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特性、发展和应用(共5页).docx
《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特性、发展和应用(共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特性、发展和应用(共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特性、发展和应用何谓射频识别随着高科技的蓬勃发展,智能化管理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一些门禁卡、第二代身份证、公交卡、超市的物品标签等,这些卡片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实秘密就在这些卡片都使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可以说射频识别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身份识别系统。RFID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RFID是结合了无线电、芯片制造及计算机等学科的新技术。1. 射频识别的定义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的传输特性,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品的自动识别。射频识别常称为感应式电子芯片或近接卡
2、、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一个简单的RFID系统由阅读器(Reader)、应答器(Transponder)或电子标签(Tag)组成,其原理是由读写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应答器,用以驱动应答器电路,读取应答器内部的ID码。应答器其形式有卡、钮扣、标签等多种类型,电子标签具有免用电池、免接触、不怕脏污,且芯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具有安全性高、寿命长等特点。所以,RFID标签可以贴在或安装在不同物品上,由安装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读写器读取存储于标签中的数据,实现对物品的自动识别。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芯片、汽车芯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
3、动化、物料管理、校园一卡通等。2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飞机雷达探测技术。雷达应用电磁能量在空间的传播实现对物体的识别。二战期间,英军为了区别盟军和德军的飞机,在盟军的飞机上装备了一个无线电收发器。战斗中控制塔上的探询器向空中的飞机发射一个询问信号,当飞机上的收发器接收到这个信号后,回传一个信号给探询器,探询器根据接收到的回传信号来识别是否己方飞机。这一技术至今还在商业和私人航空控制系统中使用。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5年,Leon Theremin发明了第一个基于RFID技术的间谍用装置。1948年Harry Stockman发表的论文利用反
4、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的理论基础。Harry stockman同时预言,在能量反射通信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开辟RFID的实际应用领域之前,还要做相当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世纪50年代是RFID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探索阶段,远距离信号转发器的发明扩大了敌我识别系统的识别范围。D.B.Harris提出了信号模式化的理论及被动标签的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RFID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进入了应用阶段。很快,RFID技术与产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测试技术加速发展,出现了早期的规模化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等技术的发展加速了RFID的发展,各种规模化应用发展起来,封闭系统
5、应用开始成形。在1991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州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公路自动收费系统。而近几年来,随着自动收费、门禁、身份卡片等的应用,RFID技术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RFID技术的发展可按10年期划分如下。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1981-1990年
6、: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2001年以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RFID正在成为现实。在我国RFID市场的发展中,政府相关应用占据了RFID应用领域中最大的份额。第二代身价证是近年我国RFID
7、市场规模得以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身价证,政府在城市交通、铁路、网吧、危险物品管理等方面都推动了RFID的应用,主要利用RFID读取的方便性和安全性。政府的推动不仅拓展了我国RFID市场,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发展配套环节、完善产业链,为RFID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在跟踪发达国家RFID技术的同时,自主创新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有多家企业瞄准了标签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产品,在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产品系列化、多样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标签生产方面,初步形成以生产标签芯片的厂家为龙头,以标签天线设计、芯片与天线封装制作为主体的行业队伍。RFID技术的应用只是在某些领域中比较成熟,还需
8、要在更多领域中开展研究,开拓更广阔的应用。3. 射频识别技术特点RFID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电磁耦合方式来传送识别信息,不受空间限制,可快速地进行物体跟踪和数据交换。由于RFID需要利用无线电频率资源,必须遵守无线电频率管理的诸多规范。具体来说,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相比较,RFID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数据的读写功能。只要通过RFID读写器,不需要接触即可直接读取射频卡内的数据信息到数据库内,且一次可处理多个标签,也可以将处理的数据状态写入电子标签。(2)电子标签的小型化和多样化。RFID在读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之限制,不需要为了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此外,
9、RFID 电子标签更可向小型化发展,便于嵌入到不同物品内。因此,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物品的生产和控制,特别是在生产线上的应用。(3)耐环境性。RFID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非接触读写(读写距离可以从十厘米至几十米)、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抗恶劣环境,且对水、油和药品等物质具有强力的抗污性。RFID可以在黑暗或脏污的环境之中读取数据。(4)可重复使用。由于RFID为电子数据,可以反复读写,因此可以回收标签重复使用,提高利用率,降低电子污染。(5)穿透性。RFID即便是被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非透明材质包覆,也可以进行穿透性通信。但是它不能穿过铁质等金属物体进行通信。(6)数据的记忆容量大。数据容量会
10、随着记忆规格的发展而扩大,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数据量会愈来愈大,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会增加,对此RFID将不会受到限制。(7)系统安全性。将产品数据从中央计算机中转存到标签上将为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大大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射频标签中数据的存储可以通过校验或循环冗余校验的方法来得到保证。4.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文简单介绍了RFID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 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 2. 阅读器: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 3. 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有些
11、系统还通过阅读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5.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在耦合方式(电感-电磁)、通信流程(FDX、HDX、SEQ)、从射频卡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射频 识别 RFID 技术 基本原理 特性 发展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