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必修四理解性默写题兼答案(共11页).doc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修四理解性默写题兼答案(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三、必修四理解性默写题兼答案(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情景默写必修三考纲要求必背篇目一、蜀道难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反复咏叹,借以极言蜀道高峻艰险,慨叹蜀地形势多变的揭示主题的句子是: “_ ,_。”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有太白山阻挡,只有鸟才能凌空逾越到峨眉山山顶的两句:“_ ,_ 。”3李白蜀道难中表明多少年来蜀地与外界交通不便的两句:“_,_。”4李白蜀道难引用五丁开山传说,既增添蜀道开辟之难的神秘色彩,又表达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赞美的两句:“_,_。”5. 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手法来写蜀山之高,蜀水之险的句子是:“_ ,_。”6李白蜀道难中借黄鹤猿猴
2、很难度过,从侧面烘托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 ,_。”7. 李白蜀道难描写青泥道曲曲折折,萦绕山峦盘旋而上的两句:“_,_。”8. 李白蜀道难通过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衬托蜀道难行的句子是:“_ ,_ 。”9. 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_ ,_。”10. 李白蜀道难中,从视听结合的角度,采用拟人手法描写畏途寂寞凄凉情景的四句是:“_,_。_,_。”1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与天边相接,枯松倒悬绝壁之奇的两句:“_,_。”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总写出剑阁地势险要后,说明它易守难攻的特点的两句:“_ ,_。”13李白在蜀道
3、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的丙句是:“_,_。”14蜀道难中用劝告友人不要贪恋享乐,要尽快回来的两句是:“_,_。”二、登高1登高中,作者从视听结合、由高到低角度,描写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写出夔州秋天的典型景物特征的两句:“_ ,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_ ,_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登”蕴含了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 杜甫登高中,借落木和江水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无边无际,推排不尽的忧愁的两句:“_ ,_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
4、悲凉难以排遣,点明诗歌主题的两句是:“_,_。”5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 ,_。”6杜甫登高中的“_ ,_ ”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三、锦瑟1锦瑟一诗“ ”用庄子齐物论中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个物我混同的境界。“ ”一句用望帝魂化啼血杜鹃的典故,抒写不泯的心愿与遗恨,表达出哀怨悲痛的情绪。2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3.李商隐锦瑟中的“_ ,_ ”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5、 。”四、琵琶行1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 _,_ _。”2“_ _,_ 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的诗句是:“_ _ _ ,_ _ _ 。”4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年华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中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的语句:“_ _,_ _。”5白居易琵琶行中写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琵琶女情感压抑,诗人听乐曲到了“直把无声作有声”的境界的是:“_ _ _ ,_ _ _ 。
6、”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 _,_ _”两句描写醉酒送客时的景色和气氛,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7白居易琵琶行中写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之后用比喻表现乐曲突然爆发的句子是:“ _ ,_ 。 ”8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萧瑟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 ,_ _。”9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 _ ,_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10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作者谪居浔阳时的恶劣环境的两句是:“_,_。”11. 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情景,有先声夺人,设置悬念的效果。12.
7、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的动作熟稔和演奏的内容。13白居易琵琶行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大弦声音浊重粗重,小弦声音轻细急促的两句是:“_,_。”14.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两句,采用借喻手法写出大弦声浊重,小弦声清脆响亮的特点。15.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比喻写出琵琶声时而流畅时而冷涩的句子是:“_,_。”16. 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采用借喻手法,写出琵琵暂停后突然响起,雄壮激越的特点。17. 白居易琵琶行中, “_,_”两句,描写曲终时琵琶女结束演奏收拨的动作和声响。18. 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借明月映照江中宁静优美的环境,从侧面描写烘托琵琶声的优
8、美动听和琵琶女演技的高超。19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女当年才貌双全的形象特点。20. 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写出琵琶女年青貌美时富家子弟对她的追捧。21. 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描写战乱使琵琶女家破人亡,自己又一天天的变老的不幸遭遇。22. 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写出琵琶女年老色衰,门庭冷落,无奈下嫁的不幸遭遇。23. 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写出琵琶女深夜做梦,醒来泪流满面,泪痕交错的可怜相。24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作者谪居的浔阳,虽然也有音乐,但是很难听的两句:“_ ,_ 。”25.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表现作者即使在良辰美
9、景之时,也因被贬而沦落天涯而产生孤独无助的苦闷。26.成语“司马青衫”,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白居易琵琶行:“_,_。”四、荀子劝学1.荀子劝学中开门风山提出“_”的中心论点,阐明“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2荀子劝学中的“_ ,_”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观点相同。3.荀子劝学中采用比喻手法,用冰变成水而比水寒比喻人经过学习才能超越自己,证明“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道理的句子是:“_,_,_。”4荀子劝学中 “_,_”两句用木经过墨线比量就会变直,金属靠近磨刀石就会变得锋利的比喻告诉人们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道理。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并时常反省自己才能提升
10、自己的能力的两句是:“_,_。”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 “_,_。”7.劝学中用踮起脚跟张望与登上高处相比,比喻学习与不学有很大的差别的两句是:“_ ,_。”8劝学中强调君子禀赋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利用外在条件的两句:“_,_。”9.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_” “_”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的观点。10老子中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荀子在劝学中说的“_,_。”的说法一致,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11.劝学中以劣马有恒心毅力取得成功比喻学习要有恒心的重要性两句是:“_ ,_。”12. 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分别从反面“_,_”和正面“_,_”论
11、证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13. 劝学一文中作者将“_,_”却能“_,_ ”的用心专一的蚯蚓和虽然有“_”,但是“ , ”的螃蟹进行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五、韩愈师说1.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开门见山提出“_ ”的观点。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 ,_ ?”的说法一致 3.韩愈在师说中把士大夫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然后指明导致的后果并批评这种做法的两句是:“_ ,_ 。” 4.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而当世人却耻学于师。他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 ,_ 。”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为时已久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5.韩愈在师说中
12、指出,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因为“_ ,_ ”。 6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 ,_,_,_。”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道理,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 ,_ ?” 8.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 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9.在师说中,韩愈用“_,_”两句形象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意从师学习的心理。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 ,_ 。”11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_ ,_。”来说明学识各有早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必修 理解 默写 答案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