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共3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共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三年级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共3页).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9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
2、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文科)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
3、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
4、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
5、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60分)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佐传隐公四年记载: 四年春季,
6、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日:“王觐为可。”由此可知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A.卫国政局长期动荡 B.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 C.分封秩序仍然存在 D.
7、礼乐制度已经崩溃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秃”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 )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4“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下列表述最接近这一思想
8、内涵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C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D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5“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6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
9、权实现脱离 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7学者王亚南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A推行郡县制度 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 D设立皇帝称号8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A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C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9宋太祖赵匡
10、胤曾对侍臣说:“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后来的历届皇帝也大多基本继承了这种鼓励士大夫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由此可知A理学的产生有了重要前提 B北宋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北宋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 D北宋民间读书风气蔚然成风10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 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魏晋玄学A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B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C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D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11.宋初思想家石介指出佛教兴盛以来“以妖妄怪诞之教灭君臣之道,绝父子之亲:弃道德,悖礼乐,裂五常; 迁四民之常居,毁中国之衣冠,去祖宗
11、而祀远离”据此可知石介反对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破坏纲常伦理,扰乱传统夷夏之分 B.佛教倡导摒弃人性,破坏尊宗敬祖观念C.封建迷信蛊惑人心,扰乱正常统治秩序 D.佛教冲击三纲五常,动播理学统治地位12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也层出不穷,四书章句集注和孔子改制考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两者都( )A冲击了传统教育 B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再现孔子思想精髓13.明朝在明长城沿线及其以南即所谓“九边”地区实行屯田。明人叶向高记载:其行于九边人受田五十亩,赋粮二十四石半,赡其人,半给官僚盖在洪、永年间,辽东屯粮以石计者七十万,甘肃六十万,宁夏十八万此举推行A增加了粮食
12、产量,摆脱了对内地粮食依赖 B避免了外族入侵,巩固了国家的北部边防C.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拓展了农耕文明 D.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抑制了土地兼并141376年,明太祖下令将地方各行省(除南京仍为直隶省外)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其取意“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这一举措在当时A体现了君主的亲民政策 B旨在分化地方官员权力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体制 D极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15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现象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13、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16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71740年,中国1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1两银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 )A正常贸易持续入超 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 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18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
14、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A对外开放的程度B思想解放的尺度 C社会转型的难度D政治改革的力度19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C政治制度
15、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2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21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
16、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A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B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D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22“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下列评论正确的是A两部书的作者系封建顽固派分子 B作者的思想有失科学却利于近代化C两部书的写作目的在于学术研究 D书中思想得到知识分子一致支持23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
17、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24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B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C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D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25电影无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高中历史 三年级 一轮 复习 综合测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