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共36页).doc
《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共3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兽药基础知识简介(共36页).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兽药基础知识简介 1、 兽药:1.1定义: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含饲料药物添加剂)。 1.2基本特征1.2.1具有一定的药效即具有一定的功能;1.2.2规定有作用、用途用法与用量;1.2.3使用动物为畜禽等。1.3分类:生物制品、中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等2、 毒物:指能对动物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药物超过一定剂量或用法不当,对动物也能产生毒害作用。所以毒物也包括中毒量的药物,药物与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3、 制剂:兽药为了使用的安全有效和便于保存、运输,将来源于植物、动物
2、、矿物、化学与生物合成的原料药在使用前加工制成一定包装或规格的药品,称为制剂。4、 剂型4.1定义:经加工后的制剂有各种形式,即称为剂型。4.2剂型分类:液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固体剂型。5、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和科学。5.1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组织细胞原有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凡能使组织活动增强或生化变化的酶活性增高的称兴奋作用,反之,使组织活动减弱或酶活性降低的称抑制作用5.2药物作用的特点:5.2.1选择性:动物机体和组织器官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各不相同,表现强弱明显不同的药物效应。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选择性高,副作用小。5
3、.2.2二重性:药物作用的二重性是:5.2.2.1治疗作用:a.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治标。如解热镇痛。b.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中医称治本。如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5.2.2.2不良反应:a.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为药物所固有,一般反应轻微,能适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副作用是药物选择性低的结果。b.毒性作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后,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或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等。c.过敏反应:包括高敏性(小于常用量的药物能引起与中毒相同的反应)与变态反应(
4、少数动物对某些药物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病理反应),属免疫反应范畴,与剂量无关。d.继发反应:继发于治疗作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和VB、VK缺乏(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5.2.3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二增强,定量阐述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5.2.4时效关系: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分为潜伏期、高峰期、持效期和残留期等。 6、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转化与排泄在药动学上统称消除。药物体内过程:包括
5、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等过程, 6.1吸收: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6.1.1消化道吸收:吸收部位有口腔、胃、小肠和直肠。方式主要是简单扩散。主要受药物理化性质和动物生理因素的影响。解离度低、油/水分布系数高的非解离型药物,原于或分子半径小的水溶性药物均易吸收,极性分子吸收差。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是完全吸收的限时过程,它们决定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也影响药物奏效时间 。药物剂型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即水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药物的晶型不同,吸收也不同,无定型药物溶出速度亚稳定型稳定型,无水氨苄青霉素比三水化合物的溶解度大20%,其溶出速度和吸收量都较高。粒径大小也直接影响吸收,固体药
6、物粒度减小,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增大,溶出速度加快,药物微粉化或制成微晶,吸收迅速而完全。肠道内容物如离子(Ca+、Mg+、Fe+四环素-络合物沉淀-吸收)酶(可降解药物如蛋白类药物)、药物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影响消化道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肝脏的药物代谢(首过效应:药物由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被肝药酶代谢灭活一部分,造成药物进入体循环前有效药量下降的现象)、胃肠道的消化(胃酸、酶)、胃肠内容物多少(多、吸收差)、肠蠕动快慢(快、吸收少)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腔、直肠给药不存在首过速应,故优于胃、肠道吸收。6.1.2呼吸道吸收:脂溶性药物易从鼻粘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挥发性药物易透过肺泡膜进入血
7、液,无首过效应。固体和液体药物可制成气溶胶,由呼吸道给药,可加快吸收。6.1.3 粘膜吸收: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较快,脂溶性高的药物易被吸收。6.1.4注射给药:肌肉注射吸收比口服、皮下注射快,腹腔内注射吸收速度与肌肉注射相当,皮下注射因结缔组织等屏障较多,吸收较慢。6.2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经各种细胞膜屏障向各组织器官运转的过程称做分布。药物的分布多数不均匀,且为动态平衡状态。6.2.1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子增大,不能通过生物膜,故不被代谢或消除,起 ? 存作用,但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6.2.2血液循环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血液循环的速度和毛细血管通透性与
8、药物的分布成正比肝、肾、肺等分布多,肌肉皮肤次之,脂肪与结缔组织较差。脂溶性药物,分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分子量大、极性强的药物体内分布差。6.2.3细胞膜屏障:如血脑屏障、血眼屏障。这些屏障对大部分药物通透性差,起保护作用。而脂溶性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极性大离子化药物不易通过。6.2.4脂肪组织:高脂溶性药物(如麻醉药)、含有强负电性取代基(含氧、氮、硫、卤素)而产生偶极的化合物(如氯丙嗪)均在脂肪中分布多而储存。6.2.5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的化学结构、分子量、脂溶性、极性和解离度与组织的亲和力及稳定性均能影响药物的分布。6.2.6药物的PH值:生理状态下细胞内PH较底,
9、约为7.0,细胞外液PH为7.4,故弱酸性药物细胞内浓度大于细胞外,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升高血液中PH值可促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转运,降低PH值则可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内浓集。如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进笨巴比妥(弱酸性)从脑组织向血浆浓集,促进药物从尿液中排出解毒。6.3生物转化: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结构的变化称为生物转化。多数反应产物极性增大,便于排泄。药物发生生物转化主要是在肝脏,但血浆、肾脏、胎盘、肠粘膜、肠微生物亦能进行药物代谢。药物代谢酶主要为肝脏的微粒体酶系的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代谢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四种,通常分两相反应:I相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II相反应是结合反
10、应。6.4排泄:指药物经过贮存、转化,最后由体内消除的过程。6.4.1肾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决定着药物排泄的速度。肾小球滤过后还可经肾小管再吸收,吸收小的排泄快,反之排泄慢。肾小管分泌如通过同一系统,则存在竞争使用,如丙磺舒与青霉素、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药合用时,减少后者的排泄,增强它的作用。药物的脂溶性及尿液PH影响药物的重吸收。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在酸性尿中排泄慢,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再吸收少、排泄快,在碱性尿中排泄慢。故采用酸化(氯化铵)或碱化(碳酸氢钠)尿液可调节药物的排泄速度。6.4.2胆道排泄:脂溶性高的药物常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又可从肠
11、道吸收并经肝脏 重新进入循环系统,形成肠肝循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6.4.3其它:唾液、肺等途径。 7、消除(生物)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时所需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t1/2或1/2ka)。是判断药物作用时间和用药剂量和疗程的一项指标。 8、峰浓度(Cmax):给药后血中达到的最高浓度,反应药物吸收是否完全。 9、峰时(Tmax):达到峰浓度的时间,峰时短提示吸收较快。10、药物的作用机理 是指药物小分子如何对机体细胞(或病原体)、组织、器官起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科学理论。10.1与受体结合;药物与受体(位于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后,通
12、过生物放大系统改变酶的活性或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来达到与内源性配体(如神经递质)相似(激动药)或相反(拮抗药)的药理作用。10.2通过特异的化学结构分摊作用: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体内正常活性物质结构相似,通过竞争而发挥相似或相反的作用。如麻黄碱结构与肾上腺素相近,药理作用也相似。化学结构完全相同的光学异构体作用可能完全不同,一般左旋有作用而右旋无作用,如左旋氧氟沙星等。10.3改变理化条件:如碳酸氢钠中和胃酸和碱化尿液,氯化铵酸化尿液等。10.4干扰细胞膜的功能:如局麻药普鲁卡因能抑制钠离子通道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14.5干扰细胞的物质代谢。10.6对酶的抑制或促进 。10.7与体液中离子的相
13、互作用 。10.8改变神经递质或激素的释放水平:如麻黄碱可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11、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1.1剂型与剂量:药物的剂型和生产工艺可影响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有差异。在一定的范围内,剂量与效果成正比。11.2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药物作用有差异,甚至可引起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如硫酸镁内服为泻药,注射为中枢抑制药。11.2.1内服:简便、经济、安全,但吸收慢且不规则,影响因素多(如PH、内容物等),存在首过效应(口腔和直肠给药无),药物显效较慢,需较大的剂量,有的药物有刺激性(引起呕吐、腹泻),故危急病例不宜口服给药。11.2.2注射:吸收快而完全,显效快,剂量准
14、确,但不够简便,对注射剂要求高。11.2.2.1肌肉注射:吸收速度取决于注射部位的毛细毛管分布,一般吸收较快,显效也较快。但刺激性强的药物应作深层肌肉注射,药量大时,宜分点注射。11.2.2.2皮下注射:吸收较慢。11.2.2.3局部用药:较安全、局部药物浓度高但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腹腔注射,以免引起腹膜炎。11.2.3吸入给药:通常脂溶性大、分子量小的药物易通过肺泡膜而吸收。有的药物可制成气雾剂,其微小的液体或固体粒子,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而不沉降,常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11.3合并用药:为增强疗效,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临床上经常采用合给药。11.3.1影响吸收:对羟基苯乙酮与灰黄霉素合用,
15、前者可促进胆汁排出,有利于后者的吸收,起增效作用;四环素与钙剂合用沉淀,减少四环素的吸收。11.3.2影响分布 :水杨酸钠与?磺胺共同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前者可使后者从血浆蛋白中解离,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和毒性均增强。11.3.3影响代谢:苯巴比妥可诱导肝药酶可加快强力霉素的代谢,减弱后者的作用。 11.3.4影响排泄:丙磺舒与青霉素,由肾小管同一机制分泌而排泄,前者可使后者排泄减慢,起增效作用。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可加快磺胺的排出。11.3.5相加作用:两药作用于同一受体或作用部位,药效为相加。如链霉素与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11.3.6增强作用(协同):两药作用于不同部位或受体,而产生相同药
16、理效应大于两者之和,如 氨苄青霉素与克拉维酸合用。11.3.7拮抗作用:两药同时作用于同一受体或部位,但作用相反,药效小于两者之和,如红霉素与链霉素不能合用。11.3.8有害作用或发生理化变化:两种药物合用有害作用增加或发生理化变化。如链霉素和卡那霉素不能合用。11.4复重用药11.4.1增强并延长药效。11.4.2蓄积作用。11.4.3耐受性与耐药性:反复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减弱,为了获得疗效需逐渐增加剂量,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抵抗性,二者有严格区别。11.4.4 某些药物必须用了再用,在规定的时间内重复给药,并持续用药至若干日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理由是可以保
17、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于一定水平。因为每一次输入体内的药物不可能长久保留在血内,时间一长,药物就排泄出体外。故只有重复补充,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重复用药通常是一日用药23次,连续使用数日,当然,某些也不宜长期使用,以防药物积蓄,产生不良效果。 11.5动物及其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动物本身。11.5.1动物的种类:家禽对有机磷及呋喃类极敏感。11.5.2年龄,性别。11.5.3个体差异。11.5.4动物病理状态和机能状态,饲养管理。11.5.5环境因素:可使动物机能状态改变影响对药物的敏感性。如小鼠放置于红杉木屑的笼内饲养,肝药酶活性增加,巴比妥催眠时间短。 ?11.6药物本身:作用特点及质量。12
18、、临床合理用药12.1选药原则:12.1.1疗效高:抗菌药应做MIC试验,首选MIC值最小者。12.1.2毒副反应低:在疗效与毒性相矛盾时,应选效稍低而毒性更小的药物。12.1.3价廉易得:多选用疗效确切,价廉易得的药物,避免监用。12.2合理使用12.2.1了解药物的成份:五大要素为生产日期,厂家,成份,含量,使用量。.12.2.2正确诊断(正确诊断是选择治疗药物的基础)、明确的指征、药物对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的了解、预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对因对症关系的处理。12.2.3治疗性药物和辅助性药物的正确选择.包括混发病药物的选择、继发病药物的选择、消毒剂的选择,
19、有时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1季铵盐类:双链季胺盐,最新是双十四链,无毒,对细菌杀灭率不是很高.对病毒基本无效,对大肠杆菌60%的杀灭,但能带鸡消毒.用量也少;碘可杀病毒及细菌效果好,剌激性,(作用时间)短,但价格贵,最近有一个碘络合碘,络合剂减少剌激性,延长作用的时间.威兰金碘,过72小时检测可保持70%的碘(使用了络合剂,不挥发),2-8秒钟可杀灭病毒,不受杂质有机物的干扰,对水质没有要求。例如2免疫调节剂,中药有西药不可取代的优秀。例如3维生素类:VC是非常好的药,上皮细胞的恢复,产蛋延长,。12.2.3适宜剂量与合理疗程:剂量参考兽药典及说明书酌情调整。慢性病疗程长,急性病疗程短,疗
20、程之间应有间隔。12.2.4合理配伍:求协同,避禁忌。用药人员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性状,合用调配时要防止出现配伍禁忌现象。13、配伍禁忌: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制成制剂时,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14、药效不好的原因19.1选药不当:不对症;耐药性(可做药敏试验,做了药敏试验效果好,但在鸡体内也不一定好,体外不好的体内效果肯定不好);14.2用法不当:剂量过大、剂量不足(厂家,养殖者) 、给药途径和使用的时机.14.3不了解药的特点,鸡有禁用药,药本身失效。14.4不恰当的联合用药,青+链效果
21、好,14.5期望值过高.14.6假药、劣药:14.6.1假药是指:14.6.1.1以非兽药冒充兽药的。14.6.1.2兽药所含成分的种类、名称与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不符合的。14.6.1.3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14.6.2劣药是指:14.6.2.1产品成分含量与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不符合的。14.6.2.2超过有效期的。14.6.2.3因变质不能使用的。14.6.2.4因被污染不能使用的。14.7没有采取参考办法作药敏试验,14.8没有掌握预防为主的原则。14.9没有认识到消毒隔离是根本。14.10没有进行正确的诊断。15、残留:食品动物在应用兽药(包括添加剂)后,兽药的原形及其代谢
22、物、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等有可能蓄积或残存在动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内,或进入泌乳动物的乳、或产蛋家禽的蛋中,这就是残留,又称残留物或残毒。15.1兽药残留的来源;不正确的应用药物、在休药期前结束屠宰动物、屠宰前用药掩饰临床症状、以未经批准的药物作添加剂饲喂动物、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饲料粉碎设备受污染或将盛过抗菌药物的容器用于储藏饲料、接触厩舍粪尿池中含有抗生素等药物的废水和派排放的污水、任意以抗生素药渣喂猪或其他食品动物等滥用抗生素。15.2兽药残留的种类: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的原药及其主要代谢产物(除高亲脂性化合物,因代谢和排泄迅速,不会在动物体内蓄积)、共价结合代谢物,因其从机体排出相对
23、较慢。 16、休药期: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17影响内服药物吸收因素:17.1鸡消化道短,排空快。17.2PH值:鸡嗉囊为3.17,酸性药物一般不解离,碱性药物在胃中解离但不宜吸收,要进入小肠后才能吸收。17.3胃肠内充盈程度:充盈度大,影响药物吸收。17.4药物的相互作用:如微量元素可与喹诺酮类在胃肠道形成螯合物而阻碍药物吸收。17.5首关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所以治疗全身性疾病不应口服给药。第二章 药物分类概述第一节 抗
24、微生物药物1、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曾名抗菌素,是某些生物(主要是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在起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地杀灭他种生物或抑制 其机能的化学物质,已成为当前和将来不可缺少的最常用的药物。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产,如青霉素、红霉素等。少数抗生素 可用化学合成方法生产。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的抗生素经分子结构改造,即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前体或母核再经化学修饰后制成各种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等。2、分类2.1根据作用特点分类根据抗菌作用特点,可将抗微生物药分为四大类,2.1.1第一类是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2.1.2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兽药 基础知识 简介 3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