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共22页).doc





《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信规划委20041号信阳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浉河区、平桥区人民政府,羊山新区、平桥工业城、南湾管理区,市直各单位:现将市规划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二四年十月六日信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 行)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加强信阳市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规范城市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实施办法和信阳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省有关法规、技术规范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包括地下建、构筑物
2、)。第三条 本规定未包括的范围,应符合国家和河南省有关规定和规范要求第二章 城市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参照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详见附录三)。第五条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新的类别。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编制详细规划应按分区规划和本规定附录四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附录四)的规定执行。第七条凡附录四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
3、门根据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第八条建设单位征用城市土地,需征至规划道路中心线。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录四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特殊情况,须报市政府批准。第三章 建筑容量第九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建设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条成片开发的建设基地,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本规定附录五建筑容量指标表(以下简称附录五)的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附录五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
4、型(商住、商办等)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 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第十二条对未列入附录五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指标,应按有关国家标准和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附录五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第十三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应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第十四条 对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建筑项目,在符合消防、环保、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
5、提下,可按表一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表在允许范围内给予一定的面积补偿。但增加的建筑总体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表一: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表容积率每提供一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FAR1.32.01.3FAR2.42.42.4FAR3.52.83.5FAR4.53.2FAR4.54.0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境、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十六条 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两栋平行布置的低层、多层居住建筑及面宽大于30米的中高层居住
6、建筑的间距,朝向为正南北向的,其正向间距未建成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建成区(空地视为未建成区)不小于1.0倍;面宽小于30米的中高层居住建筑,其正向间距未建成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建成区(空地视为未建成区)不小于0.7倍。建成区改造确有困难时,经规划批准允许后可适当折减。当建筑方位偏东、偏西时,则按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见附表二。表二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方位0a1515a3030a4545a60a60折减系数1.0L0.9L0.8L0.9L0.95L其中L 为正南向的建筑间距:方位为正南(0)偏东、偏西的方位偏角。(二)相互垂直布置的面宽超过30米的低层、多层、中
7、高层居住建筑。1、两栋建筑的相对位置处于南北方位时,其间距未建成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建成区(空地视为未建成区)不小于1.0倍。2、两栋建筑的相对位置处于东西方位时,其间距应符合消防要求。3、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三)两栋平行布置的高层居住建筑(10层以上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1、处于南北方位的,高度在60米(含60米)以下部分,面宽大于30米的,其正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其最小距离不得小于24米;面宽小于等于30米的,其正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且其最小距离不得小于24米;高度在60米以上部分,每增加
8、一层,间距递增层高的0.3倍。2、处于东西方位的,高度在60米(含60米)以下部分,按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控制,且其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8米;高度在60米以上部分,每增加一层,间距递增层高的0.15倍。(四)相互垂直布置的各类居住建筑,当高层居住建筑在南侧时,按高层建筑高度的0.6倍控制。(五)在符合以上各间距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8米;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的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0米;多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5米;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5米。(六)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当两栋建筑的
9、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未建成区不小于1.0倍。3、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第十七条 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居住建筑低层、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米,中高层与低层、多层之间不宜小于9米,高层与各种层数居住建筑之间不宜小于13米。(二)侧面同时有居室窗户的各种层数居住建筑之间间距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低层、多层之间不宜小于8米,中高层与低层、多层之间不宜小于11米,高层与各种层数居住建筑之间不宜小于15米。第十八条
10、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疗养房、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小学教学楼以及对建筑间距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其间距不小于建筑高度的1.4倍,最低不小于12米。第十九条 非居住建筑(第十五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两栋建筑位于南北向的,其正向间距按南侧建筑的0.5倍控制,且不应小于18米。2、两栋建筑处于东西向的,其正向间距按较高建筑的0.4倍控制,且不应小于15米。(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不应小于15米。(三)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其最小值不应小于10米
11、。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上述规定酌情处理,但不应小于消防间距。第二十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十六、十七条的规定控制。(二)居住建筑(第十八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非居住建筑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第十九条的规定控制。(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山墙间距按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控制。第五章 建筑退让第二十一条 沿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保护区范围以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各相关规
12、定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第二十二条 沿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其退让用地界的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一)各类建筑主要朝向的离界距离,按建筑间距的规定决定退让。低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小于4米,多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少于6米,中高层、高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少于12米。(二)各类建筑次要朝向的离界距离,按建筑间距的规定决定退让。次要朝向建筑低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小于3米,多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少于5米,中高层、高层最小离界距离不少于9米。见附录七建筑离界距离图示。(三)地下建筑的离界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6倍,且不得小于
13、2米,并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要求。第二十三条 沿街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要求1、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视道路红线的宽度、道路性质以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和平曲线路段会车视距来确定。道路红线外有绿 化隔离带,按绿化隔离带外侧控制。具体指标见附录八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控制表、附录九视距三角形用地控制表、附录十城市道路会车视距用地控制 表。在视距三角形用地以内不得有高于0.8米的视线障碍物。2、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主要出入口面临城市道路时,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有特殊规定外,均不得小于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阳市 城市规划 管理 技术 规定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