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设计(共2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设计(共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设计(共23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学校代码:学生学号: 基于单片机的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设计Non-contact IC card reader design based on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所在单位: 2014年X月专心-专注-专业摘要非接触式IC卡是一种新技术领域的IC卡,这是射频技术和IC卡技术的结合。由于非接触式IC卡快、抗干扰强、安全性高、容易“一卡多用”等特点,在诸如自动充电,识别和电子钱包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以非接触IC卡,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是非接触式IC卡应用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本
2、论文介绍了非接触式IC卡其特点、种类、国际标准、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ARM技术,对ARM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地阐述了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给出了每一部分的实际电路图和应用程序。读卡器的硬件设计包括ARM技术、蜂鸣器控制电路、MFRC500电路设计。关键词: IC卡、非接触式、ARM技术、读卡器Abstract Non-contact IC Card is one kind of new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IC card,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RF technology
3、and IC card technology. Because non-contact IC card has some advantages over common IC card such as its high working speed,good anti -jamming quality, there will be a good prospect for it in many fields such as automatic pricing,identity distinguishing,electric wallet and so on. The non-contact IC c
4、ard reader is one of the key devices of a non-contact IC card system. At first this paper generally introduces the IC card, including its feature, typ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key technology and typical usage. Focus on the ARM technology, the ARM ar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Based on these, the pa
5、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non-contact IC card reader in detail, including the circuit design and software design. Card reader hardware design include the ARM technology, buzzer control circuit, MFRC500 circuit design.Keywords: IC Card, non-contact, The ARM technology, Card reader目录1 绪论非接触式IC(C
6、ICC-Contactless Integrated Circuit Card)也被叫做无触点集成电路卡、射频卡后者非接触式智能卡。早在1968年,德国的Jurgen Dethloff和Helmut Grotrupp就提出了将集成电路怎么装进身份识别卡中大胆的想法,并在同一年获得了专利权利。1969年12月,日本人Kunitaka Arimura提出了一种可以制造非常靠谱的信用卡方法,并于1970年他获得了专利权利,可结果却被叫识别卡或ID卡(Identification Card)。但是,在当时,他们只是提出了怎么把把集成电路芯片成功装入卡中的想法,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直到1974年,
7、法国的罗兰.莫雷诺(Roland Moreno)工程师才提出了将集成电路芯片嵌在一块塑料基片上组成一张叫做存储卡的正确想法,按照这种方式他做出了全球上的第一张IC卡。1977年6月,CII-Honeywell bull公司才成功将4Kbit的MOS存储器装进芯片,完成了存储类IC卡的初始模型。1978年,第一张运用Siemens SIKART集成电路芯片的IC卡身份验证和交易卡(identification and transaction card)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内部拥有CPU的IC卡(cardiac pacemaker user identity card)诞生于1980年11月,IC
8、卡中嵌着CP8微处理器,制造于CII-Honeywell Bull公司。1984年,法国的PPT(Posts,Telegrath and Telephones)把IC卡应用到电话卡中,因为IC卡的良好的安全可靠性,所以获得了成功。2 RFID技术及理论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意思是“无限射频识别系统”,是一种以无线电波存取资料的技术,通过无线结合资料,最后和资料库系统链接,组成连接在一起的庞大系统。由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并运用到了IC芯片上,推动了非接触式IC卡的生成和迅速发展。本章将简略第说明和介绍一下射频识别技术,方便清楚
9、非接触式IC卡的基本信息。2.1 RFID系统结构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电磁传播的特性。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计算机通信网络、电子标签、读写器,RFID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2.1所示:图2.1 RFID系统的结构框图电子标签通常放在需要区分的物品上,因为它内部存放着识别物品所独有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非接触方式读/写来获取。2.2 RFID系统的电子标签读卡器间能量传输电子标签读卡器有两种信号传输,分别是能量传输和数据传输。能量传输是单向的,只能由读写器到电子标签;数据传输是双向的,可以“写”和“读”双向操作。首先先介绍能量传输。读写器的L1(天线线圈)与Ci
10、(电容)组成的LC并联谐振回路,它的谐振频率和发射频率相符,通过加强读写器的天线电流,来提高磁场强度,加强和改善电子标签与读卡器之间的耦合效果。电子标签的L2(天线线圈)与C1(电容)组成相同的振荡回路,此回路同时有利于改善提高传输效率。2.3 RFID系统的电子标签读卡器间信息传输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传输信息是建立在数字通信技术理论和技术上的电感耦合式半双工数字数据通信。它的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如图2.2所示: 图2.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信源就是传输的原始数据,也就是基带数据;信宿是信息传输的末端,和信源相对应。这两个就是非接触式IC卡中电子标签与读卡器的存储区。信道为信息传输的渠道和空间,对
11、于标准非接触IC卡系统,它只能通过电磁波作为媒介的无线通信渠道。信源编码也就是压缩编码,它的作用就是二进制数“1”和“0”来体现模拟信号数字化。它的基本要求:在确保数据传输正确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数字脉冲,来提升信号传输的高效性。信道编码也就是纠错编码,它的作用就是以一定规则来增加纠错信息,形成新的完整的输出信息编码,以确保接收端能按上述来发现信道传输中的错误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确保通信的安全可靠性。接收端和发送端一切对应的反变换。一、编码类型数字通信系统有两类编码: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源编码的目标是提高数字传输的有效性;信道编码的作用是加强提高安全可靠性。在发送端加入纠错码接收端根据规则接
12、受正确的信息。显然,安全可靠性提高了,但传输的有效性就降低了。现在来对二类编码进行介绍:1.信源编码数字通信是通过二进制数“0”和“1”来传输信息的,在发送前,通常先进行信源编码,以此来完成相对应正确的传输码。因为传输信道的场合不同,所以对传输指标也有不同的需求,二进制数“0”和“1”的所表示的也通常不同。通常大家用的数字信号编码有曼彻斯特编码、不归零编码、米勒编码。2.信道编码信道编码是数字通信差错控制理论和技术的核心;专门用来克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因系统特性的不理想和一些信道噪声而引起的错误。(1)数据传输错误类型和差错控制方式分类数据传输错误可被分为:随机错误、突发错误。随机错误也被叫
13、做独立错误,它们出错码彼此独立,相对的信道被叫做随机信道;但是突发错误的前一个码元错误很可能影响下一个码元的正确性,以至于误码的大量的密集出现,与它相对应的信道又被称之为突发信道。数字通信系统的差错控制有四种基本类型,如图2.3所示: 发方 可以纠正错误的码 收方一 FEC 能够发现错误的码二 ARQ 应答信号 可以纠正和发现错误的码三 HEC 数据信息四 IRQ 数据信息图2.3差错控制基本类型A 检错重发(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又称判别反馈和反馈纠错。发送端对其数据进行分组编码,让所有的编码都具备一些检错能力。接收端判别有无错误,然后由反馈信道把判别结果
14、发送回发送端。发送端重新发认为有错误的信息,直到接收端反馈无误。B 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ng,FEC)发送端在发送前对数据进行编码,让编码都具备一定的纠错能力。这样接收端就可以按编码规则自己自动的来检测出相应的错误位置并纠正过来。C 混合差错控制(Hybrid Error Control,HEC)它是ARQ和FEC的优点结合体。由发送方发送和错误检测码的纠错功能代码的修正能力的传播在接收端将自校正,如果超出纠错能力的代码,它将re-ARQ方法根据请求。以确保及时和适当的沟通减少妥协选择解码设备复杂性和成本。D 信息反馈(Information Repeat R
15、equest,IRD)也叫回报检查,是一种无关的信道编码差错控制方式。接收器将接收所有的数据序列返回给发送者通过从发送者的反馈信道来发送数据和反馈数据的比较,以确定错误与否,重发所识别的数据错误,直到发现错误不再。因此,仅适用于传输速率和信道误码率是低的系统。(2) 奇偶校验码奇偶校验码(奇偶校验码)是一种最为简单且最广泛使用的检测码,其编码和验证规则如下:发送方发送数据序列为第一组,然后在每个等待太久数据集增加一个奇偶校验位。例如,IC卡系统中的每个字节(8位)为一组,生成是个奇偶校验位和连接的字节和发送每个字节后(实际发送的九位)。校验位值的规则是:当奇校验,如果包含有奇数个数据集“1”,
16、把校验位“0”;或采取“1”。当我检查,如果包含有奇数个数据集“1”,把校验位“1”;否则,以“0”。即使所有群体,包括含有数字“1”的时候,奇校验总是奇数,当我检查始终是一个偶数校验位;这种方法优点就是容易实现;缺点是只能检测误差数为奇数,为偶数个的错误是无效的,不能确定位错的位置,以致可以检查不能纠错。由于随机误差概率大于偶数随机故障数为奇数的出现,然后计算机通信系统中的方法,优先考虑与随机故障具有更多的应用,但在信道更意外的错误,不应该单独使用。(3) 纵向冗余校验LRC(纵向冗余校验,LRC英格兰也被称为XOR(逻辑异 - 或操作)检查或积累和验证,是一种主要用于数据传输检错编码,操作
17、被称为:发送方拟转让的所有数据字节为按位异或逻辑(XOR),随着收入检查并连接到传输数据后;接收信息序列相同的逻辑异或运算的所有字节(包括数据和校验),如果传输是正确的,新的校验和接收器应00 h如果它不是00小时,现有的传输错误该方法具有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只需使用微控制器最常见的“异或”指令可以简单,快速的实现;。缺点是在字节交换错误的序列传送是无效的,而不能检查出偶数的同样的错误字节。(4) 循环码循环码(Cyclic Codes) ,也被称为CRC码,即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短代码,是基于一种线性分组码的现代代数理论。在数据发送端,根据C
18、RC算法的原理,发送CRC值计算,此值发送到到CRC字段;在接收端,根据从CRC值接收到的发送相比,所接收到的数据帧计算CRC值,并将计算出的值。如果这两个值,数据的准确性;如果数据是不同的,该数据的错误。以这种方式,经CRC补救可以实现错误检测。循环码的算法比较简单切能力强,因此更适合非接触式IC卡使用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二、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电磁波的幅度,频率,相位的三个特征,它们可以改变,以产生各种信号波形的,即在调制过程。称为载波不变的电磁波。由于电磁波有三个特点,所以变化幅度调制方法称为振幅调制幅度调制为短;变化的频率调制方法称为频率调制或FM;改变了相位调制称为相位调制或相位调制
19、。使用调制方法的RFID系统是ASK(幅移键控),FSK(频移键控)和PSK(相移键控),其中ASK的使用最广泛的,读卡器使用该调制方法。 (1)振幅键控(ASK)实现幅移键控调制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当你需要表示二进制1,使载波1的振幅,当需要改变载波调制出二进制0的振幅为零,所以一串二进制代码对应载波幅度对应于1或0。 (2)频移键控(FSK)这要根据不同码0或1让他们到两个频率调节0频率f,波形信号的调制频率变化后的1至2楼一堆编码的频率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良好的抗干扰性,但会占用更多的带宽比ASK。 (3)相移键控(PSK)相移根据编码载波信号的相位,如流动相的数据的值键控调制可以被上述的
20、1,180度和不流动相为0,所以经调制编码将成为波形信号的相位变化的字符串作为数据值。三、读写器电子标签信息传输一种射频识别系统来完成数据的传输有两部分:1. 将信号需要读取的数据进行编码,由天线编码调制后转换包含数据载波信号被发出。 2. 一个电子标签后收到的载波信号到信号解调,得到的编码数据,然后传输的原始数据是由解码处理所得到。仅仅是信号解码,调制和解调,通过该过程,然后被发送至电子标签的过程数据进行解码。四、电子标签读写器信息传输在RFID系统中,从电子标签返回到读卡器中的数据采用负载调制方法,即所谓的负载调制是通过改变负载电阻的大小,在该电子标签的方式改变信号幅度调制。副载波中的负载
21、调制,在操作频率的副载波的距离的两侧的第1,以产生两行,然后让子载波的调制信息编码的数据流传输到2副负载的频谱线的边带。这种方式的调制和调制从读卡器到电子标签数据传输模式的,也可以选择频率调制,幅度调制和相位调制方法。副载波频率通常是在工作频率分频器,这很容易实现对射频识别系统中,常用频率为16,32,或64点。所以847 kHz频率(16),424 kHz频率(32),212 kHz频率(64分)的13.56 MHz的RFID系统副载波频率。2.4本章小结本章主要是RFID系统的简要概述,然后将RFID系统常见的编解码器和调制方式做出了总结和比较,说明能量传输和信息传输的RFID系统的工作原
22、理。3 ARM技术3.1 ARM处理器概述ARM(“advanced RISC machine Ltd”)公司成立在1990年11月,主要做设计芯片技术然后转让其授权。苹果电脑公司是它的第一个客户,它需要向苹果提供高速、低耗的RISC处理器。但是ARM公司仅仅有有技术,在资金上比较短缺,无法购买昂贵的设备,所以无法制造芯片、测试设备和封装,所以有了伙伴公司,它授权伙伴公司VLSL Technology生产,所有技术由它提供支持,正式这种合作,它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也为后来ARM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使ARM技术的支持产权的微处理器,被称为ARM的CPU,从V3版本发展到V6版本,已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单片机 接触 IC 读卡器 设计 2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