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共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 名词解释1. 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2. 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3. 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4. 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5. 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6.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7. 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8. 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9. 未病先防:使之
2、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10. 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11.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12.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13. 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14. 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
3、治疗方法。15. 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16.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17. 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二、 简答题1、 煎药加水方法
4、1) 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2) 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 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 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 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2、 中草药中毒1) 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2) 尽快清除毒物3) 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 中毒超过6h4) 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5) 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记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 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7) 做好一般护理3、 针刺的注意事项1) 孕妇腰骶部、腹部及能引起宫缩的部位不宜针刺2) 对重要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护理 基础 知识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