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实验报告(共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控实验报告(共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实验一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对过渡过程的影响;(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熟悉Routh判据,用Routh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结构框图:如图1.2-1所示 (2)对应的模拟电路图 (3)理论分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开环增益。(4)实验内容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
2、合。在此实验中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阻尼比:。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结构框图 (2)模拟电路图:如图1.2-2所示。 (3)理论分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其中),系统的特征方程为。(4)实验内容实验前由Routh判断得Routh行列式为 1 20 12 0 0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所以有得0K41.7K 系统稳定K=12 R=41.7K 系统临界稳定K12 R41.7K 系统不稳定 四、实验步骤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置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
3、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左右2.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1)按模拟电路图1.2-2接线,将1中的方波信号戒指输入端,取R=10K。(2)用示波器观察系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超调Mp、峰值时间Tp和调节时间Ts。R=10K:(3)分别按R=60K;160K;200K;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响应曲线C(t),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Mp、Tp和Ts,及系统的稳定性。并将测量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实验前必须按公式计算出)。将实验结果填入表1.2-1中,表1.2-2中已填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R=50K:R=160K:R=200K:表1.2-1参数
4、项目R(K)KnC(tp)C()Mp(%)tp(s)ts(s)响应情况理论值测量值理论值测量值理论值测量值01过阻尼2001无1无无2.92.5单调指数3.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1)按图1.2-4接线,将1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R=30K。(2)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并记录波形R=30K:(3)减小开环增益(R=41.7K;100K),观察响应曲线,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1.2-3中。表1.2-4中已填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略)R=41.7K:R=100K:表1.2-3R(K)开环増益K稳定性3016.7不稳定发散41.712 临界稳定等幅振荡1005稳定衰减收敛五、实验现象分析与讨论1.
5、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实验参考测试值见表1.2-2。表1.2-2参数项目R(K)KnC(tp)C()Mp(%)tp(s)ts(s)响应情况理论值测量值理论值测量值理论值测量值01过阻尼2001无1无无2.93.5单调指数其中、2、典型三阶系统在不同开环增益下的响应情况实验参考测试值见表1.2-4。表1.2-4R(K)开环增益K稳定性3016.7不稳定发散41.712临界稳定等幅振荡1005稳定衰减收敛3、注意:在做实验前一定要进行对象整定,否则将会导致理论值和实际测量值相差较大。4、由于实验箱上各元件不一定完全精确、测量误差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实验数据与理想实验结果有一定差距属正常现象,并非实验
6、失败。 实验二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一、实验目的(1)根据对象的开环传函,作出根轨迹图(2)掌握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3)通过实际实验,来验证根轨迹方法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实验对象的结构框图:如图2.1-1所示 2.模拟电路构成:如图2.1-2所示系统的开环增益为K=500K/R,开环传递函数为3.绘制根轨迹(1)由开环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中最高阶次n=3,故根轨迹分支数为3。开环有三个极点:(2)实轴上的根轨迹起始于0、-1、-2,其中-2终止于无穷远处起始于0和-1的两条根轨迹在实轴上相遇后分离,分离点为显然不在根轨迹上,所以
7、为系统的分离点。将带入特征方程(3)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将S=jW代入特征方程可得:根据以上计算,将这些数值标注在S平面上,并连成光滑的粗实线,如下图所示。图上的粗实线就称为该系统的根轨迹。其箭头表示随着K值的增加,根轨迹的变化趋势,而标注的数值则代表与特征根位置相应的开环增益K的数值。 4.根据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图所示的根轨迹图,当开环增益K由零变化到无穷大时,可以获得系统的下述性能:R=500/K。(1)当K=3,即R=166K时,闭环极点有一对在虚轴上的根,系统等幅振荡,临界稳定。(2)当K3,即R166K时,两条根轨迹进入S右半平面,系统不稳定。(3)当0K166K时,两条根轨
8、迹进入S左半平面,系统稳定。上述分析表明,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根轨迹不仅能够分析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根据对系统暂态特性的要求确定可变参数和调整开环零、极点位置以及改变它们的个数。这就是说,根轨迹法可以用来解决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由于他们是一种图解求根的方法,比较直观,避免了求解高阶系统特征根的麻烦,所以,根轨迹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四、实验步骤1.绘制根轨迹图:实验前根据对象传函画出对象的根轨迹图,对其稳定性及暂态性能做出理论上的判断。并确定各种状态下系统开环增益K的取值及相应的电阻值R。2. 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
9、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置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左右。注意:实验过程中,由于“ST”端和“S”端短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而该对象的响应时间较长,看不全整个响应过程,此时只需在响应过程中将信号源中的“ST”端和“S”端之间的短路块拔掉即可。3.按模拟电路图接线,并且要求对系统每个环节进行整定;将2中的方波信号加至输入端。4.改变对象的开环增益,即改变电阻R的值,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测量输入端和输出端,观察对象的时域响应曲线,应该和理论
10、分析吻合。发散(小于166K):临界稳定(R=166K):收敛(大于166K):五、实验思考与讨论1、如何通过改造根轨迹来改善系统的品质? 答:可通过增加开环的零、极点来改造根轨迹, 来改善系统的品质2、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由于“ST”端和“S”端短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而该对象的响应时间较长,看不全整个响应过程,此时只需在响应过程中将信号源中的“ST”端和“S”端之间的短路块拔掉即可。(2)此次实验中对象须严格整定,否则可能会导致和理论值相差较大。实验三 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波特图的绘制方法及由波特图来确定系统的开环传函(2)掌握试验方法测量系统的波特图
11、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或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一)实验原理1.频率特性当输入正弦信号时,线性系统的稳态相应具有随频率( 由0变至)而变化的特性。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是:尽管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不是正弦函数,而是其他形式的周期函数或非周期函数,但是,实际上的周期信号,都能满足狄利克莱条件,可以用富式级数展开为各种谐波分量,而非周期信号也可以使用富式积分表示为连续的频谱函数。因此,根据控制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可推算出系统在任意周期信号或非周期信号作用下的运动情况。2.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系统的正弦稳态响应具有和正弦输入信号的幅值比和相位差随角频率(w
12、由0变到)变化的特性。而幅值比和相位差恰好是函数中的模和福角。所以只要把系统的传递函数中令,s=jw,即可得到。我们把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或频率传递函数。当w由0到变化时,随频率w的变化特性成为幅频特性,随频率w的变化特性称为相频特性。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结合在一起时称为频率特性。3.频率特性的表达式(1)对数频率特性:又称波特图,它包括对数幅频和对数相频两条曲线,是频率响应法中广泛使用的一组曲线。这两组曲线连同它们的坐标组成了对数坐标图。对数频率特性图的优点:它把各串联环节幅值的乘除化为加减运算,简化了开环频率特性的计算与作图。利用渐近直线来绘制近似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而且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具有奇
13、对称于转折频率点的性质,这些可使作图大为简化。通过对数的表达式,可以在一张图上既能绘制出频率特性的中高频率特性,又能清晰地画出其低频特性(2)极坐标图(或称为奈奎斯特图)(3)对数幅相图(或称为尼科尔斯图)本次实验中,采用对数频率特性图来进行频域响应的分析研究。试验中提供了两种实验测试方法: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频率特性的测量用来直接测量对象的输出愤率特性,适用于:时域啊应曲线收敛的对象(如惯性环节)该方法在时域1曲线窗口将信号源和被测系统的响应曲线显示出来,直接测量对象输出与信号源的相位差及幅值衰减情况,就可得到对象的频率特性。间接频率特性的测量用来测量闭环系统的开环特性,因为有些线性系统
14、的开环时域响应曲线发散,幅值不易测量,可将其构成闭环负反馈稳定系统后,通过测量信号源、反馈信号误差信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对象的开环频率特性。4. 举例说明间接和直接频率特性测量方法的使用(1)间接频率特性测量方法对象为积分环节:1/0.1S由于积分环节的开环时域响应曲线不收敛,稳态幅值无法测出,我们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将其构成闭环,根据闭环时的反馈及误差的相互关系得出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积分环节构成单位负反馈模拟电路如图3.1-1所示。 理论依据开环特性为:采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则上式表示为:其中G(jw)为积分环节,所以要将反馈信号误差信号的幅值及相位按上式计算出来即可得积分环节的
15、波特图。测量方式:实验中采用间接方式,只须将两路表笔CH1和CH2来测量图中反馈测量点和误差测量点,通过移动游标,确定两路信号和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和幅值关系,即可间接得出积分环节的波特图。(2)直接频率特性测量方法只要环节的时域响应曲线收敛就不用构成闭环系统而采用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输入、输出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关系,就可得出环节的频率特性1、实验对象:选择一阶惯性其传递函数2、结构框图 3、模拟电路图 4、测量方式:实验中选择直接测量方式,用CH1路表笔测输出测量端,通过移动游标,测得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源的幅值和相位关系,直接得出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利用教学实验系统提供
16、的频率特性测试虚拟仪器进行测试,画出对象波特图和极坐标图。1.实验对象的结构框图 2.模拟电路图 开环传函为:,闭环传函:得转折频率w=10rad/s,阻尼比=0.5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此次实验采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量对象的闭环频率特性及间接测量方法测量对象的频率特性。1.实验接线TDACC+的接线:将信号源单元的“ST”插针分别与“S”插针和“+5V”插针断开,运放的锁零控制端“ST此时接至示波器单元的“SL” 插针处,锁零端受SL来控制。将示波器单元的“SIN”接至信号输入端。TD-ACS 的接线:将信号源单元的“ST”插针分别与“S”插针和“5”插针断开,运放的锁零控制端“ST”此时接至控制
17、计算机单元的“DOUT0”插针处,锁零端受“DOUT0”来控制,将数模转换单元的“/CS”接至控制计算机的“/IOY1”,数模转换单元的“OUT1”,接至图的信号输入端.2.直接测量方法(测对象的闭环频率特性)(1) “CH1路表笔插至图315中的4运放的输出端。(2)打开集成软件中的频率特性测量界面,弹出时域窗口,点击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根据需要设置好几组正弦波信号的角频率和幅值,选择测量方式为“直接测量,每组参数应选择合适的波形比例系数,具体如下图所示(3)确认设置的各项参数后点击按钮,发送组参数,待测试完毕,显示时域波形,此时需要用户自行移动游标,将两路游标同时放置在两路信号的相邻的波峰
18、(波谷)处,像在47来确定两路信号的相彬,两路信号的幅值系统将自动动读出,重复操作,直到所有参数测量完毕。(4)待所有参数测量完毕后点击B按钮,弹出波特图窗口,观察所测得的波特图,该图由若千点构成幅频和相频上同一角频率下两个点对应组参数下的测量结果。点击极坐标图按钮G,可以得到对象的闭环极坐标如下: (5)根据所测图形可适当修改正弦波信号的角频率和幅值重新测量,达到满意的效果。3.间接测量方法:(测对象的开环频率特性)将示波器的“CH1”接至3运放的输出端“CH2”接至1运放的输出端,按直接测量的参数将参数设置好.将测量方式改为“间接”测量,此时相位差是反馈信号和环波特图如下:误差信号的相位差
19、,应将两根游标放在反馈和误差信号上,测得对象的开环波特图如下:测得对象的开环极坐标图如下:4.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过程中要去除运放本身的反相的作用,即保持两路测量点的相位关系与运放无关,所以在测量过程中可能要适当加入反相器,滤除由运放所导致的相位问题(2)测量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所测信号幅值衰减太大,信号很难读出,须放大,若放大的比例系数不合适,会导致测量误差较大,所以要适当地调整误差或反馈比例系数 实验四 线性系统的校正一、实验目的(1)掌握系统矫正的方法,重点了解串联校正;(2)根据期望的时域性能指标推导出二阶系统的串联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
20、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所谓校正就是指在系统中加入一些机构或装置(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调整),是系统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控制校正三种。串联校正是在主反馈回路之内采用的校正方式,串联校正装置串联在前向通路上,一般接在误差监测点之后和放大器之前。本次实验主要介绍串联校正方法。1.原系统的结构框图及性能指标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 由图可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系统的特征参量Wn=6.32,=0.158系统的性能指标Mp=60,Ts=4s,静态误差系数Kv=20(1/s)2.期望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21、采用串联校正的方法,是系统满足下述性能指标:Mp=25,Ts20(1/s)3.串联校正环节的理论推导由公式得=0.4,Wn=10,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由期望值得:,则K20。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取=0.5,则T=0.05s,Wn=20,满足Wn10,得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为因为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且采用串联校正,所以串联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加校正环节后的系统结构框图为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见图1.3-4 四、实验步骤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置了锁零场效应管,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
22、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左右 2.测量系统的性能指标(1)按图1.3-2接线。将1中的方波信号加至输出端。(2)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测量输入端和输出端。计算响应曲线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Mp(%)=60%、ts(s)=4s3.测量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1)按图1.3-4解线。将1中的方波信号加至输入端(2)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测量输入端和输出端。计算响应曲线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是否达到期望值,若未达到,请仔细检查接线(包括阻容值)。Mp(%)=19.5%、ts(s)=0.46s五、实验现象分析下面列出未校正和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23、。(供参考) 实验五 模拟PID闭环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一、 实验目的(1)了解模拟PID闭环控制系统的各种部分构成。(2)掌握模拟PID调节器的设计和参数调整方法。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或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模拟PID控制闭环温度控制系统框图 本实验采用模拟PID调节器,PWM发生环节、驱动电路、测温元件、转换电路等构成闭环温控系统。首先由给定电压与反馈值相减形成偏差,对偏差再进行PID调节,PID调节器的输出经PWM发生器转换成脉宽调制的脉冲输出,经驱动加至电热箱的控制端,控制电热箱的加热功率;而另一方面,电热箱中的测温元件热敏电阻将
24、温度变化转变成电阻值的变化,再由分压电路将电阻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形成反馈值。这里给定电压和温度之间是有一一对应关系的,PID调节器的参数调整的目标是使电热箱的温度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超调达到给定电压所对应的温度。2.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图 四、实验步骤1.实验接线(1)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5v”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2)按图接线,参照表中的温度和电压关系选好给定的电压,仔细检查接线确定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注意电热箱上的固态继电器和设备连接时的极性。注意:当选择温度单元作为实验对象时,给定电压酸不高于0.8V (PID调节器的比例系数为1时)对应温度值大约为70左右。否则温度单元过热
25、可能会导致元件操坏:这里当PWM发生单元的输入电压为1.2V3.4V时将产生PWM脉冲输出,且输入电压和脉冲的宽度成正比。当输入小于1.2V时PWM脉冲输出为零电平,当输入大于3.4v时PWM输出为高电平。2.观察控制效果(1)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路表笔分别测给定电压和电压输出端,运行示波器可观察给定电压和反馈电压的关系,应符合PID控制器的规律。当反馈远小于给定时,PwM脉冲的电平宽度较大,加热的时间长;当反馈接近给定时,PWM脉冲的电平宽度减小,加热的时间也在减小;当反馈超出给定,PWM脉冲的电平宽度较小,加热的时间将变的很短,直到PWM脉冲的电平宽度为零,停止加热。(2)烤箱温度值可由温度计读出。系统上电运行后,可通过对温度上升情况的观察,再根据PID调节器的控制规律,适当调整P.I.D三项参数,即通过修改阻容值来达到修改比例、积分、微分值的作用,使系统能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PID调节器的输出响应为:其中为单位脉冲函数,此次试验取五、实验结果 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