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五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2 .pdf
《2022年新课标五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2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课标五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2 .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 2、5、3 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 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三、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三方面的调整:A 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B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 ,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C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数论
2、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四、具体编排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 表示 能被 整除, 表示 能被 整除。现在:用 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用 2 612 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用 3 412 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 的其他因数。(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 = 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注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3)注意区分乘法各
3、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例 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 的因数(列出积是18 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数是 18 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最大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2)因数个数有限。(3)此结论通
4、过例 1 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例 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 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做一做与例 1 结合起来,提供了2、3、5 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 倍数的特征作准备。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2)倍数个数无限。(3)此结论通过例 1 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22、5、3 的倍数的特征因为 2、5 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 3 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
5、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 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2 的倍数的特征(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2)观察 2 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 的倍数的特征。(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5 的倍数的特征(1)编排方式与 2 的倍数的特征类似。(2) 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的特征,即 10 的倍数的特征。3 的倍数的特征(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 再观察再猜想 验证的过程。(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3) 也可对任一 3 的
6、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 更深刻地理解 3 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1)根据 20 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例 1(找 100 以内的质数)(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 以内的质数,熟悉20 以内的质数。五、教学建议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
7、,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
8、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表面积计算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 、1dm3 、1cm3 以及1L、1ml 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三、编写特点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
9、识图形和概念。(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先通过 “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 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精品资料
10、-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四、具体编排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的变化:(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1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主题图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例 1、例 2 教材先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例 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展示了小组同学对长方体的物品观察操作、填表交流、讨论总结,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这里只是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例 2,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 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 12 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建议:(1)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
12、(2)教师适当引导。如在观察长方体的面时,可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在观察每个面的形状时,可提问: “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做长方体框架时,可启发:要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细木条要满足什么条件?认识正方体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 6 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习五第 4 题,是一个长方体框架直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
13、关系。如,各组棱相互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第 9*题,答案是: AC,DI,EF。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 - - - - - - - - - -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面积教材加强了独立探索、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 “下” 、 “前” 、 “后” 、 “左” 、 “右”标明 6 个面。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
14、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表面积的计算例 1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不同的面的面积怎样算,教材中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例 2 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出计算方法。无需算出长方体6 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在第34、35 页的“做一做”里加以说明。练习六第 2 题,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如,让学生先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上“下”,然后想像折叠的过程,折叠一面
15、确定出它是哪面,就在此面标上相应的文字,如确定是右面,就在此面标上“右”。最后如果能不重不漏的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 “下” “前” “后” “左” “右” ,那么这个展示图就能折成正方体,否则就不能。其中只有第4 个图不能折成正方体。如果想像判断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这些展开图,再剪下来,动手折一折。第 9 题,是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问题。注意提示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第 10* 题,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2 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新课标五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2 2022 新课 级数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材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