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讲课教案(共6页).doc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讲课教案(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特性说课稿讲课教案(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声音的特性说课稿中新初中校 李德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新初中的李德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我准备从以下八方面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
2、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基本探究方法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的心智水平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
3、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三)应对策略因为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二)、过程和方法层面: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两种探究方法。(三)、知识技能方面:(1)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
4、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 (3)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也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在这三个特性中,由于生活原有的经验,声音的音色相对容易理解。(二)教学难点音调比较抽象,所以音调是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极易混淆,这是第二个难点,应重点突破;而本节的第三个难点就是物体的结构特点对振动频率的影响,也就是物体结构特点与音调的关系。五、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交流讨论
5、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同时让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六、学法分析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全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讨论归纳、基本运用。为学生最终明确物理学是“以知识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科学。当然本节课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七、教具准备实物器材:钢尺、橡皮筋、音叉、鼓、纸屑、A4纸、 梳子、扑克牌、装有不同深度水的瓶子等。多媒体器材:ppt
6、文件、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等。八、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课堂引入”、“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 ”、“ 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 理解音色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 课堂小结和巩固 ”、“ 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环节一、课堂引入本节课的开始我准备让全体学生一起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首先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同学老师的声音、歌星歌唱的声音、各类乐器的声音等等,然后让学生辨听并猜测。设计意图:通过激烈的比赛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探究声音的特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二、理解响度并探究其与振幅的关系由于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中,响
7、度更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一个调整,先“响度”后“音调”。教师通过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也需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接下来提问学生:“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转换法”来检查振幅大小。接下安排学生进行几个探究活动:用钢尺、橡皮筋、音叉和鼓来分别来验证“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使学生逐步开始形成规范的探究活动过程。实验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和橡皮筋伸出长度一定、使用同一只音叉和同一面鼓等”
8、。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在探究中让学生明白: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在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这个问题时,还让学生体验“响度”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比如“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声音的响度这一特性。环节三、理解音调并探究其影响因素音调这一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要分配相对充足的时间。首先让学生完成两个体验。 活动1: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活动2:在桌面上把钢尺伸出不同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比较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同样让学生判断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音 特性 说课稿 讲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