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共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共26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
2、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
3、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17、遗传:是指从
4、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
5、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
6、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
7、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
8、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9、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
10、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
11、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12、获得最佳的发展。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
13、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
14、材;布置课外作业等。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
15、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
16、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
17、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
18、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3.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4.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
19、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7.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8.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9.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
20、维) 5.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6.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7.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8.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9.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0. 幻想、理想、空想 11.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2.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
21、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4.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15.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16.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7.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18.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19.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0.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21. 心理调
22、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22.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23.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24.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25.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26.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7.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
23、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28.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29.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0.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31.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32.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33.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34.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24、。 35.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36.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37.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38.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39.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40.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41.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42. 道德概念
25、: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3.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44.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45.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46.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47.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48.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26、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49.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50.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51.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52.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
27、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53.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54.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55.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56.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57.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
28、种学习方式。 58.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59.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60.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61.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62. 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
29、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63.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64.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5.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66.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67.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68.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69
30、.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70.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71.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72. 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73.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74.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75.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31、 76.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77.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78.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79.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80.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81. 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82. 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83.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
32、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84. 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85.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86.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87.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88. 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89.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90.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91.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
33、. 92.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93. 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94. 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95.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 96.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97.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 98. 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 99. 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 100.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101.
34、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102.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03.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04.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105.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06.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07. 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108.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109.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
35、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110.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111.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112.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113. 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114. 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115.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116.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1
36、17. 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118. 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119. 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120.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121.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122.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123. 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124.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
37、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125. 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126.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27. 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128. 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129. 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130.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
38、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 131.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32. 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33. 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34.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135. 学习障碍是
39、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136.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填空、选择题1、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
40、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高级神经活
41、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 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
42、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4、感觉 一般地,微弱刺激物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反比的关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整体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人们往往把相似的,接近的,连续
43、的事物知觉视为一个整体,这是由于知觉的选择性。由于一系列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反映头部运动频率和方向的感觉叫做平衡觉,对自己的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叫做动觉。 5、记忆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意义识记的条件是理解;机械识记的条件是多次重复。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揭示了遗忘
44、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秒,表象和词语是记忆的主要形式。 6、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不同,可分为再创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的功能包括预见功能、补充功能和代替功能。思维的品质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
45、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有分析无综合。想象的特点是新形象,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科学家计算出地月之间的距离是四十万公里,这一活动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加入收藏 7、情感 人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三种。情感的功能有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三方面。按情绪状态分类。情感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热情四种,情感的产生常以需要为中介。“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心境的特征。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8、意志 意志行动对人的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意志行动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大的阶
46、段。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四个方面。按趋避方向,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三种。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划三个环节。意志行动的几个特征中,最能体现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克服困难。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优柔寡断”与意志的果断性品质相反,“人云亦云”是缺乏意志自觉性的体现。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是意志行动的特征之一,动摇、顽固是与坚持性相反的不良品质。9、个性 个性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动机意向、意图信念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式。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个性倾
47、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信念、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制约着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直接推动人产生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叫动机。个性具有稳定性特征,说明人的个性特征是相对的,在评述个性的本质时,主要标志是社会。自我意识在个性中的作用是调控。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叫间接兴趣。 10、个性心理 气质类型首先是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抽出,后被古罗马医生盖伦继承,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型、胆汁型、粘液质、抑郁质。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五种基本能力。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智力测验也称一般能力测验,比较著名的广泛使用的量表有斯坦福-比纳量表、韦氏量表。气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过程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的特征。“大器晚成”与“早慧”是能力发展时间差异的表现。直率、易冲动心理活动突发外倾气质属于胆汁质。安静、稳定、反映迟缓内倾的气质属于粘液质,强-不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学生马虎粗心或细致认真,反映的是其性格的对待现实特征。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勇敢、勤劳、朴素的特征主要属于性格。独特性、变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