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的悖论(共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绩效考核的悖论(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效考核的悖论(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绩效考核的悖论(1)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考核什么,得到的就是什么。”这句话是每个对考核有所了解的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乍一看非常正确,被许多人奉为真理,时常挂在嘴边。而且这句话也成了证明绩效考核工作价值的最好证据。在这句话的引导下,大家把考核当成了万能钥匙,似乎什么事情都能“一考就灵”。于是乎,任何管理问题都归结到了考核上,大家凡事必提考核,好像没有了考核就解决不了问题。事实上,这句话最具欺骗性和误导性。“考核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反过来说就是,“你想得到什么,那就考核什么”。事实真是如此吗?什么事情都可以考核吗?考核了就一定能得你想要的结果吗?我们来细细思考一
2、下这些问题,就会发现考核并非是万能的,考核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什么都是可以考核的吗?如果我们想实现某些管理目标,用考核的思路来说就是要对这些目标进行考核,只要考核到位了,目标肯定能实现。但问题在于,是不是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考核的。如果不是,那么按照上述的逻辑我们就无法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事实证明,并非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考核的,或者保守一点说,在我们目前认识的范围内是不可以考核的。而目前的认识正是我们管理中的限制性因素,我们不可能超越现有的认识去谈考核,否则毫无意义。其次,许多事情确实可以考核,但考核的成本非常高,甚至超过了考核本身带来的收益,所以不能纳入考核。无论是哪种情况,可以肯定的是,我
3、们并非想考核什么就能考核什么,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纳入考核的。既然不能考核,目标就无法实现了(按照上述逻辑)。事实真是如此吗?并不见得。虽然有些事情不能考核,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这些事情做好的。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有很多,并非考核一种,如果把考核看成是万能的,只用考核解决执行问题,就会限制企业选择其他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考核了就一定能得到吗?如果可以考核,那么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我想任何从事绩效考核的人都难以作出完全肯定的回答。因为,即使你能考核某些事情,这些事情的执行结果并不一定就是你完全想要的。我们“想要的”也就是所谓的考核目的。考核的目的是什么呢?用绩效考核人员的话
4、来说就是,绩效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的手段。也就是说,考核的目的是提升绩效。那么考核一定会提升绩效吗?首先,绩效有短期和长期、局部和整体之别(如个人和团队、部门和公司等)、内部和外部(公司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之分。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要做到统筹兼顾非常困难。现在,许多企业设计出了非常复杂的考核体系,试图实现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的平衡。但这样的意图往往难以实现。首先,设计出平衡这些复杂关系的考核指标体系非常困难。其次,即使设计出来了,那么一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体系,这种复杂性会让被考核者搞不清究竟该做什么。也就是说,企业在兼顾平衡的同时又面临着全面性和目
5、标聚焦之间的矛盾。最后,在执行的过程中,考核的结果非常容易被操纵。当结果被操纵的时候,任何绩效考核目标都无法保证实现。其次,为了实现绩效目标,必须提升员工的胜任能力。绩效考核导向的组织常常把考核当作提升员工胜任能力的手段。也就是说,用绩效考核作为员工绩效的反馈手段,通过将目标与实际绩效进行对比发现差距,从而实现员工能力的不断改进。但员工的胜任能力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既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员工的态度、激情、诚信、主动性等。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只是潜在的能力,它必须和态度、激情、主动性等因素结合才能创造价值。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是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和能力发展的手段来进行提升的。但员工的态度、激情和主
6、动性却无法通过绩效考核来获得。相反,绩效考核对提高员工的激情和主动性来说往往有害无益。绩效考核常常导致员工主动性和激情的丧失,变得更加以任务为导向、短期行为、弄虚作假、拈轻怕重、勾心斗角、互相拆台、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等等。绩效考核导向的文化抹煞了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市场关系,把员工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竞争甚至敌对关系。当激情、诚实和合作在一个组织中丧失的时候,组织的生命也就到头了。绩效考核的陷阱(2009-04-13 18:53:00) 标签: 很多企业中有个古怪的现象,向企业兜售管理产品是不用做广告的,只要会造势就行,只要“流行”起来就一定会受到追
7、捧。其流行态势比服装、歌曲等传播的还要快。一旦流行,企业家们就会花大成本去购买,奢望其能解决问题,其结果负面大于正面,成本大于支出。肥了咨询公司,损了自身利益。 效益好的企业胡乱引进管理产品,就像有钱人为了追求健康去乱服补药一样,乱花钱是小事,把身体搞坏了才是最要命的。 关于绩效这种考评体系,我一直就认为是个陷阱,用之不善其结果会使一个本来健康的企业矛盾重重、人心涣散、世风日下。绩效考核这东西,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在强调产量、指标、额度等等有明确计量方法的领域,可以发挥出科学的作用。但也不需要弄的神乎其神,原先的“计时、计件”等考核方法就是这么回事,一样一样的。只是不叫“绩效考核”而已。 在另
8、外一些领域,比如无法准确量化工作成果的领域,每个人工作范围和工作量本来就不平均,或者没有可比性,都不适用绩效考核。如果要用,也只能人为的捏造出一些根本无法计算的指标。无法计算的指标就是瞎掰,如果非要计算,那恐怕天天不要做正事儿了,光是算账就会占去大部分精力。 绩效考核是以每个员工的个体为计算单位的。在不能明确量化的工作中,无论私企还是国企、外企,每个人的作用不好评价,不是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的。 比如,一个部门共有20项工作,每项工作的权重都一样,有2名相同职级的员工。员工A能力强,会做13项工作,员工B能力差,只能做好7项工作。一般的部门领导怎么安排?毫无疑问,A做13件事,B做7件事。只能这样
9、,按照人的能力分配工作,这是真实情况。 问题就来了,A员工13件事情做好11件,做错2件;B员工7件事情都做好了。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无论怎样在个人工作条目的权重中做文章,但工作量已经卡死了,B总会优于A,这合理么?这样A吃亏了,整个部门的失误率为10%。 那么换个方法,A和B都各做10件事情,这样考核的基础就均匀了,但是结果或怎样?A员工当然能做好10件事情,B员工的能力极限为7件,交给10件工作就会错3件。整个部门的错误率上升为15%。部门领导的绩效就会直接受到影响,所以领导不可能这么安排。 是为了追求个人绩效的合理性而牺牲部门业绩呢,还是牺牲个人之间的公平来保持部门业绩。相信这个问题使很
10、多领导苦不堪言。 绩效考核的前提是分工界面合理,工作量公平。在很多企业,尤其国企,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行不通。 没有绩效考核时,这些矛盾本来不突出,谁多干点、少干点,由领导掌握一个平衡,出错的不一定差,因为干得多才出错。不出错的不一定好,因为干得少所以错误少。虽然工作评估上时常出现偏差,但日子久了,公道自在人心,宏观的平衡会保持,很多矛盾化为无形。能力强、干的多的就多受累吧,出点错也可以理解;能力差干得少的也别高兴,别人出错也比你强,起码人家在干,而你干不了,我也不敢让你干。 有了绩效考核,微观的计算精确了,但宏观的矛盾凸显出来,而这个矛盾就不是什么工具性的“XX体系”可以解决的,是体制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绩效考核 悖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