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语文考点检测11人教版(共8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语文考点检测11人教版(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语文考点检测11人教版(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考点检测(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康德是西方的孔子?陈乐民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
2、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资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
3、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把康熙当做“开明天子”,把这一切糅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了“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的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
4、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无法同孔子相比。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解析:A项,
5、误在“趣味性”“长见识”。B项,不是说康德无法同孔子相比。D项,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答案:C2结合文章第二段看,“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答案: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迹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孔子康德只说过一句话。3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答案: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或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6、题。流行语:那一片暧昧的嬉笑吴志翔“翠花,上酸菜!”“为什么呢?”“你不是一个人”“人不能这么无耻”“做人要厚道”有些流行语是白痴级别的,但是没办法,经典的不一定流行,流行以后就成为经典了。在网络媒体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似乎随时都会长出几朵色彩诡异的花朵,每个人的想象力也都会因这样的机缘而变得妖娆。这样的流行语生态,是不能仅仅用“无厘头”或者“恶搞”一两个概念就能打发掉的。所以我还是要有点弱智地问上一声:“为什么呢?”一些词语的流行背后,有一种特定的集体无意识在流淌。它有一点点愤怒,又有一点点满不在乎;有一点点过分关注,又有一点点冷漠无谓。只有一个概念可以表达许多人在介入公共话语场时的姿态,那就
7、是“暧昧”。一个人碰到一桩事情,他并不是依据某种尺度加以批评,虽然他感觉到了什么不对劲,但并不加以正面迎击,反而运用戏仿、反讽、拼贴、挪用等“后现代创作手段”,对某些自身与语境构成偏离的词语进行加工和传播,使它们因为悖谬而产生的喜剧性得到最夸张的呈现。事件的“本质”或“真相”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他们所俘获并拿来示众的词语往往是事件边缘的一个细部,这个细部就像电脑程序里的“bug”,在公共传媒的“游乐场”中不断自我复制、变形繁殖,直至成为似乎自身就拥有生命的庞然大物。这种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基础,就是后现代式的暧昧。暧昧意味着绝不正面迎向一件事情,而总是采取侧避甚至背对真相的姿势,似乎也不寻求正义的
8、实现,而总是有意模糊甚至消解自己参与的意图,当然也没有在现实的地基上建筑原则和公义的积极愿望,操练耍弄一番那些语汇,在这个网络传媒上显示了自己的存在感,玩闹着,得意着,创作着,嬉笑着,似乎这样就心满意足了。没错,表达暧昧的最好方式就是嬉笑。嬉笑具有一种阴柔的气质,它既展现了嬉笑者引以为豪的所谓智能优越感,又聪明地让自己处于一个不易受攻击和易消解压力的安全位置,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今天这个几乎所有人的个性都隐遁于屏幕背后的传媒游戏场上时,嬉笑者借助于对流行语的认同、搬弄、化用、加工、传播等,而获得了一种难得的个性呈现和身份识别。回个帖、灌个水、MSN上留个标签、博客里套个标题、饭局上开个玩笑都能
9、令众人获得是“自己人”,相视而笑的效果。笑什么?为什么笑?说不清楚,就是好笑,就是好玩非常暧昧。因此,流行语也已经成为当代人们交流中增加共同在场感的流通货币,也是人们在多元时代寻求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的心照不宣的身份明码。因为暧昧,所以大家的价值观可以通用互惠;因为暧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显得有些亦正亦邪。1下列有关“流行语”的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流行语并不一定都是高尚的,我们应站在不同的角度辩证地对待流行语。B有些流行语的产生甚至流行,往往只是那些制造者或传播者抓住了事件的局部细节。C流行语诞生的源头就是网络传媒,流行语的普及与推广最主要的平台也是网络媒体。D流行语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
10、人们增加共同在场感的流通货币与寻求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的心照不宣的身份明码。解析:该项“源头就是网络传媒”与“最主要的平台也是网络媒体”的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答案:C2下列有关“这样的流行语生态,是不能仅仅用无厘头或者恶搞一两个概念就能打发掉的”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种流行语生态的背后流淌着某种特定的不是很健康的集体无意识。B这种流行语体现的是群体的愤怒与冷漠更迭交替的某种精神失常的状态。C这种流行语的创造者或传布者会消解具体事件或真实世界的沉重性或责任性。D这种流行语表明了某些人不愿正面迎击当下所发生的事件甚至采取侧避背对的姿态。解析:B项,“群体的愤怒与冷漠更迭交替的某种精
11、神失常的状态”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具体表述,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答案:B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作者思想的一项是()A作者以电脑程序里的“bug”为例,强调了某些流行语复制、繁殖的功能强大。B在作者看来,“无厘头”与“恶搞”一类的词语解释不了“流行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C作者用“暖昧”一词揭示了某些流行语所蕴藏的某种心理基础的实质就是亦正亦邪的人生哲学。D在作者看来,唯有消灭网络媒体上迅速诞生并传布的流行语才能使得普通民众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解析:本文的作者的确有规范文化、健康民众心理的意图,但是作者并没有说要消灭网络媒体上的流行语,消灭网络媒体上的流行语也不是唯一途径。答案:D三、阅读
12、下文,完成13题。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与白居易“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
13、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林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
14、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的象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
15、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徵。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
16、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古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知识 天天 语文 考点 检测 11 人教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