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共6页).doc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摘 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教学理念,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三维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实现课程领域的多维整合,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变为教学现实,大胆改革和创新课堂设计的策略和方法,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设计是为了改进教学过程,任何设计活动的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的处方的一种活动,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相比,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
2、学设计应着重体现出关注学生发展,强调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与策略。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设计;生命化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三维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实现课程领域的多维整合。就这次改革来说,是为了适应科教兴国的需要,是到目前为止现代化教育改革中动作最大,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改革,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次改革。在改革中,许多教师存在种种困惑,许多校长面临重重困扰,许多学校难于走出困境。究其原因,关键是对教学理念的不了解,导致教学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行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提高
3、学生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新课程内涵1.新课程结构新课程结构包括:(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2)小学阶段设置:以综合
4、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历史。(3)初中阶段设置: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 (或、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以及性教育。(4)、高中阶段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
5、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6、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
7、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
8、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二、教学设计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教
9、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真正能被教师接受,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比较缺乏, 存在解释力不够、只提供教学设计的流程、难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等多种缺陷。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探讨,帮助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有更清晰的认识,使教师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真正结合,从而使新的课程理论在课堂得以真正的落实。(一)什么是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定义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
10、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赖格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基本上同对教学科学的定义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
11、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梅(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 2.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3.教学设计方法(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2)根据,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
12、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3)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即“如何学”;(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4.教学设计原则(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
13、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
14、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包含的因素有: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首先,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 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的, 也有主客观方面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要充分彻底地分析所教学科的内容, 应该针对培养目标, 综合学生认知结构、知识掌握、增强质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教学对象分析:
15、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 通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和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 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 同时还可能作为学习效果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是截然不同的。3.
16、 教学策略制定所谓教学策略, 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教学策略实际上包括三类策组织策略,授递策略和管理策略。4. 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 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 同时, 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 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 强调实际应用, 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
17、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 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一席之地。5. 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 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 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过程中得到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 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 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 完善人格。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教学 设计 理念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