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知识点(共42页).docx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共4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通论知识点(共42页).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考古学通论知识点专心-专注-专业第一次整理 1、兴隆洼文化 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时间早于红山文化。陶器:均是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胎壁较厚,内壁磨光大多呈黑色。均手工制,泥圈套接捏合成器,器口外贴付泥条。器表大多有纹饰,纹饰以压印的线纹、之字纹为主。器型简单,以筒状罐数量最多,少量碗钵。石器:有打制(石铲、盘形器、敲砸器) 、琢制(磨盘、磨棒) 、磨制(石斧、 石锄) 、压制(骨梗石刃鱼鳔)四种。其中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型较大。骨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骨锥、匕、镞,倒刺的鱼鳔。房屋:聚落周围发现围沟,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方形。2、红山文化
2、 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以及部分辽河流域地区 经济生活:一定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是主要经济部门。 房屋:半地穴式房址。发现了窑址六座,分为单室窑和连室窑两种。在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都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陶器:夹砂褐陶和泥质红,均为手制。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大 口深腹平底罐最多,少量平底碗、筒状瓮;最富特色的时纵横“之”字形纹饰。 泥质陶火候较高器型多样,有小口双耳罐、敞口深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钵等;外表常有黑色彩绘,常见的有三角涡纹、斜方块、菱形纹、鳞形纹等。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有磨盘磨棒等。叶形。细石器占三分之一,包括窄小的石叶,条形石片、拇指盖刮削器、
3、尖状器和石镞。大型打制石器有砍斫器、斧状器、桂叶状石器。磨制石器有梯形石斧、梭形石 畚、石刀等。 墓葬:牛河梁积石冢。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 3、东山嘴遗址:位于大凌河西岸一个高出河床 50 米的山梁正中,是一座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石砌祭祀遗址。是一组南北长 60 米,东西宽 40 米得石砌建筑群。整个建筑所用石材均经过加工,砌筑很规整。建筑讲究方位、对称、主次, 全部遗址按中轴线分布。中部的圆形台址周围有小型孕妇陶塑像、大型人物坐像、以及形状奇异的彩陶器,文化时代
4、属于红山文化。 4、牛河梁遗址:有人称之为“女神庙” ,它有主室和侧室,陶塑残块中有体型 较大的主神也有小型的众神。其中有一尊完整的女神头像,大小与真人相近, 面部的艺术刻画既注重完形轮廓,有注重真情流露,眼睛由碧绿的玉球镶嵌而成。残块中还有发育不同的乳房、圆润的肩膀、和肉感极强的修长的手指。牛河梁的积石冢分布在近 30 个山巅、高坡上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5、富河文化 位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昭乌达盟的北部 石器:有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细石器占三分
5、之一,种类 有石叶、锥状石核、扁体石核、圆头刮削器、镞。打制石器仅次于细石器,其 中砍斫器占四分之一,还有尖状器、梭形器、刮削器等。模制和琢制石器较少, 骨器较多,锥、镞、针、匕、鱼鳔、鱼钩、复合工具中的手柄。陶器:以质地疏松的黄褐夹砂陶为主,其次为灰褐陶。陶器内壁多黑色。皆为 手制,泥条盘筑为主。器型以大口深腹筒形罐最多,和横之字形线纹、横之字 形点纹是富河文化的特色。房屋:房屋遗址发现很多,在山腰上按次序排列。房址有方形和圆形,方形最 多。门朝南,土地经夯实,中央有炕。 遗址中发现卜骨,鹿或羊的肩胛骨制成,只灼,无凿无钻 。 6、良渚文化 分布的中心是太湖流域 文化特征:陶器:泥质黑皮陶和
6、夹砂黑皮陶为主,少量红陶。制作以轮制为主, 器型浑圆规整,胎壁薄。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纹饰有绳纹、竹节纹、刻划纹、镂孔。器型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主,少量的平底器。 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棱脊分明。穿孔技术发达,穿孔普遍使用管钻法。石器中具有特征的 器型有扁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肩穿孔石斧,有段石锛、有柄石刀等。 玉器: 常见的有斧、壁、琮、瑷等。发现水井痕迹。钱山漾发现干栏式建筑,马桥发 现地面建筑遗址。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已经很发达,良渚文化地层中出土大量的农作物种子。还发现不少竹编制物、草编织物、和丝麻制品。丝织品出现说明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养蚕制娟。7、良渚文化聚落 根据以公布的考古资
7、料,在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聚落群主要有浙北余杭县 的莫角山,上海青浦县的福泉山,江苏昆明的赵陵山、常州市寺墩。 (1、莫角山聚落群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聚落,而已莫角山为中心的古城址是目 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城址面积达到 290 多万平方米。城内有莫角山大型 宫殿基址,反山贵族墓地等主要遗址,城外有瑶山、汇观山祭坛、和贵族墓地 等。良楚文化古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了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区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 为我们认识良渚文化社会发展进程及良渚文化在中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 了新资料。 (反山祭祀-位于莫角山西北的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是一座面积达到 2700 平 方米的人工堆砌的“高台石冢”整个墓地分
8、为两行排列,规整有序。墓穴较长, 长 3 宽 2 深 1.3,。均有木棺,少数墓有木椁,板灰上常有大片的朱红色涂层。 墓底筑有棺台,周围有10cm 的浅沟。这些大幕均有丰富的陪葬品,包括数量很 多的玉璧、玉琮、玉钺 yue 等。据研究,反山墓地也是一座有祭坛的墓地。)(瑶山祭坛-位于反山“高台土冢”东北方向的一座小山瑶山之顶,平面呈方 形,内外三部分组成。内部为一座红土台,系生土;红土台外围又一圈围沟, 沟内填灰色斑土,土质疏松无遗物;灰土围沟的西北南三面分别为黄褐色斑土 筑成的土台。有 12 座墓葬分布的祭坛范围内,集中分布在祭祀的南半部分,分 为南北两列,北 5 南 7.随葬品各墓不同,多
9、少不一。)(汇观山祭坛在反山墓地西 2 公里,利用自身山体修筑而成,面积大 1600 平方米。在中部偏西,挖沟填筑的灰色土框将祭坛分为内外三重,北面凹的山 脊以以石块叠筑成石坎,祭坛东西两侧低于坛顶约 1.5米得平面上凿有两条南 北方向的排水沟槽。祭坛西南有四座打破祭坛的良渚文化大墓,出土大量的玉 礼器和陶石器,是良渚文化墓坑规模最大出土石钺最多的墓地。 ) (2、福泉山聚落群-以福泉山为中心的良渚文化聚落,是一座良渚文化时期 作为墓地而堆筑的土山,北部有大型的燎祭遗迹。墓坑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 而精致,有玉璧玉琮玉钺玉斧等礼器以及象征权力的权杖随葬。 )(3、赵陵山聚落群赵陵山聚落包括江苏昆
10、山市的赵陵山、少卿山、草鞋山、 张凌山等。赵陵山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砌的土台,东西 80 南北 60,三面河流 环绕,东西北三面有墩子时代一致的的文化层。发掘出的 85 座墓葬分为三个类 型,有丛葬群、中型墓葬(包括殉葬墓) 、规格最高的 M77.) (4、寺墩聚落群-分布在太湖流域西北部,是良渚文化分布区的最西北边缘。 寺墩遗址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的聚落群的中心聚落。寺墩遗址上层是良渚文化 下层是崧泽文化,面积总达 90 万平方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心 部分是一个人工堆砌的土墩 8、城背溪文化 分布在鄂西长江两岸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宜都城背溪、枝城北为代表。分布在长江边一级台地上,
11、洪水季节可能被淹没,在遗址以下的河漫滩上都能看见遗物,文化层埋在地表 23 米以下。另一类是以金子山、青龙山为代表,位于临江的低山的山顶上,在 山坡可以看见遗物,文化层暴露在地表陶器:泥片贴筑法成型,陶胎含有大量碳化物,器表面红黑相间,内部乌黑松 软。纹饰有压印的粗绳纹,锥刺纹、刻划纹和镂孔,部分口沿山着红衣,器型以圜底器最多,圈足器平底器次之,少量矮三足器。石器:以江滩的砾石为原料,制作粗糙。一般是只有一面得两侧和顶部有打制 的痕迹。器形有釜锛凿锤球、网坠、和砍斫器等,石斧数量最多。9、皂市下层文化 分布在湘西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湖南澧县和澧水以北,无不接近河道或水源,说明当时人们对居住地
12、的要求与后代一致,对居住址的选择着眼于发展农 业。 石器:分为大型打制石器、燧石小石器和磨制石器,以打制石器和燧石石器最 多。器型主要有石锛、石斧、石凿、弧形双面刃石刀、磨棒等。 陶器:夹砂陶为主,少量夹碳陶,泥质红陶和泥质红褐陶远远多于彭头山文化。手制,出现了泥条盘筑,泥片贴筑法依然存在。纹饰采用拍印、压印、刻划、 镂空、剔刺等,以绳纹、刻划纹或者两者的组合纹为主,其次是压印的篦点纹。 器型以圜底器最多,圈足器和平底器次之。出土较多猪牛羊骸骨,说明已经有人工饲养家畜。 10、屈家岭文化 长江流域的蛋壳黑陶五大古城城头山古城、走马岭古城、湘阴城、马家河古城、马家古城、龙山文化 因在山东历县城子
13、崖首先发现而得名,分布在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遗址保存了大汶口文化的许多风俗。如沿袭了大汶口文化的枕骨人工变形、死者手持獐牙和拔除上门齿拔除下门齿的风俗。磨光黑陶器物群构成龙山文化的突出特征。陶器,轮制极为发达,器型浑圆、 胎壁均匀,器身匀称和谐;烧制火候高,陶色纯正,典型器型有蛋壳黑陶高柄杯,“鬼脸式”足的曲腹盆型鼎、三角形足罐形鼎 器型有三足器,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器身上常带盖、流、耳、鼻、鋬等附件。器表多素面,常用纹饰 有弦纹、划纹、竹节纹、镂孔和附加堆纹,个别大型夹砂陶器上有篮纹。 生产工具:石器为主,骨器、角器、蚌器为少数。石器大多为磨制,极少打制。穿孔技术发达
14、,一般用石钻头两面对钻。有些遗址出现了玉器,如兽面纹玉斧,说明制玉工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也反映了玉制礼器制作的专业化。 冶铜业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 山东龙山文化的墓葬虽然在许多遗址多次发现但都比较零星。这种情况是由于 这一时期氏族血缘纽带已经松弛,同族死后不集中埋葬在一起。墓葬均为长方 形竖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为主。 (丁公陶文在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发掘中发现一件平底陶盆底部残片,为 龙山文化晚期的早期阶段。残片上刻有 6 行 12 字,自上而下自右到左,右起第 一行三个字,其余四行 2 个字,左上角有一刻划很浅的符号。是陶器烧好之后 刻上去的) 龙山文化城 1、边线王城山东寿光县,该城垣的
15、基槽分为内外两圈,小城堡 在大城堡内,都呈圆角方形。城垣基槽内夯层,有一些土坑埋葬着人、猪狗等, 也有完整的礼器性质的陶器。 )2、邹平县丁公遗址 3、城子崖遗址4、鲁西八座 龙山文化遗址:阳谷县的景阳冈、王庄、皇姑冢,茌平县(chi)的校场铺、乐 平铺、大尉、尚庄、东阿县王集。世家大族墓这种聚族而葬的葬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观念的体现, 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要突出。门阀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统治阶级标榜门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归葬祖坟。据考古资料,世家大族墓的一些排葬规律是 1、 葬地选择讲究风水, 多分布在土山丘陵的半山腰, 前临敞阔的平地 2、生前聚族而居,死后
16、聚族而葬,拥有大片土地,它族不得侵占。3、墓地内各个墓的排列方式有一行排列式、前后排列式、综合排列式。4、 排列次序依据长幼尊卑的辈分,以尊者居右为多见。 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是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其最显著 的特征是运用砖雕和壁画两种技法在砖石墓中表现出仿木构造的斗栱、倚柱、 门窗、天井等建筑构件,将墓室完全建筑呈现实居室的形状,并在上述构建中 用砖雕和彩绘表现出人物、历史故事、花草、星象等题材。这类墓葬出现在唐 朝末期,北宋中期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朝时逐渐简化,进入明朝急剧 减少直至消失。火葬墓火葬墓是辽代墓葬的一个重要特征 ,并影响到后来的金元时期。火 葬墓的认识分为
17、两个方面,一个是其胆识本来就有的火葬习俗:另一个是受佛 教传播的影响而流行起来的火葬。火葬中收纳骨灰的形式分为两种,一是用小 木棺或者小石棺或者是陶瓷罐收集起来或者直接埋入土中。另一种则是利用死 者的“真容偶像” (用木材或稻草做成仿照墓主人的仪容做成的偶像葬具)收纳 骨灰。 三合土浇浆墓元代墓葬的江南地区,三合土是把石灰、细砂、黄泥用粘液调合而成凝固后的坚硬程度不亚于现代的建筑水泥混凝土,浇铸在墓坑或木椁 之间,密封性极佳,并能起到防腐和防盗的双重作用,也受到朱熹等理学家的推崇。此类墓以元末割据苏州称王的张士诚的父母墓规模最大。 瓷器发展 一、战国秦汉瓷器烧造技术战国时出现了地面式陶窑,湖北
18、江陵毛家山的战 国早期陶窑是目前最早的地面窑,秦汉时期制陶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汉代窑室 的容积及一步加大,出现了椭圆形和方形两种。 (汉代陶器以灰陶为主,实用器 皆是色泽青灰,火候均匀,烧制温度达到 1000c 以上,质地坚硬,扣之有清脆 声。)二、釉陶和瓷器是汉代制陶业得两大发明,一起代表了汉代制陶业的最高成就 (1、两汉釉陶器 北方首先流行的是软釉陶,又称低温软陶釉 或北方釉。它带有一种浓厚的 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烧制温度低,一般在 700 度左右,内胎多呈砖红色。质 量不高极易破碎。釉陶一般只用于目中随葬,就不使用器皿 (2、青瓷 与低温软陶釉相对应的是高温硬陶釉,烧成温度在 1000 度
19、以上,属于商周以来 传统的青釉体系,硬釉陶首先是一种硬陶,在江南地区在商周以来就流行硬陶, 也是从商周以来因烧制火候、胎料成分的不同,硬釉陶超两个方向发展,一个 是继续发展传统的硬釉陶,另一个就是原始青瓷的道路 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始瓷器的胎料是高岭土或者耐火粘土,耐火度 高,普通硬陶器使用的则是易熔性的陶土。原始瓷器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制作工艺粗糙,烧制温度不够和烧成气氛控 制不严。 真正的瓷器-以瓷土为坯料, 1300 度烧成, 烧结后吸水率在 0%-0.5%, 叩击声音清脆悦耳,胎色青灰或灰白,薄胎器还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奠定
20、我国作为是世 界瓷器大国地位的关键时期,具体表现为 1、瓷器第一次全面的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代替了铜器漆器在日常生活中 的主流地位 2、各具特色的瓷器窑口和窑系开始逐渐形成 3、在制作装饰烧成等窑业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4、器种器型达到空前水平,青瓷、黑瓷白瓷彩绘瓷尤其是釉下彩绘瓷均已 出现 5、瓷器在文化塑造方面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如大型堆塑器、佛教塑像和仿 金属器造型等领域都有成功的作品 6、瓷器在文化传播交流贸易上的地位显著增加。中国瓷器的国际影响已经初步显现 代表:(1、越窑九球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一词始于唐代,主 要是指以今绍兴一带的青瓷窑厂及其产品,现代学者吧越窑已经追溯到东
21、汉甚 至商周,把结束时间定到南宋。(2、东吴瓷器-东吴时期的越窑瓷业成就的表现 1、瓷器造型逐步脱离模仿阶 段,进入自我构造体系阶段 2、器物造型不少取材于动物形象,生动传神,是东 南地区人民独特的瓷器造型工艺智慧的结晶。3、纹饰逐渐走出东汉时期的传统 体系,形成有时代地域特色的装饰风格。4、我国首次出现釉下彩绘瓷工艺,为 后来釉下彩瓷的全面发展开了先河。褐彩装饰也逐渐流行。5、瓷质的日常用品 和明器广泛用于人们生活中,这种物质文化上的变革始于东吴地区,经过两晋 南北朝,到隋朝逐渐波及全国,极其深刻的唐朝以及唐朝以后中国的物质文化 面貌和瓷业的发展态势。 (3、西晋瓷器 (4、东晋南朝瓷器 *
22、丰城窑江西丰城,唐代时又称洪城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兼有黄褐釉、酱紫釉。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南朝时已经使用匣钵 2、是最早使用化妆土的窑口之一3、南朝时期的丰城窑李子岗窑址发现了芒口瓷,将我国芒口瓷烧制年代由 过去的五代定窑 4、丰城窑在东晋的时候以使用莲瓣纹装饰,南朝时,出现一批颇具特征的 瓷器,如盘托三足炉、长颈秋腹瓶(天球瓶)、五盅盘、多蹄足砚、船型 带人青瓷灶、高足杯、博山炉、印花盘形豆、其模印莲花纹、忍冬纹图 案颇具个性。 *湘阴窑湖南长沙浏阳湘阴地区 东汉至东吴时期,湘阴窑瓷器胎质坚硬,釉色青绿为主,光洁如玉,纹饰以水 波纹为主,器物以大件的盆缸罐为主。两晋南朝时期,以钵碟盘洗四系缸
23、、砚、 豆、高足碗、盘口带嘴壶,纹饰莲花纹、忍冬纹、刻花装饰工艺也颇具特点; 东晋时以使用匣钵装烧工艺;西晋时代已使用釉下酱色点彩技术,使之成为长 沙窑釉下彩绘的源头之一。 *德清窑杭嘉湖平原,南邻余杭北接吴兴 兼烧青瓷和黑瓷,黑瓷为主。黑瓷的胎多呈砖红色、紫色或浅褐色,瓷胎可能 采用红色黏土做坯或者在瓷土中加入了紫金土。青瓷多用化妆土,釉色较深, 其中优质产品釉层较厚釉面滋润,色黑如漆。这种黑釉瓷器是德清窑的最大特 色。德清窑的一半器类和造型与越窑差别不大,但其线条柔和,罐壶的腹部浑 圆,不似越器那么挺拔。 (5、北方瓷器 北方成熟瓷器出现于北朝晚期,并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较高水平。北方白瓷的
24、 出现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出现的基础,也为后来 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格局打下基础。 (白瓷主要是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铁量即克服 了铁的呈色干扰后产生的一种此种) 。特征是:胎料较细白,未上化妆土,釉层 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积釉处青色明显, 代表了白瓷早期阶段的 特点。目前发现的莲瓣罐在造型和装饰工艺上颇具特征,长颈瓶和玉壶春式瓶 也有一定的特色。 (6、外销瓷在这一时期已产生,中国瓷业开始了对世界发生影响的历程。这一 时期中国的瓷业在造型和装饰上业开始接受国外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和中亚级 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四、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瓷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古学 通论 知识点 4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