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色彩学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共22页).doc
《第七讲:色彩学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色彩学基础知识重点讲义资料(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色彩学基础知识 有时候,观察我们拍完的照片,会发现,整体色调和我们看见的不一样,可能有点偏红,或者偏蓝,或者偏其他色彩,这是为什么呢? 色不同,其实是光在作怪。光与色 摄影作品主要是借助光完成的,没有光就没有摄影。我们能看到被摄体及被摄体的颜色,就是光的作用。或者说,只有被摄体使人眼有光感时,才能使人眼有色觉。有光有色,无光无色,在漆黑一片的屋子里,根本谈不上看到被摄体的形状和颜色。物体有两种,一种为发光体;一种为不发光体。我们所讲的多是不发光体,发光体极特殊,对摄影作用不大,故不在论述之中。 光分为两种,一种为可见光;一种为不可见光。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光一般为白
2、色,实际上光不是单纯的白光,而是一种混合光。当日光通过三棱镜时,才能分解成一系列色光,这也称为色散现象。日光分解后大部分光人眼看不见,人眼能看到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凡是人眼看不到的光,就称为不可见光,凡是人眼能看到的光,就称为可见光。可见光谱的色光有七种: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可见光都是按照不同的波长排列的。也可以说,光是按波长辐射的一种电磁能,就如水的波纹一样,是波浪式进行的。日光辐射的电磁能有伽玛线、X光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光波的波长极其微小,以毫微米为单位,每一毫微米等于一毫米的百万分之一(mm/1.000.000)。
3、人眼对波长辨别的范围,大约在380毫微米(光谱中紫色)到760毫微米(光谱中红色)。但是,当波长小于400毫微米时大于700毫微米时,人眼对这两端光的感受能力接近于零,所以把可见光谱定在400到700毫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的是红色光,最短的是紫色光。其实在整个光谱中,波长为700600毫微米的光,呈现出不同的红色;在600毫微米左右为黄色,然后为绿色;500毫微米左右为青色,最后转为蓝和紫色。在光谱中红、绿、蓝这三个色段均为主要色,也叫摄影三原色。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虹,把日光中所含的光谱成份显示出来,这和三棱镜分解日光中(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各种光谱成份的道理基本一样
4、,也很好的证明了上述的观点。 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具有各种各样的色彩,由于不同的物体和不同的表面对光吸收和反射不同,人眼是按以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来确定物体颜色,这就是彩色摄影对被摄体固有色来源的依据。固有色,在摄影学上,把物体在白光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称为被摄体固有色。各种颜色的色光都有不同的波长,光的波长变化能引起人眼对色觉上的变化,实际上在人眼的视网膜里有感红、感绿、感蓝三种感色单元体,从日光中分解出来的红、绿、蓝色光,能在人的视觉器官上产生色觉,就是由这三种色光的不同波长的光波对感色单元作用的结果。 我们必须理性的认识光与色的辩证关系,具有一定色彩知识的摄影人,看到了光时,也就看到了色,光是有色
5、的,色能表达光源色温(下面将介绍色温的概念)的性质。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在摄影中的光都有颜色,不同的光必将对被摄体的固有色产生不同的影响。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在创作时科学的预见各种光与色。如自然光的颜色随着时间、天气变化;人工光的颜色是根据光源的性质(色温)变化。通常情况下人眼不会准确的看出光源的颜色,因此人眼对不同的色光有一种“色适应”的能力。比如,一只普通灯包含红颜色多,含蓝色少,并非是真正的白色光,当看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会误认为是白色光。日落时从室外进入室内,开始就会感觉到室内灯光是橙黄色的,稍过一会就误认为橙黄色灯光是白色的,实际上室内的灯光是橙黄颜色,只不过人眼对橙黄色光适应了;那么
6、阴天室外的光由于色温较高,带有一定的蓝色调子,看上去同样误认为白色,不能准确判断光的颜色,就是人眼具有一定的“色适应”能力的结果。为了在彩色摄影创作中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各种光源的光谱成份,才能真正的利用好各种光源色在作品中的体现。色温 色温就是指光源所含的光谱成份。 黑白摄影对光源只需要考虑光源强度,不需要考虑光源平衡色温。但彩色摄影必须在创作时考虑光源的平衡色温,否则被摄体固有色要受到光源色的影响,其色彩不能按照创作意图获得正确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眼分别在日光和灯光下观察同一物体,其颜色表现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光源所含光谱成份的比率不同。为了使彩色胶片真实地再现物体
7、的颜色,无论彩色负片还是彩色反转片都分为日光型和灯光型两种。这两种胶片在乳剂制造上也有差别,日光型彩色胶片适合色温5500K左右拍摄,灯光型彩色胶片适合色温3200K左右拍摄。色温的含义从物理学上来讲,就是发光颜色实际温度的物理量,黑体温度变化的一种色光,它和放射能的光波长短有关。就是把标准黑体以绝对温度(273)为起点,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所呈现出来的颜色,这种光的颜色是随着温度高低而变化。色温的计量单位是K度,也可以称为凯尔文度。因为色温的标准单位是由英国凯尔文氏(Kelvin)1860年制定的,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并以他名字的第一个字母K作为色温的表示符号。 当时凯尔文用一块黑色的铁做试
8、验,把这块黑色铁加热至800K度(相当于800273=527)时,发现这块黑色铁出现了暗红色光;加热至5600K度时,这块黑色铁出现了白色光(类似日光的平衡色温);加热至25000K度时,这块黑色铁出现了蓝色光。由此可见,色温的含义就是指光源的光谱成份,而光谱成份主要看光源中短波光和长波光的比例。光谱成份中的短波光占的比例多,长波光占的比例少,其色温就高;反之,光谱成份中的长波光占的比例多,短波光占的比例少,色温就低。例如,晴天中午左右的日光所含红、绿、蓝摄影三原色的比例基本相同,在视觉感受上感觉为白光。又如,一盏灯的色温为3200K度,在灯前加一张淡黄色的透明纸,其色温就低于3200K度;而
9、在灯前加一张淡蓝色的透明纸,其色温就上升而高于3200K度。在彩色摄影中的色温高低,只意味着光源中所含红、蓝的色光比率不同,以平衡色温来看,主要影响色温变化的就是红和蓝这两种色光。我们所讲的平衡色温的高低,就是指光源中所含的光谱成份,与实际生活中的温度无关。由于彩色感光材料在控制色彩平衡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在光谱成份不同的光源条件下还原被摄体颜色,在胶片时代,彩色胶片的平衡色温有两种。拍摄时根据彩色胶片的平衡色温选择光源,也就是说,光源色温必须和彩色感光材料的平衡色温相一致,否则被摄体颜色在色彩还原上就会失真。在不同色温的光源下观看被摄体的颜色有很大的差别,已知该胶片平衡色温的情况下,既
10、使光源的色温不同,也能很准确的预见到该被摄体受光源色影响的程度。光源色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而彩色胶片的平衡色温是无法改变的,要想获得色彩平衡,光源色温必须达到彩胶片平衡色温的要求。实际上光源色温和胶片的平衡色温保持一致时,就能获得色彩的真实再现,如光源色温大于彩色胶片的平衡色温时,就会出现偏蓝色调;如光源色温小于彩色胶片的平衡色温时,就会出现偏红色调。色彩三属性 色彩三属性就是指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 了解掌握色彩三属性的变化规律,对构成艺术摄影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种物体的色彩,是由白光照到物体上,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反射,并由反射出来的不同波长的色光混合起来形成的。因此物体的色彩具
11、有三个基本特征,也就是色彩的三属性,即色相、明度、饱和度。色相 色相就是指各种色彩之间的区别,色相也称为色别。 通常情况下色相可分为两种,有色和无色,在摄影学上就把无色称为消色。黑、白、灰、金、银就是消色。因此,色相可以说是各种物体颜色与消色的区别。消色只有不同的明暗变化,没有色的变化,只有色彩才具有各种颜色性质的差别,如红、绿、蓝、黄、青、紫等,色相变化也可以用光谱色的相对波长来说明这一点。色相的表达是彩色摄影很关键的部分。明度 色彩的明度就是指色彩本身的明暗程度。 明度也可以说是同一色别的相对亮度,是各种纯正的色彩相互比较所产生的明暗差别,如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光谱色中,黄色的
12、明度最高(最亮);橙和绿色的明度低于黄色;红、青色又低于橙色和绿色;紫色的明度最低(最暗)。受光强弱对色彩本身也能产生不同的明暗变化,例如,黄色本身明度就很高,光源直接照射的部分,不但明度高,色彩的纯度也高,没被直接照射的阴影部分就显得较暗。同是一种色彩受光照射情况不同而产生的明度变化也不同。在实际运用时色彩的明度要与创作意图相统一,如拍摄高调作品就应选择明度高的色彩为主调;拍摄低调的作品就应选择明度低的色彩为主调等。在彩色摄影中对色彩明度的认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掌握各种色彩的明暗变化,以及恰当的运用色彩的明暗关系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在提高色彩明度的同时,色彩的饱和度有可能下降。饱和度 色彩的
13、饱和度就是指色彩的纯度,或者说色彩本身的鲜明程度。 正确认识色彩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在彩色摄影中十分重要,明度高的色彩,色彩的饱和度不一定高,而明度低的色彩,色彩的饱和度不一定低。因为光的作用会产生褪色现象(色彩饱和度的变化),色彩饱和度与空气中介质密度的大小成反比。空气中介质密度大,色彩饱和度就小,饱和度相同的色彩,距离远色彩就比较清淡;空气中介质密度小,色彩饱和度就大,饱和度相同的色彩,距离近色彩就比较纯正。色彩饱和度变化的这种关系,能使画面增加纵深感效果。色彩饱和度大小与物体表面结构有关,物体表面光滑,色彩饱和度就大,丝织品就比棉织品的色彩鲜艳。雨后的花草树木,就比雨前的色彩饱和度大。曝光对
14、色彩的饱和度也有影响,无论被摄体的色彩纯度多高,只要曝光正确,被摄体的饱和度就大;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都对色彩的饱和度有极大的影响。原色 早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克拉克马克斯韦尔(1831-1879)就提出了视觉三原色的理论,认为人眼视网膜可以分辩各种色彩的视锥细胞,并含有与光谱中三种主要色彩相适应的三种感红、感绿、感蓝色素,在实验中证明红、绿、蓝三种色光相加能获得白光,如把这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相混合,又能产生各种颜色不同的新色光,使色彩变化无穷无尽。虽然红、绿、蓝三色光能混合出千变万化的色彩,也不可能超出物体对三色光作不同程度的吸收与反射的范围。所以,红、绿、蓝色光是三种基本色,在
15、彩色摄影中就称为三原色。摄影三原色是指红、绿、蓝三种不同的色光,绘画三原色是指三种不同的染料,即红、黄、蓝。摄影三原色和绘画三原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必须指出摄影三原色光等量混合可获得白光;绘画三原色(染料)等量混合可获黑色。补色 彩色摄影中所指的三补色就是黄、品红、青。当加色法形成不久,法国查尔斯克劳和杜奥隆也发表了减色法原理。实践证明,两个原色光相加可产生另一种色光,这样就分别产生三种补色光,即红光+绿光=黄光,绿光+蓝光=青光,红光+蓝光=品红光,某一补色光与三原色光中的某一色光相加(等量混合)能获得白光,这两种色光就称为互补色光,即原色光、补色光。如把三原色光和三补色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色彩学 基础知识 重点 讲义 资料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