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县城市设计说明(共10页).doc
《马尔康县城市设计说明(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尔康县城市设计说明(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城市设计说明一 项目概况(一)、县域概况马尔康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东部与红原县、理县连界,南部与金川县、小金县接壤,北部与红原县、阿坝县相连,西部连接壤塘县。地处东经10117一10241、北纬3035一3224之间,东西长134km,南北宽90km,幅员面积6639km2。辖3镇1l乡、105个行政村、234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户籍人口55099人,其中少数民族43773人。自治州首府和县人民政府驻马尔康镇,距成都市346km。县域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现有G317(川藏公路北线)、209、S210、S211过境。(二)、县城概况马尔康
2、县城位于县域中部,梭磨河中游,海拔2600m,北纬3154,东经10214。全城坐落在群山环抱的梭磨河两岸,蜿蜒而过的梭磨河将城区一分为二,马尔康大桥联结两岸,北岸为全城中心,317国道穿城而过,距成都392km。“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引伸为“兴旺发达之地”,因境内马尔康寺得名。阿底新区日瓦坝片区位于梭磨河上游,本片区36.84公顷,从西北到东南长约1910m,西南到东北约530m,坡度为8%-20%。海拔高度为2631m-2727m。目前该片区大部分为林地和贫瘠的耕地,少量为农村用地。现状用地平衡表二 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
3、6);3、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4、阿坝州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5、阿坝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6、马尔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7、马尔康县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总体方案(中共马尔康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8、马尔康县总体规划(20102030);9、国家、四川省、阿坝州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三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四川省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科学制定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策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和阿坝州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加快产业结
4、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完善,构建合理的村镇体系结构,强化中心城区建设,全面推动马尔康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马尔康县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为了更好的贯彻总体规划,同时很多项目要迫切落地,为了实现这些项目与总规一致,更好指导下一步工作,本城市设计孕育而生。(二)、规划原则1、延续性原则贯彻总体规划思想,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要求进行调整,保持规划连续性的原则。2、生态保护原则充分考虑河谷、山原等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因地制宜,实施有针对性的城镇化策略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3、特色保护原则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原则。4、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
5、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原则。5、城乡统筹原则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与区域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设施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6、公共安全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工程地质条件,优化县域村镇布局,提高中心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三)、设计理念1、山水生态城市阿底新区具有良好的城市生态山水环境,“城在绿中,绿在城中”是阿底新区无可争议的特色。建设生态城市也是本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把蓝色的水和绿色的山渗透到城市之中的框架。本区域作为马尔康县生态环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暗合了本区域体现生态城市的宗旨。
6、本区域一方面需要大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和绿色廊道建构大尺度自然空间与中微观环境相结合的新城区生态框架;另一方面需要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提升空间环境质量与景观特色,形成“山、水、城、绿”结合的充满生机的环境与景观。2、高效活力城市在阿底新区日瓦坝片区,有意识的把行政商务、商业文化、生活居住等功能组织在一起,可以使得这个区域24小时之内都有活动、人流,有力于增强该区域内的吸引力和活力。综合性的区域不仅能提供功能活动的多元化,还能有效增加该区整体运营的效能。3、魅力形象城市阿
7、底新区日瓦坝片区不仅体现新的功能要求,而且力求在空间形态上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形象效果,以舒展、干朗、明快的形式展示其马尔康县内在的魅力。城市空间的意象特征不仅是一种标新立异的魅力展现,它反映了一种有条件的存在,更体现出一种历史性与世界性。反映出马尔康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面貌。强化马尔康“青山、碧水”的城市意象。四 功能定位(一)、总体发展目标利用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宜居新区。在建设中注重“统筹城乡”特色。在中心城区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突出构建多层次、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8、利益问题。在建设中凸显“山水城市”特色。山水城市是一大特色,要充分利用好山水环绕的特点,让这个公共资源实现居民共享。要建设好高原森林城市,在设计上,要多增加绿地和公园,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结合产业布局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注重细节的雕琢。在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和个性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规划与建设,让城市空间布局更合理,资源要素配置更科学,外观形象更精致。阿底新区是行政办公、商业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主导,集其它相关配套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型综合区域。(二)、城市建设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五 用地规划阿底新区日瓦坝片区
9、位于梭磨河上游,本片区36.84公顷,从西北到东南长约1910m,西南到东北约530m,坡度为8%-20%。海拔高度为2631m-2727m。目前该片区大部分为林地和贫瘠的耕地,少量为农村用地。1、居住用地布局根据总体规划,本地块面积为36.84公顷。居住用地为8.8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4.11%。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地面积为4.4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2.20%。主要为事业机关、政府单位用地。3、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占地面积为9.9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7.10%。主要为商业设施和商务用地。4、公用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占地面积为
10、1.8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12%。主要为消防设施用地。5、交通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占地面积为5.2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4.34%。主要为城市道路用地。6、绿地绿地占地面积为6.29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7.13%。主要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7、非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占地面积为0.13公顷。主要为自然水域。六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准则(一)、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本部分通过深化研究几个对形成本地区空间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进一步阐述阿底新区日瓦坝片区城市设计的理念。1、生态绿化轴线设计基地内西北到东南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区域城市生态、信息、时间轴线,与周围的建筑群一起共同创造出适应未来
11、日瓦坝片区发展趋势的城市景观形象。轴线基本上分为三段,东南段是日瓦坝片区的对外形象区域,是人们认识马尔康县的窗口,是重要的景观焦点。中段主要是行政商务办公中心,文化、商住成组团,面向东北是滨河景观及广场,形成面向市民、开放、大气的城市空间。滨河的绿带,作为阿底新区日瓦坝片区最重要的开放空间,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地理特征。设计的重点是将它建成日瓦坝片区最富魅力的开放空间,形成最能体现山水城市特色的界面。它应是一个连续的、面向山水的公共绿地。在其内部发挥贯通顺畅的空间作用,走在其中,步移景换,视野时收时放,趣意盎然。在其内部加强各主题广场,并嵌入生活性服务设施。在绿轴和内部各功能区之间,通过若干条强调
12、景观功能的道路和绿化通道建立空间联系。这种空间布局形式的主要的特点是通过线性的空间组织,将不同层次的开敞空间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建筑融入整体结构之中。2、中心广场空间设计广场空间是日瓦坝片区的核心,体现城市形象特色的精华所在。它将广场、绿化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必须与市民进行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相结合,呈现优美生动的城市景观。中心广场以综合大楼为依托,作东北向布置,主轴向两侧展开。且能办公楼处俯瞰整个区域,将梭磨河对面景观引入进来。整个广场也可以避灾等事件临时场地,结合政府行政办公建筑群,体现城市政府政治文明以及游行集会的需要。以大面积的草坪为主,入口周边是排列整齐的树阵,整体看来气势
13、磅礴。3、商业贸易、行政办公等公建商业、商务、文化、居住等主要沿二号路两侧布置。商业、金融、贸易中心设地下停车场,步行广场允许在夜间通行货车,清扫车等工具车。公建区步行系统必须与绿轴连通。公建中心建筑设计必须经招标、竞赛、择优选定方案,建筑造型应简洁、明快、轻巧、富现代感。 4、主要街道一号路、二号路是交通性的城市景观大道,道路两侧建筑布置绿化要求整齐有一定节奏性,一号路、二号路建筑后退线地段除商店门前步道外,要加强绿化,绿化覆盖面积在30以上。一号路、二号路两侧主要为商业功能,要求沿街建筑界面连续。人行道要有良好的绿化,人行道与后退红线的部分地面铺装要统一设计,设计要充分考虑停车、休憩、购物
14、、观光的各种要求,安排各自需要的场地和通道。要设置花坛、座登、电话亭、售货、书报亭、垃圾箱等设施。重视对商业广告、招牌,建筑色彩设计的控制管理,要符合设计准则要求,并由规划部门统一审定。道路交叉口的建筑设计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形态呼应关系,不应“各自为政”。5、街道广场夜景照明街道夜景照明根据路段位置与性质采用不同的方式,区分重点与一般。二号路及行政商务中心着重表现商业街区繁荣景象,充分利用商场内部的景观,橱窗照明以及五彩缤纷的广告霓虹灯形成热闹繁华的夜景。主要的广场,道路交叉口则是夜景照明设计的重点,其周边建筑应充分利用浮光照明刻画美丽动人的建筑形象与造型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广场照明重点在周边建筑
15、的浮光照明和地面主要场地与通道的照明设计。要单独进行设计招标,要考虑节日照明与平时照明两种不同的方式。生态绿轴的照明着重在对滨河区休憩长廊、栏杆、标志塔,水岸的照明。要考虑灯光的倒影效果,可在适当地段布置探照灯,增强在市民在广场上观赏夜景的感受。(二)、城市设计准则城市设计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品质。形成充满吸引力和活力的、特征鲜明的整体意象。城市设计准则旨在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建立对构成城市空间环境主要要素的设计指导原则, 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道路建设、绿化景观设计的营造以及其它城市的建设者、使用者、管理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以协调有序的视觉环境。城市设计准则主要包括以
16、下内容:建筑设计准则:从建筑的尺度、形式、材料、色彩、交通等设计要素着手, 规定共同遵守的准则, 以保证建筑的彼此协调, 强化地区总体意象特征。街道景观设计准则:通过规定断面、地面铺设, 沿街建筑、交叉口等街道空间构成要素诸方面设计准则, 创造舒适宜人, 特色鲜明的高品质街道景观。开放空间设计准则:规定本地区点线面结合的开放空间系统中各主要开放空间的设计准则, 以形成丰富多彩、品质高尚的空间环境。步行系统设计准则:确立步行系统并规定相关设计准则。室外广告、标志物设计准则: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 制定室外广告、标志物的布局和设计准则。照明设计准则:确定道路、人行道、广场、公园、建筑等不同对象的照明
17、设计准则。街道家具设计准则:为创造有秩序的街道环境, 对各类街道家具的位置、色彩、形式等,提出设计准则。1、建筑设计为保证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和景观秩序,设计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建筑的尺度关注建筑尺度给人的视觉带来的亲切感。建筑高度、体量以至细部要考虑步行者的距离关系以及人体尺度的良好。建筑尺度要与山体、水体的位置、形态尺度相协调,避免破坏环境景观。 2)、建筑形式中心区地标建筑要求个性鲜明,住宅建筑应体现藏式民族风格,但是不是现代、大气、富有感染力特征,重视建筑群的整体感和建筑之间的协调性,沿街建筑裙房和主楼的立面处理, 必须考虑相邻建筑的关系。不同建筑通过凹凸线脚、花纹、材料、质地与色彩
18、上的共性将有助于建筑在变化上的统一。(1)骑楼与裙房沿街骑楼与裙房的高度、柱网、形式的统一、连续,将有助于形成强烈的城市街道的特征。建筑裙房的建设要强调体现城市“街墙”景观, 同时, 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利用建筑底层退让所形成的地面开放空间。裙房的设计应细致, 协调, 它将影响沿街立面的特征。(2)主楼建筑主楼在体现个性的同时应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并与裙房和顶部风格一致,主楼的后退红线应根据其高度确定。(3)天桥连接建筑与建筑或建筑各个部分之间的天桥应与建筑结合设计,综合开发。过街天桥的形式应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2)、建筑材料建筑外装修材料要考虑与毗邻的建筑相协调。可使用天然石料、砖、涂料及透明浅色
19、的玻璃。可以用装饰性的金属来加以局部点缀。避免或尽量减少使用镜面玻璃作外墙材料。3)、建筑色彩商业街区、住宅屋顶分片区采用不同的颜色,各片区内屋顶色彩近似,各街可有差异,不要大面积地使用明亮耀眼的玻璃和金属的颜色, 宜选用柔和中性的色调, 如透明的玻璃、古铜色、灰色、绿色和蓝色的材料。可用一定程度的对比, 来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建筑色彩在整体和谐的前提下,鼓励各单幢建筑局部色彩多样化。4)、停车停车库要与其它改建项目取得建筑上的协调。采用适当的建筑手法和绿化, 形成视觉屏障。在交通组织中, 要把车库入口和人流进出入口分开。5)、货运装卸服务区通过建筑、树木和其它遮挡视线的方法, 使货运
20、装卸区避开公共活动空间。货运入口、停车及机械装置要作为建筑内部的构成元素加以考虑。不提倡开辟穿越基地的汽车出入通道, 不宜在人行道和建筑裙房之间设汽车通道。6)、基地出入口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车辆出入口的数量。2、街道景观1)、一号路、二号路整齐划一的阵列乔木。人行道分段设置休息座椅与自行车停车场地;2)、人行道铺装应进行专门的设计,建筑后退红线的地面铺装应与人行道铺装协调衔接,辅砌材料应易于清洗、替换,人行道考虑盲道及无障碍设计,所有地面管线、井盖应结合地面铺装统一设计施工;3)、加强道路沿街的建筑界面的整体设计,注意天际线,建筑色彩设计与广告标志的统一有序布置。非商业建筑应有较
21、多的退界, 建筑与人行道之间鼓励以绿化作隔离。4)、道路交叉口(1)、各主要道路交叉口要进行专门的设计,并要处理人行道过街的问题;(2)、保证交叉口建筑足够的后退距离;(3)、人行横道线和停车线及各种交通信号必须清晰,布置有序,禁止在交叉口设置广告,避免影响行车及步行视线;(4)、交叉口的绿化布置要强化方向感;(5)、在道路设计中要考虑港湾式公交停车站的位置与设计。3、开放空间设计1)、生态绿轴(1)、重点进行设计,加强其植被覆盖。(2)、处理好绿轴与梭磨河的关系, 形成山水相依的自然风貌。(3)、广场绿化要注意留出眺望视廊,设置休息凉亭,步行道建议采用卵石拼花步行路面。(4)、以开放绿化空间
22、为主,严格控制建筑量,少建亭台楼阁。(5)、注重河滨岸线的亲水设计;(6)、植物配植强调自然,乔木草地为主,少量花木、绿篱。2)、入口广场(1)、入口绿化广场应考虑本土环境特征。(2)、广场内设雕塑与小品。(3)、广场可视具体情况设停车场。4、滨河绿带1)、滨河绿带以绿化为主, 设滨水步行路, 路面采用自然材料, 如卵石等。2)、采用多种形式的驳岸处理, 建议以亲水自然式驳岸为主。3)、结合滨水用地功能与建筑布局,安排两岸绿地的不同功能和场地、小品设施布置。滨水绿化分别根据休憩、景观、生态的不同功能侧重进行布局。4)、滨水绿地除重点地段布置有特色的标志树外, 分段采用树形优美, 树色多彩的不同
23、主导树种,塑造出色、香、形各异的滨水绿化环境。5)、对于沿河建筑的立面应重点处理, 建筑立面用材与色彩应统一。6)、加强滨水休憩活动场所设计为健身操、外语角、书廊、游憩或棋牌、聊天等活动安排场地。4、步行系统1)、商业街区要求建设骑楼,鼓励建设连接相邻建筑的过街楼、拱廊或在建筑内部设立步行商业廊,提供全天候的步行空间系统。2)、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过街道,使步行交通安全穿越车行道。(1)人行天桥可以是开敞或封闭的, 其形式取决于与之相连的建筑。(2)封闭式天桥尽量使用透明材料, 使之尽可能透射光线, 便于行人浏览城市、辨别方向。(3)天桥不宜使用明亮的色彩和反光材料(如镜面玻璃、不透钢等)。(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尔康县 城市设计 说明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