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电镜技术(共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冷冻电镜技术(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冻电镜技术(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冷冻电镜技术课程学习报告一、课程所讲基础知识回顾1、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1)上世纪50年代的负染技术(分辨率2mm):该技术的原理为重金属燃料与H结合,特点为对电子散射强,视野暗,衬度大,易观察到生物材料。但不足之处在于染料颗粒较大,不易进入分子内部。此外,因样品需要脱水处理,会造成结构失真。(2)上世纪60年代的三维重构技术 三维重构的数学原理为傅里叶变换,其关键性质为:三维函数投影的傅里叶变换等于该三维函数傅里叶变换在垂直于投影方向上的中央截面。因此,通过对待测立体物质的多角度投影信息采集,可以借助数学的桥梁,重构出该物质的三维结构。显然,对待测物质投影
2、采集的角度越多,越精确,重构出的三维图像越接近真实。 在60年代,T4噬菌体的结构通过该方法被成功解析。(3)上世纪70年代的电子晶体学 即根据电子衍射的花样确定物质的晶体结构。被观测的物体通过物镜形成衍射图样,而这些衍射光束的低散射角部分再通过透镜而形成显微像。该方法相当于对原物体进行两次傅里叶变换,一为将物体转换成衍射谱,二为逆傅里叶变换使衍射谱重构成显微图像。 在70年代,电子晶体学的发展使得第1个膜蛋白结构被成功解析。(4)上世纪80年代的快速冷冻技术(分辨率达到0.2nm) 主要原理为将样品快速冷冻在玻璃态的水中,样品不需脱水,结构与在溶液中相同,呈天然状态。因此,电镜成像得到的更接
3、近原物质的真实结构,且分辨率高。2、冷冻电镜技术介绍(1)关于玻璃态冰:冰的结构多种多样,包括六角形冰、立方体冰等,其物理状态与冷冻速率有关。若要形成玻璃态(即无定形态)的冰,需要冷冻速率达到每秒钟104摄氏度。此时,冰的结构呈现各向同性,不会因成像角度不同导致图像产生偏差。(2)操作步骤概要: 冷冻包埋转移至液氮或液氦中观测,图像采集三维重构(3)图像采集的质量要求: 应保证样品在玻璃态冰中的分布均一,厚度一致切适当,避免污染。此外,特别应注意的是,该方法对电子剂量很敏感,最适为10e/A2,明显超过最适剂量即容易因受到过量电子辐射而破坏物理结构,导致冰迅速汽化,出现气泡,造成图像采集不成功
4、。 因此,必须采用低剂量技术(20e/A2),用1k3k倍的低倍镜寻找,在目标域的临近区聚焦,使记录区域仅在拍摄时(1s左右)受到电子辐射,保证样品不被损坏。二、课外补充学习:冷冻电镜技术难点的扩展阅读1、冰晶污染冰晶污染是冷冻电镜的主要问题和最重要的难点,可发生在冷冻电镜的各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冰晶污染的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在冷冻制样阶段,冰晶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冷冻速率不够;(2)冷却剂的温度未接近凝点;(3)容器边缘的小冰晶坠入液氮中黏附在样品上,或在样品转移过程,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在样品表面。2、电子辐射损伤电子辐射损伤的原因几乎均可归结为热效应,被辐照区域的损伤大致可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冷冻 技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