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理论概述(共3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酸碱理论概述(共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碱理论概述(共3页).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酸碱理论引言:在中学化学阶段,我们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碳酸钠水溶液是显碱性的,它为什么不是碱呢,经过现在的深入的学习,我对酸碱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酸碱定义的理论是在不断拓展中前进的,酸碱的形式也在不断的拓展延伸着。关键词:酸碱、离子、质子、电子对正文:1.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是一种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会离解,能离解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物质是酸;能离解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是碱。”这便是我们在中学化学阶段所使用的酸碱理论。该理论由阿伦尼乌斯在1884年提出。通过对单质的水溶电离特性定义出酸碱,理论的核心落在了单质在水溶液中
2、电离出的离子是否为氢离子和氢氧根上。并很好的解决了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问题。由于酸碱与氢离子及氢氧根相关,中和反应的实质也就定义为了氢离子和氢氧根结合为水的反应,并且由于离子浓度是一个实际可测得的量,酸碱的相对强弱便可根据氢离子与氢氧根的离子浓度大小来衡量,使一些定量计算成为了可能。这种定义是我们所最为熟知的了,如HCl为酸,NaOH为碱,HCl与NaOH的反应便是这种定义下的一种极为常见的中和反应。但是,这套最广为大众所熟知的酸碱理论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他只适用于水溶液中的情况,而不能解释水溶液中不含氢氧根的物质显碱性及非水溶液中,不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也会表现出酸性或碱性的现象(如乙醇钠
3、在乙醇溶液中显强碱性)。虽然如此,这套理论由于它的基础性和对于简单现象的普适性,如今仍被广泛大众所接受和使用。2.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够释放出质子(H+)的物质,无论它是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无论它是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这种由丹麦的布朗斯特和英国的劳瑞于1923年各自独立提出的理论打破了酸碱离子理论的局限性,以质子为新的核心,酸和碱的定义围绕质子展开,使酸与碱不在拘泥于必须是一种单质,而把理论的范围扩充到了离子与原子上。在此种理论下H2O成为了一种酸,而NH2成为了一种碱。不仅如此,这种新的理论还把看似对立的酸碱联系了起来,酸成为了质
4、子给出体,给出质子后遗留部分就是碱,而碱是质子接受体,在接受了质子后便成为了酸。从而出现了有名的酸碱共轭关系。用公式表示为:酸1碱2=酸2碱1如:CH3CH2OH + NH2= CH3CH2O + NH3酸碱反应本质上便成为了质子的传递,并通过传递反应,可以很容易的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度。由于质子的转移在溶液中普遍存在,酸碱质子理论还将中和反应、盐类水解、水的电离等一些反应可以用通式来表示,简化了离子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碱的范畴,并适用于非水溶剂体系,甚至液相体系和气相体系。加深了人们对酸碱的理解。但和阿伦尼乌斯的酸碱离子理论一样,这套理论同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只适用于有质子转移的物质,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酸碱 理论 概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