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林学(共81页).doc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林学(共8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林学(共81页).doc(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林学专业(2010-2014)第三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2月森林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与学习指导参考书目:其中前2本为主要参考书。1、气象学,贺庆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修订版)2、气象学,贺庆棠、陆佩玲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第3版)3、气象学实验教程,段文标、汪永英编著,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4、中国森林气象学,贺庆棠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5、周淑珍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森林气象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森林与气象或气候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气象学与林学相
2、互交叉、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森林气象学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森林气象学与林学等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气象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认识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为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和从事林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森林的培育、经营以及管理实践。二、课程基本要求1、本门课程针对林学专业的特点而设计,注重讲授基本气象要素与林业生产实践的相互关系。2、第15章基本气象要素是本门课程主要的理论部分,通过学员自学和教师的网络教学引导学员理解、消化和吸收其精髓,为天气、气候、气候资源等的学习奠
3、定基础。通过学习,掌握大气的变化规律,预测大气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利用气象和气候资源,预报未来的天气和人工改造小气候。3、重点之处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反复实践和运用,使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难点之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讲深讲透,让学员直观接受。4、在教师教学和学员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方面要注意森林气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规律在林学专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员从事本专业科研活动的兴趣,提高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并利用气象条件为林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三、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气象学、天气、天气学、气候、小气
4、候、气候学和森林气象学的概念;重点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的定义;熟悉气象学与林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及其应用。使学员在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定义的基础上,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概述第二节气象学在林业上的意义第三节 环境气象预报(补充内容)第四节 国际生物气象学协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简介(补充内容)2、主要讲授内容气象学、天气、天气学、气候、小气候、气候学和森林气象学的概念。本章要点:掌握气象学和森林气象学的基本概念。3、重点知识解析(1)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风、云、雨、雪、雾、霜、露、寒、暖、干、湿、光、电、声)和物理过程(大气的增热与冷却
5、、蒸发与凝结、降水过程等)的科学(2)森林气象学:研究森林与气象条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气象学与林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第二章 大气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等内容。了解大气与森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员对对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大气(组成、结构和基本物理性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大气的组成第二节大气的结构第三节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2、主要讲授内容本章主要讲授大气的组成、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等内容。3、重
6、点知识解析(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此外还包括水汽、一些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2)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的定义。(3)大气的结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或热层或暖层)和外层(或散逸层)。(4)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主要的气象要素和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详见讲义)。第三章 辐射能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员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辐射差额(或净辐射)的变化规律及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太阳辐射与森林的关系。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太阳辐射第三
7、节地面辐射第四节净辐射2、主要讲授内容辐射的定义、表示方法;太阳常数的概念;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原因;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及其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昼长的定义和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及其变化;长波辐射;净辐射;3、重点知识解析本章是森林气象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名词较多。重点掌握各种辐射的定义、表示方法、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详见讲义)。第四章 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逆温的定义和种类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
8、运用;积温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了解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空气的绝热过程和大气稳定度等内容。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第二节 土壤热通量和土温第三节 第三节 感热通量和气温第四节空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第五节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和积温2、主要讲授内容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的类型;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日较差、年较差);土壤的冻结与解冻;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空气温度铅直变化(或垂直变化)的表示方法及其类型;逆温的定义和种类;空气的绝热过程和
9、大气稳定度;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和积温(详见讲义)。3、重点知识解析掌握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分子热传导、辐射、对流、平流、乱流和潜热转移);熟悉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表示方法(日较差、年较差);理解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懂得逆温的定义和种类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弄清积温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第五章 大气中的水分与水量平衡方程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了解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掌握凝结与凝华的条件;熟悉水汽凝结物的定义和类型;理解降水的一般物理过程、降水的表示方法以及降水的种类;弄清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的水量平衡方
10、程;掌握森林对降水、蒸散和地表径流的影响。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蒸发 第二节 空气湿度第三节 凝结与凝华第四节 降水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2、主要讲授内容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水汽凝结物;降水的一般物理过程、降水的表示方法以及降水的种类;森林的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对降水、蒸散和地表径流的影响。3、重点知识解析掌握凝结与凝华凝结与凝华的条件,两者是是产生水汽凝结物的先决条件;理解降水的过程、表示方法及其种类;清楚水分循环、水量平衡方程以及森林的水量平衡方程;掌握森林与水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六章 天气与气象灾害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一般了解天气学基
11、本知识;掌握灾害性天气(台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只作一般的了解)、气象灾害的主要危害及其防御措施;了解气象与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的关系。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天气学基础(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学习)第二节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第三节 气象灾害第四节 气象与森林火灾第五节 气象与森林病虫害(根据学员的需要,选择学习)2、主要讲授内容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大风、旱涝);气象灾害(霜冻、低温冷害、日灼、冻拔、雨凇、雪害)。3、重点知识解析掌握以上主要讲授内容涉及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和气象灾害的定义、主要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第七章 气候与中国气候资源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12、要求学员了解影响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了解季节划分的三种方法;掌握候温季节的划分方法;理解季风的定义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掌握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了解中国气候资源的分布;熟悉干燥度的计算公式。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 影响气候的因子第二节 季节第三节 气候带和气候型第四节 中国气候的特点2、主要讲授内容影响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季节划分的方法;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季风、我国季风气候以及中国气候的特点。3、重点知识解析掌握以上主要讲授内容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和要点,并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的
13、加以应用。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气象学概述一、大气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深厚的空气层,称为地球大气或简称大气。二、下垫面气象学上称的下垫面就是指与大气相接触的地球表面,而在小气候学上又把下垫面称为活动面或作用面。三、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风、云、雨、雪、雾、霜、露、寒、暖、干、湿、光、电、声)和物理过程(大气的增热与冷却、蒸发与凝结、降水过程等)的科学称为气象学。四、天气与天气学(一)天气某地方某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等)和大气现象(如云、雾等)的综合。即某地方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
14、综合。(二)天气学综合广阔地理空间上同时刻大气运动状况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报的科学。或者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科学。其中分析部分称为天气分析学,预报部分称为天气预报学。由于计算机技术与天气预报学的结合,产生了一门新的科学,即数值预报学。五、气候与气候学(一)气候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它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极端状态。(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1、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综合;2、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态,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态,包括经常出现和特殊年份偶然出现的天气状态;3、天气具有瞬息多变
15、的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的时间阶段里,则显示出相对的稳定性。六、小气候与小气候学(一)小气候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因作用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即气候)不同的近地气层气候称为小气候。如地形小气候、森林小气候、城市小气候、农田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等。(二)小气候学 把研究小气候的学科从气候学中分出,称为小气候学。七、森林气象学研究森林与气象条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气象学与林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八、生物气象学研究大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大气环境适应的科学。是应用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研究气象与生物的关系,研究内容有:气象对生物体的
16、生理影响和生物体对大气的物理、化学因素(如气温、湿度、气压、风、声、电、宇宙射线及大气中的化学元素)的适应;气象对生物病理过程的影响。九、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地球大气,简称为大气。十、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普通气象学(绪论、大气、辐射能、温度、大气的运动、大气中的水分与水量平衡)、天气学(天气与气象灾害)、气候学(气候与气候资源)、小气候学。十一、气象学的任务掌握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构造、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利用气象仪器进行气象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认识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利用所掌握的规律进行天气分析、天气预报,预测天气气候变化趋势及可能采取的对策,为各行各业服务。第二节气象学在林业上
17、的意义一、培育、经营和管理森林的目的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林业工作者主要的住务是培育和管理森林,使林木速生、优质、丰产和永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林、副产品,以发挥森林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地方气候、净化大气、美化环境、抵御水、旱、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等多方面的巨大生态效益;以及有利于人类健康、休憩、娱乐、旅游等社会福利效益。为了科学地培育和管理好森林,必须掌握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二、气象学是科学认识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在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掌握城市气候
18、特点,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以及园林绿化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以便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配置好绿地和栽植行道树与环境保护林。(二)在采种工作中,要根据气象及天气条件,预测种实成熟朋、采集期。以便及时组织采种。要依据气象及气候条件,作好种实处理和贮藏工作。(三)在育苗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气象及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预报,采取恰当的耕作、栽培、管理及灾害预防措施,才能培育出高产壮苗。(四)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作好造林区划和规划要调查当地气候和小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础上作好造林设计,确定好造林树种、造林季节、整地方式、混交类型和方式以及恰当的造林技术,以便做到适
19、地迈树,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井为以后形成稳定高产和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森林打下基础。(五)在营造防护林时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主要害风方向,设计好林带走向、配置、宽度和树种。(六)在森林经营工作中,要掌握森林与气候相互作用规律、森林气候的特点,才能确定较好的抚育采伐方式和强度、森林更新方式和主伐方式。(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气象及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作好预测预报,并利用适当天气条件进行防治,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八)在护林防火工作中,要依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火险等级,作好森林火险预报,以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九)在森林采伐后输工作中;要根据天气条件决定采伐季节、木材
20、运输或流送和做好防洪等工作。(十)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要根据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选择良种优树、种子园地址和母树林位置以及确定经营管理措施,以保证种实优质高产。在林木引种工作中,要根据气候条件相似性和小气候特点进行工作,确定能否引种,以便扩大优良品种栽培范围或成功地引种外来树种。 总之,林业生产活动与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气象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员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节 环境气象预报(补充内容,根据学员需要自学)环境气象预报是近两年我国气象部门为适应群众生活质量提高而新开展的服务项目,目前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气象指数预报、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人体舒适度预报以及医疗气象预报等产品。一、大气污染
21、气象指数预报大气污染气象指数预报主要是分析什么样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使大气污染程度减轻;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使大气中的污染物聚积,从而加剧污染程度。通常,大气污染气象指数预报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级表示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2级表示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4级表示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5级表示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3级表示气象条件属于中等水平。公众可根据大气污染气象指数的等级对未来空气污染状况作出基本估计,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指导户外活动,比如,预报为4级或5级时应采取适当防污染措施。二、紫外
22、线辐射强度预报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是分析气象条件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程度,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下紫外线辐射比较强,而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下紫外线辐射比较弱,进而指导公众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的问题。目前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多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5个等级:在强或较强的情况下,外出就要采取防晒措施;在较弱或弱的情况下可以多沐浴一些阳光;中等强度时则注意适宜获取日晒。一般来说,夏季紫外线辐射以强或较强程度偏多,冬季以弱或较弱为主。三、人体舒适度预报人体舒适度预报有时也叫体感温度预报,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温度、湿度组合下人体的舒适感觉。人体舒适度预报可有不同的做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先给出温度、湿度范围及风力大小
23、,再给出舒适度指数;另一种则是直接给出指数。如指数分为-75量值,-7表示严寒,外出感到寒冷;0表示舒适,外出时感到温暖、温和;5表示酷热,外出时感到奇热等等。其他指数级别也对应相应的感觉。四、医疗气象预报医疗气象预报是根据人体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直接提示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可能引起疾病的倾向。医疗气象预报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天气情况和根据人体生理机制可能发生的疾病。例如,天气预报是晴转雷阵雨转多云,气温下降,那么,这种天气则可能对哮喘、过敏性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胆绞痛、脑溢血等病人有不利影响等。我国部分省、市已相继开展了上述环境气象服务,社会各界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电视、报纸获取公益的环境气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教育 知识 更新 培训 林学 8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