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二轮复习实验题(共1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科版物理二轮复习实验题(共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物理二轮复习实验题(共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物理中考专题复习(三)实验一 声现象 主要考查探究声音产生(转化放大)、传播的条件(理想推理)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控制变量法)。1.如图甲所示,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这个实验说明_,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将音叉紧靠小球的目的是_,这个实验说明_.2.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说明_。若想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请设计一个实验(写出实验步骤) 二 物态
2、变化 主要考查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晶体的熔化、凝固时的条件和特点(会画曲线);液体沸腾时的条件和特点(会画曲线)。3.如图所示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情况,提出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中的两项: ;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1)甲组同学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硬纸片盖住烧杯口是为了_,你还有什么方法能达到这个目的_.(2)图2是甲组同学观察到的水沸腾前后的情况,则_图表示的是水沸腾时的情形,图3是他们所绘制的沸腾曲线,则图象中BC段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当地的气压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停止加热后,水将_(选填”能”或”不能”)继续沸腾。(3
3、)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4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不同。三 光现象主要考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小明将纸板B向后弯折(虚线所示)的目的是:_如果让光线逆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将沿着_方向射出,你判断的依据是_ _ _。6. 如图,小林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
4、验中:AB(1) 该实验中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 _,若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2) 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关系;(3) 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他_(应该/不应该)将后面的蜡烛B点燃;实验中他透过玻璃板看到是蜡烛B实际上是B的_(虚像/实像/实物本身);(4) 为了能够比较_的关系,他还应取用的一件实验器材是_;(5) 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6)实验的最后,小林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能/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像。7.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
5、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以下是他实验的过程.(1)由甲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2)如乙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_,其目的是_ _(3)如图丙所示,如果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应把蜡烛向_(选填“上”或“下”)调;或将光屏向_(选填“上”或“下”)调。(4)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 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图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30 cm刻线处,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到适当位置,又可在屏上得
6、到一个清晰的像若将蜡烛的位置位于45cm刻度线处,小明能否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_。那么他应怎样才能观察此时蜡烛所成的像(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_.(5)如果在实验中,小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可能的原因是_(写两条原因)(6)小明同学对凸透镜成像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如下图所示在光屏上将得到一个_像,此时让凸透镜和烛焰的位置保持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了2cm,结果发现屏上烛焰的像变的模糊,接着她将同学的近视眼镜放在透镜左侧附近并左右移动进行调节,结果光屏上烛焰的像又重新变的清晰,此成像过程就是_眼的矫正原理。8.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
7、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1301522020315 45/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102030406070809010050c m0(1)第3次实验时的像距v是 cm,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 (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小些,应将蜡烛 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3)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第2次实验时,将凸透镜换成了薄玻璃板,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
8、”)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是 (5)把烛焰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如图乙所示,则烛焰的像 ( )A会消失 B亮度变暗 C没有变化 D 成在光屏上四 物体运动 主要考查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秒表的读数;测平均速度。9指出右图中用刻度尺测量物块长度的三处错误之处.A_B._C._10.如右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_(选“运动”或“静止”)的;(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m/s。(3)为了
9、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选填”快”或“慢”)五 物质的物理属性主要考查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物质密度的测量。11.某同学在实验宝里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种矿石的密度采取了如下的实验操作:A将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D将矿石放在左盘中。将砝码放在右盘中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E,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只填标号)(2) 测节天平平衡时,某同学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
10、面上后,发现天平如图甲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应是:首先_ _,然后_,直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中央的刻度线。在用天平称矿石质量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如图乙所示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接下来的操作应是_。(3)用天平称矿石的质量,把矿石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量筒量出矿石的体积如图丁所示,由此可知,矿石的密度= kg/m312. 如图所示,同学们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1020304050ml234g20g2345g015g234g20g 2345g0150g甲 乙 丙 丁(1)调节天平时,指针静止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
11、填“左”或“右”)调节;(2)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g;(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如图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 cm3;(4)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剩余液体的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丁),由此可知液体的密度是_ _ kg/m3。 (5)另一组同学在实验中,测量方法正确,只是在将液体倒入量筒时不慎漏了几滴,则该组测出液体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来源:1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种猜想:A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 B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C与物体间接
12、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D 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他们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验证他们的猜想。(1)实验时,应拉着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做 运动,目的是为了_.(2)比较甲图和丙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验证猜想 。(填写序号)比较甲图和乙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得出结论_.(3)为了验证猜想C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七 压强与浮力 主要考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控制变量法);大气压强的估测;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变量
13、法);14小科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图甲、乙所示实验。(1)实验中是通过_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2)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3)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再做图_(填“丙”或“丁”)所示实验。15. 如图甲所示,该实验装置的名称是 ,使用时可以通过观察 知道压强大小。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几乎不变,则说明装置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图乙和图丙是将该装置的探头放入水中不同深度的情况,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选“增大”“减小”或“不变”
14、)比较丙和丁,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有关17.小明同学利用一个容积为4.5ml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_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cm,计算得活塞横截面积为_cm2(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Pa.(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实验时若筒
15、内空气没有排尽,将导致测得大气压值_;若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较大,将导致测得大气压值_。(均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16.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如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1)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_有关(2)分析图_,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3)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_N八 力和运动 主要考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17.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1)图
16、甲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乙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2)小明选择了图甲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 _和_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_。(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为什么?_。18.小丽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让小车每次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根据图中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由此可推当: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_。同时也能说明力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科版 物理 二轮 复习 实验 1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