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共162页).doc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共16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共162页).doc(1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案件与事件汇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二一年八月序 言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银行业已成为信息技术高度密集、高度依赖的行业,同时也是受信息科技风险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还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根据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信息系统故障事件分析,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和市值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随着
2、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网络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犯罪活动也日益增加,威胁银行业信息安全、针对网上银行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对客户利益和对银行声誉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信息科技风险明确划归操作风险的范畴,使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银监会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也普遍提高了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银行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近年来国内外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系统重大停机宕机、核心业务系统中
3、断、网站安全漏洞、网上银行虚假交易、客户资金被窃取等。后果严重,教训深刻,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不容忽视。这些事件的发生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信息科技工作一旦发生问题就是重大问题。信息科技风险就在身边,强化风险监管刻不容缓。以史为镜知兴替,以案为鉴明得失。基于此,银监会组织专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计算机犯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进行了认真梳理,从中选择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开创性地编写了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该书汇编刊印工作非常适时,非常必要,在银行业计算机犯罪与信息安全事件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入选案例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为银监会系统的IT风险监管工作提供了有效资料,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广大
4、员工提供了警示教材。这些素材新、内容全、深入浅出、富有新意的案例分析无论对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案例,还是对银行高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从事相关业务的广大员工,都具有实践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汇编教材意义重大,值得肯定。“前事昭昭,足为明戒”。银监会系统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切实分析好、利用好这些案例,认真查找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安全防范、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清醒把握当前防范计算机犯罪与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内控、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遏制计算机犯罪快速上升势头。各银行业金融机
5、构要能够吸取这些案例的教训,警钟长鸣,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科技风险警示教育,做好计算机案件与信息安全事件防范工作,促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升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水平。我们坚信:通过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计算机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将会大大减轻。是为序。 二一年八月前 言随着信息科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服务、营销、内控、经营管理等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涉及信息技术的犯罪案件与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重大金融信息科技风险案例表明,信息系统为金融机构日常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
6、离不开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国外两大事件将科技风险管控重要性昭示天下。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该恐怖袭击事件瞬间彻底毁灭了数百家公司所拥有的重要数据,令近九百家机构因此倒闭,美洲银行、德国银行、国际信托银行、帝国人寿保险公司、摩根斯坦利金融公司、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等数十家世界金融巨头遭受了重大损失。2009年11月8日黑客集团成功入侵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旗下信用卡公司的计算机网络,伪造假卡,在不足12小时内从全球至少280个城市的2100部提款机提取逾900万美元现金,使RBS集团短时间内损失惨重。如果不能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一些信息科技案件或
7、事件必将对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带来重大威胁。鉴于此,银监会信息中心组织专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计算机犯罪和信息安全事件进行认真梳理,从中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和一定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编写了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收集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042010年初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98个计算机犯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入选案例通常在多家银行发生,且具有银行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共性缺陷。汇编此书,意欲举一反三,警示昭告,引发银行机构高管人员、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认真汲取事故教训,采取措施,堵塞漏洞。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中各
8、案例内容分别包括“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两个部分。 “案例描述”部分主要是以有关银行提供的事件分析报告为依据,简要介绍案例概况;“案例分析”部分深入浅出地对案件内部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以反映银行机构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每节后附“防范对策与建议”,通过各家银行的实际防范经验总结为银行建立解决方案提供借鉴。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着重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素材新。入选的98个计算机犯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具有普遍典型意义,部分案例为国内首次披露。二是内容全。通过向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征集案例,保证了内容的覆盖面和信息量,基本做到了案件与事件、历史与现状、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不同规模银行业机构等的
9、兼收并蓄。三是富有新意。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对案例内容尝试性引入了危害指数、影响指数和频度指数进行风险分级。其中,危害指数主要侧重从案件对行业的冲击力及对银行客户的影响面进行分析;影响指数主要侧重从事件对银行持续经营的影响度进行分析;而频度指数主要从发生概率(案件和事件)或作案难易度(仅针对案件)进行定性分析。案例的风险类型与发生根源分析则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和分类方式。四是深入浅出。注重技术深度和通俗易懂的结合,每个案例做到了情况描述全面细致、原因分析切中要害、对策建议切实可行,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力避生硬技术性论述,数据主要以图、表形式进行罗列和分析,使读者一目
10、了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 二一年八月 目 录第一章 信息科技相关案件一、案防形势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权益的影响逐渐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网络窃密、网络攻击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相关案件频发,银行网络、信息系统已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攻击破坏的重要目标之一。攻击手段层出不穷,作案手法不断翻新,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二、案件类型及作案手段按照案发区域,银行业信息科技相关案件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网上银行类案件。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国际互联网等载体,以木马病
11、毒、程序破解密码等多种技术手段获取银行客户账号和密码,再以非法转账或网上支付等方式,盗取客户资金。二是内控缺陷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借内部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工作之便,利用银行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交易系统等方面存在的漏洞作案,盗取客户或银行资金。内部控制作案又可细分为两类:其一是业务人员盗取其他员工的柜员号和密码,通过对客户定期存款进行密码挂失、虚假存款、虚列利息支出、冒名虚假贷款等方式作案,盗取银行或客户资金。其二是科技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进入系统,通过编制非法程序窃取银行客户密码、篡改数据库数据、篡改账户状态、窃取数据仓库客户信息和利用综合业务系统功能缺陷等方式作案,盗取银行或客户资金。三是自助
12、设备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在银行自助设备上做手脚,利用读卡器、微型摄像机、假冒银行服务电话等各种手段盗取客户账号及密码,进而盗取客户资金。上述三种类型案件在案发区域、损失度及防范难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作案手段也有所差异。见表1、表2。表1三种类型案件发案差异序号类型名称案发区域危害指数频度指数1网上银行类案件国际互联网中较高2内控缺陷类案件银行内部高较低3自助设备类案件ATM、CDM、POS中高表2三种类型案件的作案手段序号作案手段网上银行类案件内控缺陷类案件自助设备类案件1从外部入侵银行系统,更改数据2网上窃听或截获客户银行卡账号及密码3从外部窃取客户银行卡账号、密码4从外部破解客户网银密码5从外
13、部窃取客户网银证书6内部人非法使用业务系统7内部人非法访问系统或数据库,但不涉及篡改系统数据8内部人非法篡改系统数据9内部人使用或拷贝恶意软件三、案件特点分析据20042010年银行业信息科技相关案件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案件中,最受关注的是利用网上银行作案;利用银行内部控制漏洞作案发案数相对较少但涉案金额较高;发案率最高的是利用自助设备作案。见图1所示。上述三类案件近年来呈以下变化趋势。(一)利用网上银行作案发案率逐年递增1.利用网上银行作案具有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之特点,犯罪分子实施犯罪不容易受到事件时点的限制。2.由于技术的开放性,犯罪分子容易掌握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作案手法,
14、且攻击手段不断翻新,犯罪行为更不易被察觉。3.银行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网银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相应内控手段难以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风险敞口逐步累积。(二)利用银行内部控制漏洞作案发案率逐年递减,但涉案金额较高1.银行内控体系逐步完善。随着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的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整体风险防范体系,促使银行内控机制日渐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例如银行通过实施关键业务岗位隔离、信息科技生产和测试环境隔离、指纹识别仪取代柜员卡等制度和措施,堵塞了部分漏洞。2.外部环境对银行内部控制的合规要求日益严格。例如近年来银监会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银
15、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银行内部控制合规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3.由于内部人员作案,熟悉银行控制体系,导致此类案件具有作案时间长、败露周期长、单笔涉案资金高的特点,危害性较高。(三)利用自助设备作案案件呈高发趋势1.近几年,基于企业竞争策略,中小银行纷纷加大了借记卡、信用卡等客户市场的开拓力度,但由于其科技部门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对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相关犯罪案件高发。2.该类案件有向农村、乡镇蔓延转移之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不发达地区银行客户风险意识薄弱的特点,专门选择针对银行县级支行或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ATM作案。3.该类案件对
16、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目前我国仍大量使用安全级别较低的磁条卡,涉及相关案件较多。四、危害及根源分析(一)危害分析各类信息科技犯罪案件会使银行面临多方面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欺诈风险,例如敏感信息被盗取,包括银行卡号及密码、网银账号及密码等,导致银行或客户资金被盗。2银行资产设施及信息系统受损,影响其正常对外提供服务。3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具体分析见表3。表3三种类型案件危害分析序号危害类型网上银行类案件内控缺陷类案件自助设备类案件1银行资产设施遭到破坏2银行资金遭受损失3客户资金遭受损失4银行遭受法律诉讼5银行信誉受损(二)根源分析导致各类信息科技犯罪案件发生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1.
17、银行的系统安全机制存在缺陷。例如银行卡防伪能力弱、客户认证机制存在漏洞等。2.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例如对敏感信息保护不周全,对生产环境控制不严,外包管理存在缺失,对自助设备区域的巡查不力等等。3.银行业及其客户的科技风险防范意识整体偏低。体现在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普遍不足,客户的安全意识更为薄弱。具体分析见表4。表4三种类型案件根源分析序号案件发生的根源网上银行类案件内控缺陷类案件自助设备类案件1银行卡防伪能力弱2系统安全机制存在漏洞3业务系统控制存在漏洞4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5柜员号密码及授权卡保护不力6对客户账号及密码保护不力7对重要系统源代码管理不严8未有效隔离生产和开发环境9生产环境变
18、更控制不严10外包管理存在缺失11对异常事件的监测与预警不足12业务操作事后监督不力13业务处理重地安防措施不充分14对自助设备监控与巡查不力15银行职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16客户安全意识薄弱五、防范要点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以下对策,防范相应风险:(一)网上银行类案件1. 加强对客户信息安全教育,培养客户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客户在申请网银业务时,银行应充分告知相关风险。向客户提示不法分子盗窃客户资金的惯用手段和方法,引导客户设置安全的用户密码,避免设置过于简单的密码,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同时,引导客户采取及时升级计算机操作系统补丁,安装防病毒、防木马软件等多种方式,有效防范病毒和木
19、马的侵袭,保护客户账户信息与网上资金交易的安全。2. 严格执行业务办理中的客户身份证件核查制度。对开户、业务功能注册、大额取款等重要业务,必须严格按照与客户签订的有关协议办理。3. 强化网银客户身份认证,比如采取网银硬件证书、动态令牌、手机短信等更加安全的客户认证方式。应充分评估和防范网银文件证书存在的安全隐患,文件网银数字证书尽管不容易被破解,但可以导出,存在被冒用和窃取的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防范文件证书客户办理转账、网上支付等资金划转类业务的风险。4. 加强针对门户网站、网上银行等面向互联网应用的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安全防护水平。5. 完善网银交易验证流程,修补网银安全漏洞
20、。6. 完善客户对账业务和余额变动提醒等功能。以电子邮件、传真、纸质对账单等形式,向客户提供每笔或每月的账户对账单,让客户随时掌握账户内资金流向。通过短信提醒等方式将客户银行卡存取现金、网上支付、POS消费等情况及时通知客户。7. 建立有效的入侵监控和报警机制。应对网银业务流程进行风险分析,采取技术手段强化系统安全控制,如增加附加码图片噪点,提高附加码图片破解复杂度等;在网上银行后台加入攻击监控和锁定机制,对同一IP地址多次登录网银失败的行为进行预警,并对IP地址锁定,禁止其再次登录网上银行;对锁定固定密码,更换卡号尝试登录的攻击方式进行控制等。定时对网上银行交易、网络访问日志及对外服务网站进
21、行检查和监控,提高对网银系统异常登陆行为的检测和分析力度,对任何可疑或异常行为要进行及时处置。(二)内控缺陷类案件1. 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加强对重要业务凭证的管理,加强对应用系统操作密码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业务操作层面(特别是柜员号和密码等)重要风险环节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特别是定期和不定期对员工授权卡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肃处理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员工。2. 积极排查应用系统漏洞,完善系统的控制功能。要认真梳理各业务和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针对存在的业务授权等漏洞,从系统设计方面进行完善,在程序中强化权限控制,落实职责分离原则,加强异常大额业务操作监控,
22、防范操作风险。3. 加强对科技人员的管理。一是加强对科技人员登录、修改和删除数据的权限管理,防止非授权访问;二是完善系统监控和行为审计功能,做好系统维护行为的监控和记录;三是严格落实关键岗位职责中分离、重要操作双人完成等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四是加强生产重地的视频监控,及时发现可疑行为;五是加强外包管理,建立完整的业务外包风险评估与监测程序,在外包合同中制订有关客户信息安全的保密条款;对外包人员进出及操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4. 加强对员工的法治和职业操守教育,增强员工法治观念和风险意识。密切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关键岗位员工的管理、观察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思想苗头和行动。5. 加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业 科技 风险 警示 162
限制150内