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总结(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文献学总结(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概论1. 1984年4月1日国家标准局公布实施的文献标准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 文献含有三大要素:记录有知识、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有一定的记录手段或方式。3. 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即为中医文献。4. 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中医文献学主要研究中医文献的著录、考订与整理,以目录、版本、校勘为核心内容。5.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式:善本影印: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从书:编集各种
2、单独著作而冠的总名。6. P4第一章 中医文献的载体于形制1. 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2. 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用坚硬的契刀凿刻于龟甲或兽甲上的,故甲骨文又称为“契”、“契文”、“殷契”、“殷文”等。3. 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4. 金文多铸于乐器钟、礼器鼎,故又称“钟鼎文”。其中大多是凹下的阴文,称为“款(刻)”;也有一些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5. 缣细绢。帛丝织品的总称。6. 简牍:简是狭长的竹片。牍是比简更宽大的木片,二者经过加工后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7. 卷轴是纸张(纸卷、卷子)发明至雕版印刷术发明之间盛行于六朝隋唐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和书籍形式。8. 书籍制度
3、: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9. 根据中医文献的具体历史情况,古医籍的装订制度可分为简策、卷轴、册叶三种。10. 简策制度是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予以保存的制度。11. 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予以保存的制度。12. 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13. 册叶分为: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第二章 中医文献的目录1. 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2.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3. 正文:是一部目录的主体
4、,有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4. 提要:也称叙录、解题、书录,是用以揭示与报道图书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5. 提要分为:叙录体提要、传录体提要、辑录体提要。6. 小序:是指各种分类编排的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前言)相对而言的。7.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8. 官修目录的特点:著录完备,包罗宏富,且多是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9. 史志目录:是指史籍中含有的目录,包括史书目录和方志目录。10. 史志目录的称谓:“艺文志”、“经籍志”11. 私家目录:是指个人编撰的私人藏书目录。12. 我国历史上最早编修私人藏书目录的是南朝刘宋时期王俭的
5、七志和梁阮孝绪的七录。13. 医藏书目由明尹仲春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科书目。14. 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编,收辑我国自秦汉至清道光年间历代医书2383种。15. 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编,该书收集我国宋代以前已佚和现存的医书1860种。16. 中国医籍通考,严世芸主编,该书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医古籍目录,共收书9000余种。17.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薛清录主编,收录了全国150个图书馆馆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3455种,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书目。18. 四库全书总目是由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等人遵照乾隆的旨意,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所撰写的采
6、入和未采入的古籍提要汇编而成。全书200卷,其中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3461种,79309卷,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书6793种,93551卷。本书卷一百零三至一百零四子部十三至十四为医家类书目,著录医书97部,1816卷。子部十五为医家类存目,著录医书94部682卷。第三章 中医文献的版本1. 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2. 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 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3. 板框:是勾勒刻印文字的外文轮廓线,也就是书版的四周。4. 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称为“栏线”。5. 上栏外称为“天头”,下栏外部
7、称“地脚”,在书版板框左右栏外上角有一个小长方格,像耳朵,称为“书耳”、“耳格”、“耳子”。6. 界格: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亦称“行格”、“界行”。7. 红色的界格称“朱丝栏”,黑色的界格称“乌丝栏”。8. 行款:指书页中正文的行数和字数。9. 版心:一张书页的正中间部分,称为“版心”、“中缝”,也称“书口”、“版口”,正处于折叠的部分。10. 白口黑口:在版心上下两端至边栏,未印有黑线的称“白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黑线粗的称“大黑口”、“粗黑口”、“宽黑口”,特别粗阔,形成长黑块,黑牌的,称“阔黑口”。11. 鱼尾:在版心约1/3处的上端或下端,或上下两端,常刻有状似鱼尾形的记号。
8、12. 象鼻:说法不一13. 口题:上鱼尾下端的版心,刻有书名、卷数、页数,这类文字称为口题。14. 框内提行:遇到本期或帝王有关的避讳字或名词时,在框内另起一行,称为“框内提行”。15. 经过清理眷抄后的书稿,称为“清稿”。16. 中央官刻本:监本、经厂本、殿本、内府本、藩本。17. 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牟利的。18. 坊刻版:凡以刻书经商者,不论其字号称为书棚、书铺、书堂、书肆、书店、书局等,所刊印出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19. 根据印书质量状况不同,计有精刊本、影刊本、写刻本、邋遢本等。第四章 中医文献的校勘1. 校勘: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或与该书有关的文献
9、,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校勘多用狭义。P682. 校勘学:是研究其历史、方法、理论及其规律的方法。3. 1057年-1069年12年时间校注医籍十部:684. 脱文:又称脱、夺、夺文、漏、阙、阙文,是指古籍在超抄刊刻过程中缺失的文字。5. 讹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6. 衍文:指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的文字,或称衍、羡文、剩文、剩。7. 倒文:又称倒,指古书在抄刻过程中颠倒的文字。8. 错简:原指秦汉以前竹木简次序错乱而形成的大面积文字颠倒,把古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统称为错简。9. 校勘的基本方法: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
10、理校法。10. 校勘记:将校勘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逐条记录下来,附载于已经校勘的古书中,这就是校勘记。11. 校勘记:将校勘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逐条记录下来,附载于已经校勘的古书中,这就是校勘记。12. 死校法:这是古代校勘家常用的校勘方式之一,它不直接改动原书中的文字错误,而是把各种异文在校勘之中一一列举,让读者自己甄别正误。13. 活校法:它是根据一书不同版本及其相关的资料,校出底本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在校勘记中说明校改的根据。第五章1. 伪书: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籍。2. 伪书的形式:依托上古,以迎合世俗厚古而薄今的心理,如神农本草经
11、黄帝内经;或前书已佚,托名先世之作而伪造,如所谓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或因名声不显,伪托于名家以重之,如陈修园的医家三字经,始曾托名叶天士;或不便署真名而伪造姓名或托名古人者,如房中术诸书3. 辨伪:辨别伪书的年代和作者的真伪。4. 辨伪的方法:查考历代书目;分析书中内容(从药名考辨、病名、方剂、地名、避讳、器具、学术观点);研究语言特点;考辨引用文献;考订作者生平;综合应用举例。5. 逸书:这种原有其书而后世毁亡、散失不传的书,即为佚书。6. 佚文:被同时代的或后时代的古籍抄录、引证、整理,现已散失的书籍中的文字。7. 辑逸:根据现存文献中存留的各种古籍佚文,通过搜集摘录、考校整理、汇聚编排等工作,使佚书全书或部分复原,这一工作称为辑佚,也作“辑逸”。8. 辑佚工作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狭义的辑佚,即单纯的辑佚书;广义的辑佚,除上述辑佚书外,还包括辑佚文。其一是辑补缺佚;其二是辑补脱佚;其三是辑拾漏佚。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