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复习材料(共18页).doc
《心理学导论复习材料(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复习材料(共18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 导论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2. 观察法3. 实验法4. 调查法5. 测验法6. 个案研究法二、问答题1.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2.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3. 简述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点4. 简述行为主义理论的要点5. 简述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要点6. 简述人本主义理论的要点第二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 感应性2. 信号性反应3. 意识4. 自我意识5. 无意识二、问答题1. 简述动物心理发展的阶段2.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3. 简述意识的功能4. 论述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5. 简述心理的本质第三章 注
2、意一、名词解释1. 注意2.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3. 注意的广度4. 注意的紧张度5. 注意的稳定性6. 注意的起伏7. 注意的转移二、问答题1. 注意的功能有哪些?2. 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3.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4. 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5.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哪些?6. 简述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7. 简述注意分配的条件8.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是什么?第四章 感知觉一、名词解释1. 感觉、知觉2. 社会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3. 感受性4. 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5.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补偿6. 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
3、的恒常性7. 暗适应8. 错觉9. 韦伯定律二、问答题1. 简述知觉的种类2. 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3.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4. 简述影响暗适应过程的因素5. 听觉告警的优越性有哪些?第五章 记忆一、名词解释1. 记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2.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 组块4.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
4、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6. 记忆的恢复: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的现象。7. 前摄抑制8. 倒摄抑制二、问答题1. 简述短时记忆的特征2. 简述记忆的多存储器理论3. 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4. 简述遗忘的衰退理论5. 简述遗忘的干扰理论6. 简述线索依赖性遗忘7. 简述记忆规律在学习中的应用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一、名词解释1. 思维2.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3.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4. 问题、问题解决5. 定势6.
5、功能固着7. 创造性思维8. 表象、想象9.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二、问答题1. 简述感觉、知觉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2. 简述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 简述问题解决的策略4.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5.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指标6. 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7. 简述想象的功能8. 简述想象的品质第七章 情绪一、名词解释1. 情绪2. 情绪状态3. 心境、激情、应激4. 焦虑、沮丧、抑郁5. 情商二、问答题1. 简述情绪的四种成分2. 简述情绪的功能3. 简述情绪与文化的关系4.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关系5. 论述如何培养健康情绪第八章 需要和动机一、名词解释1. 需要、动机、诱因2. 成就动机3. 归因
6、4. 学习动机5.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二、问答题1. 简述需要、动机与诱因的关系2.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 简述维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4. 简述德韦克的内隐信念理论5. 论述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第九章 智力一、名词解释1. 智力2. 三元智力理论3. 多元智力理论4. 智力测验5. 常模6. 元认知7. 自我效能感二、问答题1. 简述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论2. 简述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3. 简述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4. 简述塞西的生态智力理论5. 论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6. 简述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7. 简述常见的智力测验8.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智力开发?第十章 人格一、名词解释1. 人格、
7、气质、性格2. 根源特质3. 投射测验二、问答题1. 简述人格、气质与性格之间的关系2. 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3. 简述卡持尔的人格特质论4.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5. 简述荣格的人格理论第十一章 学与教的心理一、名词解释1. 认知结构2. 迁移3. 先行组织者4. 社会学习理论二、问答题1. 简述桑代克的学习三定律2. 简述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心理一、名词解释1. 人际交往2. 人际关系3. 群体规范4. 非正式群体二、问答题1. 简述人际关系的意义2. 简述群体的心理功能3. 简述师生关系的特点第十三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 心理健康2. 情绪障碍
8、3. 人格障碍4. 心身疾病5. 行为矫正6. 系统脱敏二、问答题1.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基础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 导论【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五种: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包括谈话法和问卷法两种。测验法(心理测验):是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测验量表,在较短
9、时间内对个体或团体的某种心理品质作出分析和鉴别的方法。个案研究法: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问答题】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一般说来,侧重于个体心理内在规律和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具有自然科学的倾向,而侧重于社会对个体心理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具有社会科学的倾向。这样心理学就具有和自然科学有关又和社会科学有关的独特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描述: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解释: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控制:以改进生活质量。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真正脱离哲
10、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简述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点:(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格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的无意识是指不被人觉察到的但却影响行为的那些冲动和欲望。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影响我们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认为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由一些本能(主要是性和攻击)所驱使的。此外,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的自然性。简述行为主义理论的要点:(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理论又叫做刺激-反应心理学(S-R),因此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的产生和改变都是由刺激和
11、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造成的。行为主义只关注人的外显行为,拒绝研究主观的心理现象,认为个体的意识活动是不能被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主义非常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测量的准确性。严格的行为理论不考虑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简述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要点:(代表人物:班杜拉)认知心理学采用客观而科学的态度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和使用知识的学问,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把人脑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简述人本主义理论的要点:(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是把正常人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12、,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第二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名词解释】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是有机体对直接的、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与反应。这种反应形式主要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倾向。信号性反应:是有机体对具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信号的反应。信号性反应的出现是心理发生的标志。意识:是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意识。包括无意识的认识活动和无意识的情绪活动。【问答题】简述动
13、物心理发展的阶段:动物心理的发展由低到高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神经系统是心理的物质基础。神经细胞最先出现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动物心理开始于环节动物。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起点,代表了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反应水平;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功能完善的脑结构,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已经达到知觉水平;思维萌芽阶段。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心理都只达到知觉的水平而到灵长目类人猿科则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思维的萌芽。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14、,它决定心理发展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个体实践因素。实践对于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是作为联系个体内部生物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中介或桥梁。此外,实践还可促进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简述意识的功能:人类的意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建构。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使我们能够进行最佳决策和作出最佳行为。论述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成长为被社会所需要、所接受的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家长的素质及榜样作用;父母的期望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与心理气氛。)、学校(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15、教师的个人素质与管理方式;班集体与同辈群体。)和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社会风气;网络传媒。)等社会环境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简述人的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 注意【名词解释】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以下三种: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包括以下五点: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把握的对
16、象的数量。注意的紧张度:是指心理活动集中于某个对象的程度,这是注意在强度上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迅速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问答题】注意的功能有那些?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使注意的对象始终保持在意识之中,以使我们对之进行清晰、深入的反映。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一旦心理活动偏
17、离了预定的方向或目标,或者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人就会立即发现并及时予以调整,适时把注意转移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上来,这样就保证了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当人在注意某一事物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的一些与当前的注意状态相适应的动作或姿势叫做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停止。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他的各种多余动作或与当前注意活动不相干的动作都会停止或消失。呼吸运动的变化。当人对某事物产生高度注意的时候,他的呼吸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重要原因)、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
18、激物的新异性。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人们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重要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那么就越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的注意专注于与完成任务有关的对象。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指对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活动的结果有兴趣的心理现象。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有助于提高有意注意的水平。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对于保持有意注意有重要的作用。对注意的监控。在进行有意注意的过程中,如果对注意的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控,将有益于有意注意的维持。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哪些:知觉对象的特
19、点。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大。知识经验。对某个特定的对象,相应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就越大。反之,注意广度就越小。简述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如果注意的对象单调、没有变化,注意就难以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人的主观状态。如果人对活动感兴趣、对活动的意义理解深刻,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如果人对活动缺乏兴趣、对活动的意义也不了解,注意就不容易稳定。人在疲劳、生病的时候注意的稳定性也较差。简述注意分配的条件:活动的熟练程度。注意的分配要求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他都
20、已经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内在关系。注意的分配要求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或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这样更便于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是什么?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是有意识地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注意分散到了与活动任务无关的对象上去了。注意的转移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减少因长时间注意集中在同样对象上所产生的疲劳;注意的分散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会大大降低活动的效率。简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将讲授的东西与学生的需要和
21、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利用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做中学。利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第四章 感知觉【名词解释】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亦即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知觉的种类按照知觉的对象可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是对于人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对人际关系、对
22、自我的知觉等方面。物体知觉:是关于物体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的知觉。故物体知觉又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种。空间知觉:是关于物体大小、形状和方位的知觉。时间知觉:是关于事件发生的时间长短、前后顺序的知觉。运动知觉:是关于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的知觉。感受性:是指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心理学中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受器观的感受性 包括绝对阈限、差别阈限两种。绝对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差别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每一种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与引起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导论 复习 材料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