其上端固定在罐壁上,下端应有防滑措施,根据情况也可采用吊梯。罐内作业安全技术九措施 清理刷洗这是罐内作业首要的、且极其重要的步骤。对盛装酸、碱和有毒物质溶液的罐清理时,首先应采取正常方法排出液体物质。当排放不尽时,再从放净口放出,但需要妥善处理,严禁乱流或冲人下水道;对罐内的固体残渣应用长柄工具进行清掏,但对起爆药制造设备内的残渣,严禁用任何工具进行掏挖,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化学处理。在清理完罐内的物质后,应再用压力不低于150KPa,密水柱大量冲洗罐内壁。对于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罐,要使用临时抽风机排除毒性气体,并注意疏散无关人员。对刷洗的废水废液应处理后方可排放,严防中毒、着火、腐蚀和环
6、境污染。一般把废液进行稀释沉淀、过滤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允许排放标准后排放;或使用化学药品,通过中和、氧化、还原、凝聚、吸附或离子交换等方法把酸性或碱性液处理至排放标准后排放;或排人废水废液处理车间,统一处理后排放。2可靠隔离需要进行作业的罐槽必须与其它设备可靠隔离,并将与罐槽相连的一切管线切断或用盲板堵死,避免其它设备中的介质进入检修的罐内。3切断电源 进入有搅拌或其它有动力电源的罐内作业前,必须切断电源,上锁或设专人看管,井在电源处悬挂“严禁合闸”的警告牌。4气体分析入罐内作业前必须对罐内空气中的含氧量进行测量,氧含量应在1821的范围内。若罐内介质是有毒的,工业卫生人员还应测定罐内空气
7、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使其低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规定。对涂漆、除垢、焊接等作业过程中能产生易燃、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应加强通风换气,并加强取样分析。5个人防护入罐内作业应穿戴好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具,穿戴好工作帽、工作服、工作鞋。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等,必须系牢安全带,并严格检查,确保防护用具完好。入罐作业要定时轮换,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5分钟。6预救措施企业应根据作业情况做好相应的预救方案,在罐外准备好急救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安全带和救生器等,以便在缺氧或有毒的环境中使用。另外,在罐内从事清理作业,有可能接触酸、碱等
8、物质时,罐外应预先准备好大量的清水及相应的药水,以便急救用。7现场监护在罐内作业时,应指派两人以上进行罐外现场监护。监护人应了解罐内介质的理化性能、毒性、中毒症状及火灾、爆炸性。监护人应处于能看见罐内作业人员的位置,眼光不得离开作业人员,并与罐内人员有信号联系。监护人不准擅离岗位,除向罐内作业人员递送工具、材料外,不得从事其它工作。发现罐内有异常时,监护人应立即召集人员设法营救,在没有其他监护人时,不得自己入罐营救。另外,凡进入罐内抢救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安全带等防护器具,严禁冒险人罐。8办理手续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后,应按有关规定到技安管理部门办理作业手续,并经技安人员、主管领
9、导检查批,准后方可作业。9善后处理罐内作业结束后应清理现场,把所有工具。材料等拿出罐外,防止遗漏在罐内。浅谈化工设备内作业危险及安全措施化工生产工艺复杂,运行环境恶劣,设备极易因高温、高压、腐蚀等因素出现故障,需要检修。而化工设备内检修,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针对检修作业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安全防范措施。 化工生产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化工设备塔、釜、槽、罐、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多数为特种设备,而这些化工设备运行时所接触的介质,多数是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碱、强酸性物质,在化工工艺运行过程中又处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因此,化工设备内检修作业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若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采取安
10、全防范措施,可能发生人身伤害、爆炸事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 化工设备内作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化工设备内作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内外之间相互隔断,导致作业空间通风不畅,照明不良。 (2)活动空间较小,工作场地狭窄,导致作业人员出入困难,相互之间联系不便,不利于作业监护。 (3)有限作业空间内,一般温度较高,导致作业人员体能消耗较大,易疲劳,易出汗,易发生触电事故。 (4)有些塔、釜、槽、罐、炉膛、容器内留有酸、碱、毒、尘、烟等介质,具有一定危险性,稍有疏忽就能发生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而且一旦发生事故,难以施救。 2 化工设备内检修作业采取的安全防范措
11、施 化工设备内作业必须严格执行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9-88、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HG23012-1999等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2.1 安全隔离 安全隔离就是将所要检修的化工设备,在作业之前必须采取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等方式与系统运行设备、管道,进行可靠隔离,不能用水封或阀门等代替,防止阀门关闭不严或操作失误而使易燃、易爆、有毒介质窜入检修设备内,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2.2 切断电源 化工设备磨煤机、搅拌机、造气炉等,运转机械装置设备,进入内部检修作业之前,必须将传动皮带缷下,或把起动机械的电机电源断开如取下保险丝、拉下电器闸刀等,并上锁,使在检修中的运转设备不能启动
12、,并在电源处持“有人检修、禁止合闸”的警告牌。 2.3 取样分析 进入化工设备内作业,必须预先办理进塔入罐作业许可证,并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审批人员应到现场认真检查,落实安全措施;对检修的设备采取一系列工艺处理,如隔离、转换、中和、清洗、吹扫等。凡用惰性气体(一般为氮气)置换过的设备,入罐前必用空气转换出惰性气体,然后进行取样分析;对罐内空气中的氧含量进行测定,符合安全标准,检修人员才能入内;若在罐内进行动火作业时,除要求氧含量在1821的范围内,罐内空气中的可燃物含量必须符合动火规定;若罐内介质有毒,还应测定罐内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要低于其最高允许浓度;对涂漆、除垢、焊接罐内通风换气,并按时
13、间要求取样分析,发现超标情况、立刻停工处理。 2.4 用电安全 罐内作业所使用的照明、电动工具必须是安全电压,在干燥的罐内,电压应小于36V;在潮湿环境或密闭好的容器内,安全电压应小于12V;若有可燃性物质存在,还应符合防爆要求。电动工具要有可靠接地,严防漏电现象发生。 2.5 个人防护 进罐作业检修人员,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以及对化工设备内的介质有所了解,针对不同介质穿戴不同劳动防护用品,如特殊的情况下戴防毒面具入罐,并严密监视罐内情况变化,限定罐内作业时间,进行交替作业,减少在塔内停留时间。 2.6 现场监护 进入设备内检修时,设备现场必须至少有1人进行专门监护,监护人要熟悉
14、设备内介质的毒性、中毒症状,火灾和爆炸性,根据介质特性备齐急救器材、防护用品。监护人所站位置能看清设备内作业人员作业情况。监护人除了向制备内递送工具、材料外,不得从其他工作,更不能擅离岗位,发现设备内有异常时,立即召集急救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凡进入设备内抢救人员,必须根据现场情况穿戴好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绝不允许未采取任何个人防护而冒险进入设备救人。 2.7 现场急救措施 在意外事故发生后,能及时、迅速、正确地对受伤人员进行抢救,以及对事故现场进行处理。因此,在作业之前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接触有毒、缺氧的化工设备,应备有劳动保护用品、消防器材(隔离式防毒面具、灭火器)。接触酸、碱等
15、介质应备有清水,医生和救护车辆。 2.8 教育培训与应急救援 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教育,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技能。作业之前,制定有效的应急事故救援预案。1997年8月,南京某化学纤维厂原液车间在停车检修时,1名车间技术人员和1名工人进入黄化罐进行除锈工作(黄化罐的主要作用是将用以生产化学纤维的主原料棉短绒,经蒸煮、洗涤、打浆、漂白、碱化、老成处理后而生成的碱纤维素,加入液态二硫化碳等原料进行黄化胶化,生成溶于碱液的纤维素黄酸酯,俗称“粘胶”),铲除附着于罐内壁的粘胶皮,并涂刷除锈剂进行除锈处理。除锈工作正在进行时,2人逐渐感到头昏眼花,浑身无力
16、,急忙呼救,正在附近工作的车间班组长和1名工人先后下罐救人,也瘫倒在罐内。好在此时厂消防队员迅速赶到,戴上空气呼吸器,下罐将4人救起,迅速送到厂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断,4人系二硫化碳中毒。经及时抢救,对症治疗,4人得以康复。对此事故,厂领导和车间技术人员深感疑惑,建厂以来该车间曾多次进行过类似的黄化罐除锈工作,从未发生过中毒事故,为何这次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呢? 1 事故原因分析 为迅速查明事故原因,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经多次深入现场勘查,查明了事故原因: 事发之前,厂物资科购人了新型除锈剂MD82(pH约为3.0,呈强酸性),并废弃了此前一直在使用的偏碱性除锈剂。此次检修,黄化车间所使用的正是
17、这种新型除锈剂MD82。 当工作人员在黄化罐内涂刷除锈剂MD82时,呈酸性的除锈剂与粘胶皮内少量存在的碱(NaOH)发生中和反应后,剩余的大量除锈剂与粘胶皮内的纤维素黄酸酯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含有大量二硫化碳有毒气体。其反应方程式如下:随着反应的进行,罐内二硫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最终导致罐内工作人员发生急性二硫化碳中毒。 2 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职工在有限空间作业时(如进入塔、釜、槽、炉膛、容器、锅筒、地下室、地坑、窨井、下水道以及其它密闭场所等处进行作业),因一些不起眼的“小原因”而引发的大事故。如2003年2月,江苏某味精厂一分厂一女工在用提桶从调酸罐取样
18、时,提桶不慎掉入调酸罐内,另一男职工在帮其下罐拿桶时,吸人罐内残留的氨气,中毒窒息,无法出罐,车间班组长和车间主任先后下罐救人,均因吸人氨气而死亡。2003年5月,景德镇市某技术监督局的2名高级工程师和1名工程师,在检查某电子公司准备重新启用的液化气储罐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排放和清洗,而罐内却残余着大量的液化气,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第一位高工首先进入储罐内,很快发生窒息,没能再上来。第二位高工感到情况不妙,立即进入罐体搭救,结果同样一去不回。紧接着,工程师,甚至在场的一位司机也进去了结果,4个人中,仅有1人侥幸生还。2003年8月30日,江阴市某船舶工程公司清油队在江阴夏港长江
19、拆船厂清除运输船“罗多西”号底舱,当舱底油层仍存留约30cm时,1名职工下舱底查看护油情况,发生中毒,其他3名作业人员相继下舱底救人,导致4人中毒,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诸如此类的“不知山有虎,就向虎山行”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采取任何相关的防护措施就进入有限作业空间作业、救人,结果不但活儿没做好、人没救成,把自己也搭上的工伤事故不在少数。 通过对此类事故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生产检修中,有限空间作业比较频繁,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作业。 21 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11 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内外之间相互隔断,导致作业空间通风不畅,照明不良; 212 活动空间较小,工作场地狭窄,导致
20、工作人员出入困难,相互之间联系不便,不利于工作监护; 213 有限作业空间内(如炉膛、容器、锅筒、地下室、地坑、窨井、下水道)一般湿度和热度较高,导致工作人员能量消耗大,易疲劳; 214 有些塔、釜、槽、炉膛、容器、锅简所残留的酸、碱、毒、尘、烟等介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而一旦发生事故,难以施救。22 防范措施 以上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因此,有限空间作业除了要严格遵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99年版)、涂装作业安全规程中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GB294291)、液化石油气移动式压力容器检修安全规程 (HAB0022
21、001)和人罐作业“八个必须”等有关规程规定外,特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 了解情况,方法合理 在进行罐内清洗置换、清理残渣、除锈等作业时,一定要对罐内残留物质的性质有所了解,并根据其特性采用性质相对稳定的、不与罐内介质发生物化反应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有导致中毒、火灾等危险的置换剂、清洁剂和除锈剂。如本文所分析的二硫化碳中毒事故中的碱纤维素黄化罐的除锈,因罐内残存的粘胶皮与酸会发生反应并产生二硫化碳有毒气体,故不能采用呈酸性的除锈剂MD82,而应采用碱性或中性的除锈剂。而对一些忌水性物质,如氯磺酸、三氧化磷、发烟硫酸等,则不能使用含水的清洁剂进行冲洗置换。对一些受撞击或碰到火花即可发生
22、火灾爆炸的易于附着罐壁的物质,如硝铵等,如需使用器具将其从罐内壁铲除,则要使用铜铲、铜刷等有色金属制成的工器具或其它非金属工器具轻刮轻铲,切忌使用铁制器具,避免火花产生。 222 定时检测 在进行罐内作业时,要定时对罐内有毒有害介质进行检测。生产中,经常发生已经经过清洗、置换并分析检测合格后的贮罐,在隔日工人入罐作业时发生中毒伤亡事故的惨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定时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通常,在对贮罐、反应器等有限空间进行清洗、置换和通风时,只能去除贮罐等有限空间内表面的有毒有害物,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因罐内压力、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沉积在罐内涂层、腐蚀坑和其它杂质内的有毒有害物会逐渐
23、散发出来。所以要定时进行检测,当浓度超标时,要再次清洗置换,检测合格后才能再次人罐作业。 223 克服盲目心理,采取防护措施 在突发罐内事故时,要克服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就人罐救人的急切盲目心理。发生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时,监护人或事故发现者应当及时呼救,在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带上防毒面具或呼吸器以及其它一些防护措施后,才能人罐救人。切忌因救人心切,盲目下罐救人而发生一人罐内出事,救人者下一个倒一个的悲剧,从而导致事故伤亡人员的增加和事故的人为扩大。 224 加强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 要加强对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之所以会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故,主要的一点是操作者和救人者安全意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受限 空间 作业 安全措施 1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