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共45页).doc
《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共4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共45页).doc(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内容一、 心理学概述(考点)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注意:此概念第一部分是“正常成人”,不是“人”,也不是“成人”;第二部分须记住“三最”。二、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两大类、四个方面)(一) 心理过程1、 认知: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2、 情绪、情感、意志 情绪和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
2、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二) 人格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 需要、动机需要:人体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2、 能力、气质、性格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
3、内容。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具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己)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四、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边缘学科。只有从自然、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第三单元 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世纪中叶,由于引进了实验的研究方法,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1840年,德*韦伯发现“韦伯定律”(
4、差别感觉阈限)。 2、1860年,德*费希纳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3、1885年,德*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 4、1879年,德*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心理杂志。二、近、现代学派(20世纪30年代前)(一) 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德*冯特、铁钦纳观点:运用内省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找出构成心理的基本因素。(二)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华生观点: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SR)。(三)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德*魏特海墨观点: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四)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詹姆士观点: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5、机能、作用。(五)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三、当代学派(60年代后)(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美*罗杰斯、马斯洛观点: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宜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二) 认知心理学观点: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三)
6、生理心理学观点: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第四单元 研究的原则、方法一、原则(一) 客观性原则1、科学的手段 2、实事求是的态度(二) 辨证发展原则(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方法(一) 自然观察法(一般观察法)(二) 调查法1、访谈法 2、问卷法(三) 个案法(四) 实验法1、 自变量: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2、 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的变化。3、 控制变量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与功能(重点)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营养单位。组成:1细胞体 2树突 3轴突分类:1感觉神经元(
7、传入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3中间神经元(传入/传出之间的联络神经元)功能:1接受刺激(信息) 2传递信息 3整合信息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神经: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联系感觉输入和感觉输出的神经机构. 组成: 1躯体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组成)A脑神经:12对B脊神经:31对,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运动.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组成) 功能: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肠胃平滑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特点: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后意识或意志可在一定程度上调
8、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A 交感神经的功能:唤醒有机体, 调动有机体的能量.B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一) 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由外周神经系统的脊神经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二) 脑干 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分,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由延脑/脑桥/中脑构成. 对侧传导:从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与身体两侧成为对侧传导/对侧支配的状况. 脑干网状结构:是许多散在的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纤维交织构成的一个神经网
9、络结构,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的神经结构. (考点)(三) 间脑(丘脑/下丘脑)1丘脑:是网状结构最高部位的终端(在控制睡眠与觉醒中起重要作用),是大脑皮层下感觉的较高级中枢.2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直接中枢. 对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激活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四) 小脑小脑功能:1保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肉紧张度 3实现随意/不随意运动边缘系统:由大脑皮层底部向内翻卷而成.边缘系统功能:1调节脑干/下丘脑的功能 2支配动物本能行为3调节内脏器官活动 4整合情绪体验5其海马结构是短时记忆的机构四、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与大脑白质组成大脑)的结
10、构、功能 结构: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机能分区: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皮层联合区。 皮层感觉区:A 视觉区(枕叶后端) B 听觉区(颞叶颞上回) C 躯体感觉区(顶叶中央后回) 皮层运动区:额叶中央前回 特点:1、不论感觉和运动,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头下脚上。 2、身体敏感部位、灵敏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大; 身体迟钝、活动少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小。 3、大脑两个半球与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的关系。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考点) 单侧化: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1、 右利手者,言语功能、以及与言语有关的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活动
11、,左半球占优;2、 左利手者,有的与右利手者相反,有的没有单侧化现象。3、 1860年,法*布洛卡发现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4、 20世纪60年代,美*斯佩里进行了“割裂脑”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左、右半球的各自优势。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1 垂体腺 2 甲状腺 3 胸腺 4 胰腺 5 肾上腺 6 生殖腺 内分泌系统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第三单元 巴甫洛夫学说 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一、兴奋、抑制(重点)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兴奋: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较强的活动状
12、态。 抑制: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较弱的活动状态。二、反射、反射弧、反馈(重点)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作用是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调节效应器的活动。三、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人类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四、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工具) 条件反射桑代克、斯金纳五、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一、第二信号
13、系统的区分点:有无引起反射的外在刺激物。即:有外在刺激物,为第一信号系统;无外在刺激物,仅有语言、声音等虚幻媒介,为第二信号系统。五、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若被破坏会引起消极情绪。如午睡的习惯。第三节 认识过程第一单元 感觉一、感觉及其种类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外部感觉: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味觉 E 皮肤感觉(触、温、冷、痛) 2、内部感觉:A 运动觉 B 平衡觉 C机体觉(内脏感觉)二、感受性、感觉阈限(两者成反比)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
14、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称: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韦伯定律:I / IK 。 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韦伯常数(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SK logR 。 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常数。 (1860年) 即:心理量与刺激的物理量之对数成正比。三、感觉现象(考点)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特点:1、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现象,但痛觉难于适应。 2、其他适应过程一般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而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二)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
15、: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分为:正后象、负后象(红色负后象蓝绿色;黄色负后象蓝色) (三)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四)联觉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四、视觉 (一)适宜刺激:380780纳米波长的电磁波 (二)视觉神经细胞:1 锥体细胞明视觉器官:能分辨物体的细节、颜色。 2 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仅能分辨物体的轮廓。 (三)颜色视觉 1、颜色: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明度由物理强度决定明度;饱和度由彩色中所占比例决定饱和度。 色光的混合是相加;颜料的混合是相减。 2
16、、色盲:分为色盲、全色盲、部分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 色觉异常者自己察觉不出自己在色觉上的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因为色觉缺陷者对明度非常敏感,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差别。 男孩的色觉异常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如果外祖父是色盲,爸爸也是色盲,女孩才会是色盲。五、听觉 (一)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二)听觉器官:科蒂氏器官 (三)特性:1、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2、响度:由声波振幅决定; 3、音色:由声波波形决定。六、其他感觉 (一)嗅觉 嗅觉器官: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二)味觉 味觉器官:味蕾 种类:酸、甜、苦、咸 (三)皮肤感觉 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
17、觉 (四)平衡觉(静觉) 平衡觉器官: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耳石、三个半轨管) 感觉方式: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三个半轨管内的液体流动、耳石的运动,都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 平衡觉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如晕车、晕船。 (五)运动觉(动觉) 运动觉器官:分布在肌肉、筋腱、关节部位。 (六)机体觉(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中的痛觉、皮肤感觉中的痛觉之间的区别: 1、内脏痛觉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且有放射作用; 2、皮肤痛觉的性质清楚,定位很准确。 痛觉的特点:A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有生物学意义,因此痛觉最难适应。 B 对痛觉的感受,个体之间差
18、别很大,与其对疼的认识、态度、性格、意志有关。第二单元 知觉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一、基本特性(重点) (一)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二)选择性:根据自己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 (三)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 (四)理解性: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二、种类 (一)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
19、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判断依据:1 对象的重叠 2 线条、空气的透视作用 3 明暗、阴影 4 运动时形成的视差 双眼视差:人的双眼相距70毫米,用双眼同时看同一物体时,双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 是我们判断远近的主要依据。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的判断依据:1 计时器提供的信息 2 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 3 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生物钟)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 (三)运动知觉 似动现象(动景现象):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四)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4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